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32集)

 y1-e 2023-01-04 发布于北京

文字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请以录音为准。文字部分,欢迎大家一起校核,有错误或分歧的地方,请留言告知!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三十二集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种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又云:“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云:“住于一切智慧宝洲。”又云: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故知句句悉皆指归宗镜。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见,离颠倒故。

《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绝。

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

《华严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

心外无法

『何者?若悟自心,既是最胜无所著处,离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著。

《法华经》云: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光吞万像,法界洞然,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

这一节还是《华严经》的原文,没有完的。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

这个,就是说我们学佛的基本发心、存心,应当于他发起这个大慈悲的心。那么帮忙人家是什么最好的帮忙啊?以一切的善根而为救济,是最好的帮忙。那么这个方法如何,看个人的智慧了。换一句话,我们做一个利人的工作,利人利世的要智慧去做的,六度都要般若,都要大智慧,如何使人家生起这个善根、善心。至于方法那是随时变化,有时候乃至你跟他打一架,以后如果他因此发了善心,你宁可跟他俩打架,揍他一顿都可以,你受伤也可以,他受伤也可以。问题就是说,你要如何使人生起这个善根,这个是个方法怎么应用,那随便。这是方便的般若。所以帮忙度众生最好『以诸善根而为救济』,那么目的使他:

『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这是利人的目的,利世,所谓度人者是这样叫做度人。使他生起了善根,灭除了什么灾患呢?离开这个生死苦海中间、生死苦海的灾难。『离染』,世间的恶业太重,就是染污太重,就是现在所谓讲空气的污染,外文翻过来,也就是把古文的染污倒转来,就叫做时髦的名称了。我们过去几千年用的是染污,现在最时髦,你讲染污不懂了;污染,马上懂了,才够时髦。所谓新时代、新文化,就是这么一件事!新来新去还是那个东西。瓶子,空瓶装旧酒啊,还不算数,要空瓶子不要这样拿,倒转来拿,“嗯!这才时髦”。酒杯要倒转来倒酒的,歪起来一倒,汽水都出来,这叫时髦动作。不像以前人还要两手去斟酒啊,那个样子不对了。其实是一样。要使他离染,使他住于寂静,寂静就是涅槃、道的境界,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这个才对。这是一节,这是引用原经。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我们看到他这一段引的太啰嗦了啊,引的佛经太多了,好像都重复,你仔细一看,都不重复。就是因为文字翻译得好,看起来重复,太明白,反是使我们看不清楚了,读书有这样一个毛病。

他说叫我们晓得看一切众生啊,处在世界上,就是一个大牢狱,没有成道以前,没有个人不在坐牢。所以佛经上说三界如牢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包括太阳系统里的所有的生命,还在欲界里头哦!都在牢狱里头哦!这是个大牢狱。我们判了罪坐在这里自己不知道,还在这里啊,当然,坐在牢里的犯人,有时候啊也管凶得很的啦!啊,自己还管起人来的。他说可怜这一切众生,处世啊都是现有的牢狱不知道。

而且在这个里头啊,『多诸苦恼』,最重要的,『常怀爱憎』。我们这个心理,就是两样东西,不是贪爱就是讨厌。憎,这个憎啊,就是讨厌,我们经常不是说:“这个东西讨厌!”那个讨厌属于憎的心理。不是那两个,加一个眼睛旁的真假的真,那个就是大“瞋”了,这个憎是讨厌。我们的心理一天到黑,碰到人碰到事,就是两个东西,爱与憎,不是讨厌就是爱。

那么,在这一种心理状况,生命都在自己啊在恐惧,『自生忧怖』。被贪欲的、犯罪的器械之所绑住了,无明的稠林啊障碍住了,所以在三界当中啊跳不出来。所谓三界就是,欲、有、无明……1,这三界跳不出来。

他说『我当』,我们学佛的呀要使他『永离三有』。三有就是:欲有、色有,色,颜色的色啊、无色,『永离三有』。住在无障碍的大涅槃中,这是学佛的存心,这是一节。

又一节: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诸蕴窟宅』

诸蕴,就是五蕴,生理与心理。

『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

『六处空聚』,这个一点呢注意一下啊,在每一点都要注意啊,这是为了大家修行、求证方面啊特别注意这句。『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个生理的,第六个“意”心理的,叫做六处,就是六根。在我们认为眼、耳、鼻、舌、身,感觉上是有的。在佛学的眼光,也就是说,假使有一个人真正修行证道、悟道的,晓得这六处是『空聚』的。

