分享

《资治通鉴》取胜的三个关键!

 新用户38922816 2023-01-04 发布于海南

【原文1】

汉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

【译文】

汉朝丧失了赵破奴这支部队后,议论此事的公卿大臣们都希望停止征讨大宛,集中全力对付匈奴。而汉武帝则认为,既已出兵征讨大宛,如果连大宛这样一个小国都不能征服,那么大夏等国将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好马不会来,乌孙、轮台等国将随意虐待汉朝使团,从而使汉朝遭到外国的耻笑。于是汉武帝处罚了认为征讨大宛不利的邓光等人。赦免正在服刑的囚徒,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和边塞地区的骑兵,一年多的时间里,派到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人达六万多人,背负私人装备而跟从的人未计算在内。另外,又征调了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等数以万计,以及十分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弓弩。

【解析】

大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而且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还联结另外一个大国安息国,如果大宛都搞定不了,西域诸国就会倒向匈奴,会引起“反叛”汉朝的连锁反应,对于汉朝来说,瞬间多了十几个敌人,好不容易开拓的西域就会瞬间丧失。

图片

【原文2】

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馀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而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適为兵;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译文】

全国都受到震动,从各地调到征讨大宛部队中的校尉军官也达五十余名。因大宛城中无井,靠汲引城外河水使用,所以汉武帝派水工随军前往,准备将大宛城外河水引向别处,利用旧水道挖洞攻城。又增调了十八万戍卒进驻酒泉、张掖以北地区,并在居延、休屠两地屯兵以卫护酒泉。汉武帝下令:全国犯罪的官吏、逃亡者、入赘妇家的男子、商人、原属商人户籍者、其父母或祖父母属商人户籍者,共七种人,一律谪罚为兵。为贰师运送粮食的车辆和役夫络绎不绝。汉武帝还任命两名熟悉马匹情况的人充当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预备在攻破大宛后挑选好马。

【解析】

李广利的失败让汉武帝感受到了“预计不足”的错误,所以这次要集中绝对力量攻击大宛,实则是攻打西域诸国,只要是西域诸国稳住了,整个“国际关系”才稳定。汉军能够取胜的关键点除了集合绝对力量之外,还在出发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如何拿下大宛国,并且做好了军事防备。

【原文3】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馀日。

【译文】

贰师将军李广利得到巨大的人力物力增援后,再次率兵出征。由于汉军兵多,所到之处,西域各小国无不迎接,为汉军提供粮食供应。行至轮台,轮台国不降,汉军攻城数日,在城中进行了一场大屠杀。自此向西,汉军一路平安推进,直抵大宛城下,到达的士兵共三万人。大宛军队出城迎击汉军,汉军以箭射杀,大宛军大败,逃入城中拒守。李广利本想攻取郁成城,又恐怕一时难于攻克,反使大宛生出其他计谋,于是先到大宛城,挖开水源,引向别处。城中的大宛军民本已忧愁困扰,汉军再将全城包围,攻击四十余日。

【解析】

小国第一次被降服是靠大国的绝对实力和严酷的镇压。李广利的角色定位跟卫、霍一样都是汉武帝的“左右手”的延伸,虽然李广利军事才能很一般,但是汉武帝给他的军事策略安排妥当,足够他立功封侯。

【原文4】

宛贵人谋曰:“王母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城中,持王母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

【译文】

大宛贵族密谋道:“大王母寡将好马隐藏起来,又杀死汉朝使臣,如今我们将大王杀死,把好马献出,汉军就会解围而去;如仍不解围退兵,我们再拼死力战,也为时未晚。”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一起行动,将大宛王杀死。此时大宛的外城已破,大宛的贵族猛将煎靡被汉军俘获。大宛极为恐慌,逃入内城,派人手持大宛王母寡的人头,前去见李广利,相约说:“汉军如不进攻我们,我们将把所有的好马都拿出来,任凭汉军随意挑选,并为汉军提供粮食。如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将杀死所有的好马。康居的援兵又即将到达,援兵一到,我们居内,康居兵居外,两面夹击汉军。请将军仔细考虑,怎么办好?”

