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西安工业大学李建平教授和他的轻合金复合材料创新团队

 herahera 2023-01-04 发布于辽宁

2016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李建平教授和他的团队凝聚三十年心血的研究成果“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校近年来一直积极坚持并实施科技创新、创新兴校的办学战略,大力构建“一校三体(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办学体制,全力构建“三足鼎立(国防科研、以国家、省部级等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的科研格局所取得的成绩。

      对于李建平团队来说,这份荣誉实在是来之不易,卅载艰辛,甘苦自知。说起三十年来所走过的攻克颗粒增强轻合金复合材料制造和产品工业化应用的艰难历程,李建平感慨万千。他一再强调:“国家奖不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西安工业大学的嘉奖和鼓励。”


图片
西安工业大学李建平教授在人民大会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1990年7月,当时还是一名普通讲师的李建平,为了争取“八五”计划兵器材料与工艺项目,不顾酷热,买了一张站票,连夜赶到北京。然而,由于种种特殊原因,申报项目材料未能如期送达主管部门。如果第二天一早汇报开始却没有完整的申报材料,那这个项目就彻底没有希望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偌大的北京城里凌晨还提供传真服务的只有王府井大街的王府酒店。李建平费了好大口舌才说服工作人员同意使用酒店的传真机,及时拿到同事传真来的珍贵材料。赶回住处后,他顾不上喝口水,就在招待所楼道内借着昏暗的灯光,斜靠着墙面,趴在一张破烂矮小的方桌上,用一个个字,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连夜把二十多页、几万字的申报材料硬生生地抄了下来。第二天,当李建平抱着崭新的项目申报材料按时出现在申报现场时,望着他充满血丝的双眼,刻意为难他的竞争“对手”也流露出敬佩的目光。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建平最终获得了首批国防科研计划资助项目。

      材料的发展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改变着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能够在材料科学领域里游刃有余,信步徜徉,这不得不说起李建平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李大夫”。出身中医世家的他从小就在祖父的教导下,系统学习过中医学理论,熟读中医经典医案医话,上大学前已能协助祖父看病。无形之中,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系统分析的思想,君臣佐使配伍的用药原则被他巧妙运用到材料科学研究中,竟起到了些“点化”的作用。

      李建平总是说:“人这一辈子还是要做点事情,才不会碌碌无为,才不会后悔不已。”多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时任该校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的李建平狠抓学科梯队建设和平台建设。短短几年内,他负责并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由校级重点专业发展壮大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攻坚克难 树立典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选定科研方向,先获得校级科研项目资助,再到陆续申请到国防和省部级计划项目,历经三十年潜心研究,李建平团队终于攻克了长期制约颗粒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发明并产业化制造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纳米颗粒协同增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目前,这些新型材料大量应用于先进军用和民用车辆内燃机的心脏部件——活塞和缸盖,为我国国防工业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行业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此次获奖项目是根据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众多领域高附加值关键产品对高性能轻质材料的需求,利用复合材料原理,通过外加和内生微米、纳米尺度颗粒共同强化,设计、产业化制造和应用的新型铝合金和镁合金。

      原总装备部一位首长称赞这个项目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典范,是从预研进入重点型号应用的典范”。以才鸿年院士、傅恒志院士和张立同院士等著名材料与发动机专家组成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西安工业大学李建平主持的研究在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成设计与复合技术、高功率活塞结构设计、金属型整体铸造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集成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军民深度融合。李建平团队发明制造的全新结构整体铸造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活塞综合性能超过国际王牌活塞,无论是极端的高寒低湿环境,还是空气稀薄粉尘弥漫的高原恶劣环境,甚至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辐射高湿环境,他们原汁原味的中国活塞都有出色的表现。国庆60周年阅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我军地面装甲突击装备动力全部使用这个项目制造的高性能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活塞。 


图片
西安工业大学轻合金复合材料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现场

团队为家 甘苦与共

      卢梭说:“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这正是李建平团队真实的写照。在科研道路上,“单枪匹马”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的。以李建平为带头人的团队由最初的3人发展壮大为现在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主体、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30多位科技人员组成,其中教授8人、研究员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8人。

      李建平将自己的研究团队模式定位为核心辐射式。整个团队就像一颗大树,团队的成员是大树的分枝,围绕辐射在树干的周围,他们既有学术上的密切配合,每一个成员又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出色的团队成员想有自己的研究空间,团队总是会慷慨地给“枝头”扶持。同时,这些在“枝头”研究的成员往往还会回过头来反哺团队研究项目,这让团队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更为牢固和深厚,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愈来愈强。
      刚刚加入团队两年时间的白亚平博士说:“我们这个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家人就像兄弟姐妹在相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材料学科枯燥无味,实验室里高温高粉尘的环境,有时候还带有放射性的物质。为了不间断实验,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连续十天半个月通宵达旦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此次获奖项目的第二完成人郭永春和第三完成人杨忠回忆起某一年的暑假,当别的同事都纷纷带着家人旅游度假的时候,他们两人却整整一个暑假都呆在实验室,持续在高温熔炉边做实验。七、八月份的西安酷暑难耐,实验室更是热浪滚滚,一个暑假下来他俩的脸上,竟然烤得蜕了一层皮!新老皮肤在他们脸上交替的时候,颜色、形状不尽相同,看上去颇有一些戏剧性和趣味性。面对同事们的打趣,两人幽默地调侃道:“做美容最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中试基地实验室,天然美容、直接去一层皮,新生皮肤细嫩无比,惹人艳羡。”


图片
李建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

同舟共济 展望未来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进一步坚定了李建平团队攻坚克难,持续创新的信心,也激发了西安工大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科研不懈探索的热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任的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坚增运教授表示,目前全院已经展开对李建平项目团队的专项学习活动,鼓励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李建平团队学习。同时学院在校长基金的基础上还设立了院长基金,奖励资助创新项目和老师们的科研热情。

      现在,李建平团队的名气更大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纷纷寻求与他们合作。谈及未来,他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的平台和新的高度竞争更为激烈,风浪也更为猛烈。但是,他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一方面,新的国防973项目要进一步完善现有项目的基础建设,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材料科学的发展速度超出人类的预想,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随时引起新一轮的革命,改变现代人的生活,计算机和材料以及工艺学科的结合,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都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新的方向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李建平团队都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三十年沧海一粟,李建平和他的团队正用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创造着新成就,谱写着新辉煌。(文/程丹 高洁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