『空聚』两个字注意哦,不是空哦!假有的,看起来存在那里,实际上没有永恒固定的存在,所以叫做『空聚』。要在这个六处,证到了空聚啊,那么学佛的用功啊差不多了,有一点希望了。这一点我们要值得观察反省的,尤其一般用功的人值得观察反省。

我们在那里,大家学佛啊、打坐啊、用功啊,并没有了解『六处空聚』哦!我们实际上大家自己做功夫啊,都是六处在那里实干哦,呵!那恰恰糟糕了。要在智慧上了解了『空聚』,做功夫才有进步,这是两层。换句话内在,当你在打坐,不管你念佛啊、参禅做什么功夫,你内在的智慧的认识,晓得这个时候『六处空聚』,随时晓得是『六处空聚』,但是在这个中间,在『六处空聚』求证这个空性,这样才是真正地用功,不要搞错了啊。所以我说在这种地方特别注意!

他说一切众生啊,『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所以啊不知道这个是『空聚』的,认识上错误,认知上啊把它当实在的。所以:

『起四种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贪、嗔、痴、慢,这是四大毒蛇,四种颠倒行。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

『五蕴怨贼』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怨贼』,他说五蕴是个贼哦,是偷你的。把你的精神……换一句话我们人生下来这个寿命可以活很长哦!就是现有这个假的生命也可以活得很长。虽然这个并非是正命,但是也可以把他变成了同正命一样活到了很长。但是为什么不能活到呢?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被五蕴怨贼之所杀害的,认错了,认错了方向,认错了作用。其实这些理论就是功夫啊,这个道理都有功夫在内。因此啊:

『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

『最胜』——最好的。最好是什么?『无所著处』,无所住。所以,所谓无所住的地方,为使一切众生住在无所住。无所住的地方指什么呢?

『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那么我们大家去找一个地方,无所住的有没有?我们正想买房子、盖房子,正想有所住哦。为什么去找一个无所住?哪里是我们无所住的?我想大家尤其一般年轻同学,现在喜欢讲禅的,都找到了,《金刚经》上的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地方就是无所住的。怎么样去应无所住?你去体会。这个在这一句话,就可以找到『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了,『住无上涅槃』这是一段。

那么永明寿禅师啊,在两个礼拜,在我们两个礼拜当中他一口气引了那么多经典,《华严经》上。这个有关的这一个修心意识,了解唯心意识的这个法门的,了解生死的重要的,他引据了那么多段的经典,给我们作参考。所以我们贸然一读啊,觉得他好啰嗦,这些引那么多干什么?你要晓得他著作的时候、编辑的时候是非常用心的,那么多经典,他为什么抽出来这几段放进来?所以每句话不要马虎的忘记了当时作者与编者的苦心,如果这个我们不懂的话,你就白读这一本书了。而且他当时编辑部啊,不止他一个人,他是总编辑啊,天下的高僧一百多人啊!学者都是了不起的、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学上有成就的,讨论过的,最后还是引证了这些。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看过去,每一段都有他的深意。下面他把经文引了,他的文字了。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他说所以说啊,他说上面我们所引的这些经典说的,总而言之那个经典的内容的真正的大要,是佛说的话,他说我要使一切众生,使他住在正见上。就是思想观念对于佛法的认知,思想观念要正确;然后修行,要行于真实的道。换句话,你认知,对于佛法的认知、了解,思想的了解、学理了解不正确,你修行走的不是真实道。

『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那么经典上都是归纳起来,都是要我们度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安顿在清凉涅槃之处。

“又云”,又是他归纳,这个“又云”就是说他归纳佛经的佛的话。

『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重复提出来的重点。他说佛说的,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知道一切法本来『如实相』,真如实相。真如实相不跟你俩个谈空,也不跟你说有。你说佛法是谈空的,错了;说有的,也错。所以呀这个形而上本体,生命本有的本来,在佛法,名词都无法形容了,他只好一个形容,叫它“真如实相”。换一句话“实相”真实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到了中国禅宗的祖师们,无法讲了,真如啊、实相啊、如来啊、涅槃啊,他反正圆的长的扁的都给他们用光了。中国禅师们很简单:“这个!”没得话讲了,只好“这个!”现在禅师们也过去了,我们就用台湾话“安那些”,就是这个,就好了。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如,就是道,只好用这个了。连这个都不用嘛,就是手拍一拍啊、脚顿一顿,就是它了。不过啊手拍一拍,不要把指头给人家拍掉了啊,要注意的。