【解析】

“围城战”在加政治攻势就会带来另一个效果就是“内乱”,与之前攻打南越、东越、卫满朝鲜如出一辙。大宛贵族真正的“恐惧”在于汉军会“屠城”,大家都得完蛋。所以面临灭亡的危急时,他们就会采取极端措施杀死大宛王来投降汉军。

【原文5】

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母寡,母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兵必矣”,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译文】 

此时,康居探知汉军还很强盛,不敢前进。李广利闻知大宛城中新近抓到一些汉人,懂得了凿井技术,且城中粮食尚多,因而考虑:“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诛杀罪魁祸首母寡,而今母寡的人头已然送到,这样再不接受他们的请求,他们必定会坚守城池,而康居等到汉军疲惫来援救大宛,汉兵必为其所败。”所以接受了大宛的求和条件。于是,大宛将马献出,让汉军自己选择,并拿出大批粮食供给汉军。汉军挑选了数十匹好马,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又扶立过去对汉朝态度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登上大宛国王位,与其订立盟约后罢兵而还。

【解析】

战略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了,就没必要再拼个你死我活,结盟是最好的结局。

【原文6】

初,贰师起敦煌西,分为数军,从南、北道。校尉王申生将千馀人别至郁成,郁成王击灭之,数人脱亡,走贰师。贰师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闻汉已破宛,出郁成王与桀,桀令四骑士缚守诣贰师。上邽骑士赵弟恐失郁成王,拔剑击斩其首,追及贰师。

【译文】

当初,李广利自敦煌起兵西进时,分兵数路,分别从南、北两条道路进兵。校尉王申生另率一千余人到郁成,被郁成王消灭。只有数人得脱,逃到李广利大军。李广利命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兵前往攻打郁成,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也追到康居。康居王听说汉军已打败大宛,便将郁成王献给上官桀,上官桀命四名骑兵将郁成王捆绑押送李广利军营。上骑士赵弟怕郁成王在半路上逃跑,拔剑将郁成王人头砍下后,追上李广利大军。

【解析】

这就是西征大宛的连锁反应,必然会引起其他小国的抵抗。

【进一步解析】

攻击大宛的目的不在于大宛,而在于西域,汉军到达大宛要穿越整个西域地区既可以威慑西域诸国还可以顺便打击不服气的小国,比如轮台国。第二次攻击大宛,汉武帝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无论是在军队的派遣和物资供应上还是在防备匈奴和后卫上都保证了汉军对西域诸国和匈奴的绝对实力压制。

要想取胜离不开三点:明确的“政治目标”、压倒性的资源投入和预计性的战略规划。“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就是汉武帝攻击大宛国的政治目标,目标不是大宛国而是整个西域地区;“转相奉伐宛五十馀校尉”、“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这两句讲的就是压倒性的资源投入,所有的资源加起来绝对超越西域诸国实力的总和;“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这句再加上前两句,就是预计性的战略规划,要确保“先胜后战”,除了军事手段还有围困手段!

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企业项目要想确保达成既定目标就离不开明确的目标、压倒性的资源投入和预计性的战略规划这三点,明确的目标并不是达到目的就足够了,更要考虑到“社会面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我推出一款新产品并不是说卖出去获得利润就够了,还要考虑是否扩大了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否带动了品牌的传播,是否阻击了竞争对手等等,这才是“政治目标”。压倒性的资源投入不仅要考虑前期的投入更要有后备性的考虑。比如推出一款新产品不仅要考产能和销售的问题,也要考虑将来面临的产品改善的问题。预计性的战略规划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和压倒性的资源投入基础上的,要有“打法”和“套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万一军队打不下来,困也能困死你!比如推出一款产品要有一套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的完整流程,还要有万一产品销量不佳的改善预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