他说,这个诸法的实相啊,重点在『不随他教』。刚才我们也强调过这一句话,这是佛说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不从人得”。不是哪个给你的这个道,你大家自己本来就有,你要把自己那个东西找出来。佛的教育就是教导你用种种的方法、种种的教导,使我们找出生命本来的那个东西,你就成功了,就成佛了。拿西方的宗教现在讲,你就得救了,就完成了。所以这个是『不随他教』的。

“又云”,他都是归纳性的啊。

『又云:“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这是佛法的基本目的。

『又云:“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每一句重点把它摘下来。

『又云:“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故知句句悉皆指归宗镜。』

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说这些重要经典都在我这本《宗镜录》里头,所以我说他是最佳地广告公司,最佳的。最后你就非要看这本书不可,这本书他是的确给你包括完了,事实也是真的,他说最宝贵的都归到《宗镜录》里头。这是一段。

下面起另分一段,那么给他一个小题目,另分一段的小题目,叫做“心外无法”那么另起一段,在这里开始。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见,离颠倒故。』

就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绝对唯心,纯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个心。换一句话,这个纯粹唯心啊,就是包括心物一元的。

『何者?』什么理由呢?假使真能够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见性、明心了,这个才是正见,你佛法才得了正知见。在我们没有明心以前啊,你佛学讲得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见。他说真正悟心了,才算是正见;得到了正见,才算离了一切颠倒见,离开了颠倒了。因此他又引用佛经。

『《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这是《楞伽经》的原文。尤其禅宗与唯识宗,都是宗《楞伽经》。《楞伽经》上说,佛说,“佛语心为宗”,佛法是心为宗旨。所以人家问你什么是佛法?心就是佛。这个话是佛说的,没有错。所以“佛语心为宗”,这是《楞伽经》,《楞伽经》有三种翻译。这里一段就说『心外见法』,我们修法学佛,在心外去求法,这就叫做外道了。

所以这个佛学,真正的佛学外道,千万不要带宗教性哦!宗教性,每一个宗教都讲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这个就是外道啊,这个外道是通用名称啊。所以凡是一个学过很多宗教哲学的人啊,非常讨厌这个“外道”这个名词,也可以说听到这个名字很丑陋。怎么丑陋?因为这个名词的后面就包括了一种人我意见的一种斗争,很讨厌,实在很讨厌,这个名词。

其实真正的佛法讲外道啊,并不是排他性的,佛学这里有个定义: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所以你看看《楞严经》五十种阴魔,最后,声闻缘觉、四禅八定、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外道啊。因为他明心见性还没有彻底,他还是只见到了一半,还把他打入外道。不是我们打的哦,这是佛打的哦,《楞严经》你们翻翻看。

所以,我们了解了真正佛学的道理,不要轻易说一声别人是外道;更不要拿现在宗教情绪:“你同我信仰不同、行为不同,就是外道。”这不是佛法的胸襟。你多读读,所以我都劝人,多看《华严经》。《华严经》你看佛那个胸襟是什么胸襟!他认为……《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换一句话,一切宗教理论并没有错,都对的,只是程度的、层次的差别而已,这个胸襟才是佛了。佛如果……,我年轻时候说,如果看佛学,佛也同一般宗教一样:“信我的得救,不信我的下地狱去”,我才不学了,我宁肯下,下就下!下电梯一样,下了我好到马路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样呢?这个是太不伟大了。所以真正佛法是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啊!对的要度,不对的更要度,不过方法不同而已,度的方法不同。

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的排他性的,这就完全错了。一个大社会学者,一个大政治思想都不会搞这样狭隘的事情,何况包括三界出世之道。这个是特别注意的。如果有这样观念,学佛的人这样观念,非常抱歉了,我们严格地讲,他已经违反了佛的教诫了,犯了戒了,犯了经典就是犯了戒。所以这一点我特别强调提出来注意。

尤其强调一般学佛的同学们,胸襟要放伟大,更不要在教内又要弄这个宗派的观念,这更讨厌。所以我一碰到这一些情形,这一些思想一到我前面来,我烦得要死,我就一句话:“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我的这个是我的关门很好的锁。你再问,我不懂嘛,你另外找人嘛!因为把他这一些坏知见磨掉了,要花很大的脑筋,我还……与其给一个人花那么大脑筋,我为千万人花那么大脑筋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钉子,这是反教育,再回头再来,啊,你们要知道。

现在《楞伽经》告诉:『心外见法,名为外道』。换一句话说,你学佛,在佛教以内的,向心外去求法,你已经同外道的修法了。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非常简单。真正,什么证得涅槃明心见性?悟到自心就是涅槃。一证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证得涅槃了,自然就跳出了生死。这是经典上原则就是那么……经典都是讲大原则,就是那么简单。

当然,你要进一步说怎么样才叫悟到自心?因为没有悟到,所以有许多修持的方法。修持的方法做什么?就是使我们能够以此方法慢慢地修,达到悟到自心,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引用《楞伽经》的话。

下面,《楞伽经》的论,这个论,后世的祖师们作的。

『《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

如果你的见解,学佛人的见解,认为心外有法,有这个观念,他说就是在生死轮回中,跳不出来。

『若了一心,生死永绝。』

真悟到明心见性,悟到一心了,就跳出了生死,脱离了生死。

『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

他说假使人能够悟到此心,就是所谓得了般若实相,证到了实相般若。那么,就远离虚妄颠倒妄想了,这就是佛境界。这是他又引用啊《楞伽经》的原文,然后又用《楞伽经》的经论,再三重复强调,使我们记住,切记“心外无法”。佛法的宗旨,真正中心在这里。

还没有完,下面又引用,『《法华经》云』,《法华经》的原文。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法华经》有两句话,他引用了两句原文。《法华经》的重点,只有这一件事,有一件事是真事情,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假事,只有这一件事是真事情,《法华经》上说。这一件事情是什么事啊?我们把《法华经》研究完了,好像他没有讲,不晓得讲什么,《法华经》之妙!不过《法华经》同《金刚经》一样哦,从南北朝以后影响中国文化,整个的中国文化哦!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受它的影响,一切民间受它的影响两千多年。可是你拿这部经典来一念啊,有时候念得头大了,尤其知识分子念得头大,专门说些神话故事。你要透过神话故事以后,才晓得这么一件事。等于《庄子》一样,比《庄子》难读得多了。《庄子》都是寓言,拿故事来代表一个事情。《法华经》也就是拿许多故事代表,说出一个事。这一件事是什么?只有成佛这一件事。怎么样成佛?你要在那许多的故事里头自己领悟它的方法,这是《法华经》的特点。

所以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喜欢搞佛学的,一看《法华经》,先把他束之高阁,书架的上面最高处堆到,懒得看。“这些神话故事!”到了中年,年纪大了,慢慢地翻开看:“哎呀!”然后来个“哎呀!”“哦呦!”这个里头,“哎嘿!有东西。”来了,这个你看多难啊!要啊呀、哦呦、哎嘿……(断录)

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绝无第二个,有第二个不叫做真理了。所以『余二即非真』,那么《法华经》这两句话。那么这个,你如果翻开《法华经》说,这件是什么事实啊?你就找不出来了,全体是故事,而且是神话的故事。

那么,解释呢,下面的论、论语解释,他说这就是说,你真悟到了自心啊,你就是到达了智城了。换一句话《法华经》啊,中间讲了许多东西都是化城。你悟到了自心啊,就不到化城,化城啊都是沿途的这个上下站,不是终站。搭公共汽车,到了终站了,那个他就请你全体下车了,要清场的。那个终站就是宝所、宝城里头。我们各宗各派,禅宗也好、净土也好、密宗也好,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那个目的,终站的目的是涅槃、实相,那个是宝所。这种方法,老实讲都是啊化城,公共汽车路上的站,你要哪一站上车都无妨。如果你坐这一站了觉得不好坐,你第二站下车好了,再走两三站,再来上车都可以,那都是化城。

所以他说若悟此心呢,那就到了宝所了。所谓到了宝所啊,成佛有什么了不起呢?没有了不起,就是不是一个笨蛋了,这就叫做成佛了。那么所以啊在大家,在我们大家没有成佛以前,骂我们笨蛋,那是很恭维的名称。真正不是笨蛋啊,他说只有到了智城,成佛、悟道、大彻大悟的人才不笨。好,他又引用一本经典。

『《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

《思益经》这本经啊,佛说的,说的更妙了,大乘经典。他说凡夫、愚痴的众生,在生理跟心理上,『阴界入』,是三个层次啊。“阴”,是五阴,不要写了哈,色、受、想、行、识叫五阴;“界”,十八界,不是猪八戒啊,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间存在的,三六一十八,十八界。“入”,六入2就是六根。换一句话说,一切众生愚痴没有悟道以前都叫……都给佛骂成愚痴众生,都是笨蛋。他说笨蛋的众生,都在生理跟心理上『而欲求菩提』,在这个上面求道。哈,把我们骂惨了!我们想想看,我们搞打坐啊、念佛啊、参禅啊,哪个不在这上面求道啊?是吧?都在这里。所以呀我们真正学佛,要提起自己警觉哦!两个腿一盘,不要在『阴界入』上面而求菩提哦!这个上面没有大彻大悟,没有。在这个上面求明心见性求不到的哦!他说愚痴众生啊都在『阴界入而欲求菩提』,第一句骂了。

嘿,第二句啊,这就是佛的说法:『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他说生理、心理全体都是道,离开这个生理、心理啊,就没有道!你说佛说的什么话?他老人家。都由他讲的!一方面说这边不对,这个不是拳头啊,这是手心啊;一方面说,嘿,手心捏拢来就是拳头。你看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

所以难怪,你看清朝,清初那么有名的学者顾亭林,看佛经就看得厌烦,看不……换一句话他就看不懂,学问那么好,并没有智慧。他就说佛经不要看,没有什么东西。他比方很好,他说譬如佛经是什么?两个桶子,水桶,一桶装一桶水,一桶空桶,倒过来是这一桶,倒过去是这一桶;一桶倒过来空的,这一边空了,一桶倒过来这一边空了,佛经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他当然看不懂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算什么话嘛!就是一桶水倒来倒去,就是这样。像他说的一样,嘿,『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不对的;『阴界入即是,离是又无菩提』,不是倒过来倒过去,都是他说的。对的,其实我们先不管怎么样,所以这些经典句,我们最容易把它看过去。假使读经啊读到这里,很容易懂,看过去了。

实际上要想学佛修道,真正踏实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了解。先要离身见、离我见,离开『阴界入』,空掉了。然后回转来了解这个生理、心理,全体都是他,那才可以。你不要看到反过来反过去的,以求证功夫来讲,你先不能空去身心两面,你认为这个就是,在这个上面在转,那全错了!空掉了身心,如果认为空的这一面是完全对,那是小乘罗汉。再要翻转来起妙有,身心就是他,那才是大乘菩萨境界,那才证得菩提。

那么,论书上说:『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你真正能够悟到自心是佛,证道了,你就到达了宝所了,你具备了『法财』了。不是现在的发财,出世的法财,智慧的、佛法的,福德、智慧的财产你都具足了。这是引证一段。现在都强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没有佛法。

再说,《华严论》讲,李长者的《华严论》。

《华严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

所以讲了半天,宝洲、宝所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

『若悟自心,既是最胜无所著处,离住相故。』

就是刚才我讲《金刚经》上,“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宝洲。

『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著。』

如果心外求法,你处处都在执著中。在执著,就不是佛法。一切执著也有生心,所以心外无法,这是一段《华严论》。

“又”,他引用《法华经》说。

『《法华经》云:“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八个字,《法华经》上的原文。这八个字啊,古文很妙了。这个古文啊,古文都是简化的写的,拿我们现在来看,有两重意义。换一句话说,佛法是帮忙众生跳出了处处贪著的,所以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换一句话,第二层呢可以讲,真正超出三界的众生,就成佛了。在哪里超出呢?就在处处贪著上。所以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啊?等于我经常说的,大家恭维一句话:“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哪里去啊?百尺竿头,只有一百尺高,爬到了顶了,所以你更进一步,很恭维人家了,更进一步到哪里啊?下地了,掉下来了。高明到极点,还要下来踏到平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跳出三界外,没有第四界哦!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啊?到第四界去啊?第四界在哪里?第四界在三界中。

所以啊,《法华经》的妙,不但故事妙,处处经文也妙,『拔出众生处处贪著』。你说佛叫我们众生离开贪心、贪嗔痴,才能够成佛。拿另外的修法来讲,要想成佛的人,必须要发起大贪、大瞋、大痴心,才能学佛。怎么叫大贪呢?众生度不完,明明知道度不完,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贪心多大啊!那个瞋心,瞋就是发了脾气啊。一切的情感,一切世间的情欲之累,拔开慧剑一刀要切断,这是多大的瞋念啊!金刚怒目,一割,就断了,要大瞋,降一切魔,世间的情怀之魔。明知道众生度不完,还要永远在轮回中,生生世世不断必来,每一个成佛了都是再来人,你看这多痴啊!那痴到极点。大慈大悲就是大多情,就是痴心啊。所以真正的成佛啊,是把你贪、嗔、痴的,自我个人小贪嗔痴,发展到爱护一切众生的贪、嗔、痴,升华到这样伟大、这样崇高!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啊,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众生处处贪著』,那才是真贪著,虽然贪著,是『拔出众生』。

那么,他又引用《金刚经》说。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金刚经》这一段大家都念过的,你们经常喜欢研究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这句话而开悟的,这句话是《金刚经》的要点。在《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佛,学大乘的佛法,他说:“佛啊,应云何住?”怎么样?在什么境界上定住?等于你们诸位现在说:“老师啊,我打坐不能定啊,怎么定?”“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要怎么样方法降伏呢?等于大家问的啊,降伏,打起坐来烦恼妄想不断,怎么把它降伏?佛说,怎么说啊?“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中间还有零零碎碎的,佛答复的话妙吧?他问:“佛啊,老师啊,我们心怎么定住啊?怎么降服妄想啊?”他说:“是啊,就是这样定住嘛!就是这样把妄想降伏了嘛!”这个说了等于没有说。假使你们问,我这样答,你不翘嘴巴,也瞪眼睛啊。你说:“我怎么定啊?”

“哎,说定就定啦!”

“怎么样把妄想降伏下去?”

“说妄想,妄想就没有啦!”

说我不懂。你不懂?我还不懂哩!其实就是这样嘛,很简单。

因为须菩提不懂,他才再来一下。最后才说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加一个“应无”——应该,这已经变成方法了,下一层了。“此心本无所住”,到哪里住啊?住在哪里啊?“本无所住”啊。

所以我们大家晓得,自己打坐学佛错了吧?你打坐学佛所以不能得定,你是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的啊?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呢。怎么留啊?留不住的啊!因为留不住,他说此心活泼泼的,他本来就住在这里。这个道理上去悟。

那么下面有如此,所以佛拿种种的譬喻,《金刚经》上说。譬如拿布施来讲,布施这个是讲内布施哦。布施分三种的:内布施,就是心理把妄想……,外布施就是财布施、物质布施,一种法布施,一种是无畏布施。内布施就是包括了法布施等等。这个东西啊,财物布施、法布施,法布施属于内布施的啊;财物布施属于外布施的;无畏布施包括了内外等等。

那么现在偏向于内布施来讲,比较偏重。『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呀!所以大家念《金刚经》要懂《金刚经》啊。佛不是方法传给你了?『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嘛。结果你打起坐来念起佛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次,“阿弥陀佛”两次,念佛就“哦,我今天念一万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是个法门,念过了就念过了,此心就是净土啊。“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就是念佛。“有时”,有的时候。“且念”,不但念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随便你念,“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没有事的时候,闲观一片心啊。这是《华严赞》哦,“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就是『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我们大家在这里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是慧也慧不起来,换句话既不定又不慧。什么道理啊?心住于法而修。你不是修大乘道吗?“我最喜欢禅。”禅给你,你又不吃,这里又说喜欢禅。金刚拿来端给你吃,又吃不下,你“馋”个什么?可见你肚子很饱,不馋。真馋,就吃下去了。『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这样,他说等于这个人开了眼睛,睡醒了眼睛张开,亮了。

『日光明照』,研究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嘛。这不是清楚得很?道理不是明白得很?《金刚经》又会念,可惜啊,《金刚经》都会念你,就是你不会念《金刚经》。如果真晓得念经,真晓得修净土,好好体会这两句,这是古人禅师,这个《华严经赞》,这个“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么:

『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光吞万像,法界洞然,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

这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结论、文章。所以上面引证那么多经,一切唯心的经典,经文原文告诉我们,你应该知道,真正的心地的法眼打开了以后,智慧如朗日普照一切,这个智慧之光是光吞万像啊!『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这个光明像蜡烛点起来,都照到了。这个时候自然解脱、无障碍,没有一个纤尘,没有一点丝毫的灰尘可以障碍我们的。本来无障碍,为什么我们修行、修道会有障碍?自生障碍。不能够啊,心都在住于法。要『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无障碍了。我们今天到这里。

注:

【1】

四瀑流:欲、见、有、无明”。这四样东西你有了,你就出不了三界。

【2】六入

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