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 | 俄军在打什么仗?——苏联纵深作战述评(上)

 张洪清 2023-01-04 发布于北京


小组官网网址:
https:///
参加无偿翻译请加微信:
zhanliyizhuxiaozu

很多朋友甚至长者,对小组能够在当前这种无偿的情况下,保持持续蓬勃发展很不理解,并且认为小组不会长远的存在下去。那么,今天,我们用一位小组大神的留言来回答各位的疑问:

我们如同美剧《失落的房间》(the Lost Room),这个房间的所有物品都有奇特的功能(如眼镜能防弹和灭火),传说这个房间的主人是上帝。有一天这些物品都失散了。但只要有一件物品出现在房间,其余的物品都会神使鬼差般循踪而来。

做人当知,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行事要为善

治学应晓,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开卷必有益

作者/埃尔维斯·布卢门斯托克少校,美国海军陆战队

●编译/穿林打叶
●取材/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Fighting Deep


图片

纵深打击不是针对防御一方单独目标的不协调的、偶然的攻击,而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武装力量依据统一计划进行的协调行动,旨在解决军事行动范围内的特别行动和战略任务。

——苏联少将Kh. M. Dzhelaukhov,1966年
纵深作战不是一个新的或革命性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许多著名的机动作战和纵深作战的例子。古德里安、隆美尔和巴顿都是以擅长纵深作战而闻名的杰出指挥官。有人将纵深机动作战的历史追溯到使用战略骑兵进行突袭的内战期间。另一些人将其起源追溯到拿破仑时代之前一些指挥官,如古斯塔夫斯、马尔伯勒、弗雷德里克和吉伯特等。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和苏联在作战理论研究中都认识到了纵深作战的重要性。苏联对作战艺术的研究始于苏联内战期间(1918-20)。从这项研究中拓展出重要理论就是关于纵深战斗和纵深作战理论。从这个开始,苏联人继续发展和完善实施纵深作战的能力。其结果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人有了一套实施纵深作战的综合理论,主要是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敌纵深进行打击。

苏联纵深作战理论

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苏联军队一直在进行理论研究,以提升其作战水平。从那时起,一批知识分子聚焦于机动进攻作战,研究并撰写了这一课题。从这项研究中,许多作战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在这些理论中,纵深战斗(一种战法)和纵深战役(一种更复杂的作战手段)理论是其中更具意义的理论。这一章改编自埃尔维斯·e·布卢门斯托克少校的《苏联纵深战: 海军陆战队未来有两栖作战机动群吗?”(论文,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参谋学院,海军陆战队大学,弗吉尼亚州匡提科,1994年)。
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些作战理论,打败了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从这时起,苏联军队已经把纵深作战的概念发展成为纵深作战的综合理论。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地战和火力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俄罗斯内战中是小股部队在广阔的地域上作战。部队的匮乏迫使指挥官集中使用兵力,在关键地区建立机动打击群。这些打击群,通常由装甲部队作为机动力量进行扩充,能够突破敌人的前沿防御并延伸到敌防御纵深。在进攻演习中,证明了进行纵深快速攻击和推进是有效的。演习培养了一批有演习经验的军官,成为胜利的必要条件。
正是这一代军官中最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特里亚达菲洛夫元帅,对苏联作战艺术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他们奠定了苏联现代作战和战术体系的基础,进而从内战中吸取经验来预测未来战争的相关问题。
图哈切夫斯基根据他1920年在维斯瓦河担任指挥官的经历,以及1919年至1924年担任红军指挥官的卡梅涅夫,抛弃了单一的、高强度的歼灭战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开始强调连续作战的重要性。这些将军事理论研究的方向集中在战略和战术之间的活动范围上——这已经成为作战艺术。
图哈切夫斯基继续完善他的连续作战概念。到1926年,他写道:
现代作战包括集中必要力量对敌进行打击,尤其是在纵深对敌人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打击。现代作战中的一系列战斗会延伸到阵地前沿和纵深,直到敌人遭到最终的毁灭性打击或者攻击力量消耗完毕。
从1928年到1929年,图哈切夫斯基和特里亚达菲洛夫继续探索这一理论。他认为大规模作战需要在宽正面牵制敌人,然后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前沿指挥员动用预备队或机动打击力量,突入敌人纵深。随着坦克和飞机在敌纵深的运用,图哈切夫斯基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穿透敌人防线,充分利用包括航空兵在内的机械化部队、警戒部队、机动打击部队拓展作战地域,特里亚达菲洛夫进一步发展了连续作战理论1929年的《野战条例》这一概念正式定义为纵深作战,这是一种通过同时使用坦克、步兵、炮兵和航空来成功穿透敌人防御的战术。通过包括图上推演、兵棋推演等一系列的研究奠定了纵深作战的理论基础,1931年到1933年间积累了纵深作战的初期经验。纵深作战概念的落地经过一段时期,1933年2月,红军正式整理了纵深战斗理论。
由图哈切夫斯基撰写的《1936年野战条例》规范了纵深作战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了纵深作战的理论原则。1936年的Ustav将纵深作战定义为:
航空和炮兵同时向纵深进攻敌人的防御工事,进攻部队广泛使用坦克部队突破防御工事的战术区域,以彻底包围和消灭敌人为目标,以实现战术胜利向战役胜利的迅猛发展。
根据图哈切夫斯基的说法,纵深作战目标包括作战预备队、部队指挥所、主要通信站点、机场、远程火炮和主要后勤地点。
苏联纵深作战概念包含了作战纵深和作战力量。在作战纵深上期望能够攻击150-250公里,在作战力量上能够攻击70-100公里。作战编队包括攻击部队、推进部队、预备队、航空和空降部队。到1936年,苏联人创建新的机动部队来拓展纵深作战,并派出空降部队与推进部队合作。这些推进部队由坦克、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组成,这一作战概念还特别强调航空和防空火炮的防空作用。
纵深作战理论在1931年至1933年创立后继续发展。最初,纵深作战理论的研究集中于何时以及如何投入推进部队的不同变化。一般来说,苏联军队一旦突破了战术防御,大约在D+1时,就投入了推进部队。其次,机动打击部队的目标是敌人的作战预备队。在航空和空降部队的配合下,这支机动部队将推进100公里,发起对敌方设施的突袭,并实施阻断攻击。作为实施突袭的强烈支持者,图哈切夫斯基还研究了隐藏第一梯队进入攻击位置的方法,从而获得关键的初始优势
在1935年和1936年的大规模演习以及1938年至1940年的战斗中,苏联检验了纵深作战原则。苏联人认为,尽管有些要素需要改进,这些演习验证了这一理论,。然而,纵深作战不同于纵深作战,它要求航空部队、空降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有效协同,并独立于主力部队作战。达到纵深作战要求意味着作战部队要有50到60公里的穿透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才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或经验。
到1936年,苏联军队充分认识了纵深战斗,并对纵深作战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陆军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运用了这些理论,到1936年已经创建了四个能够进行纵深作战的机械化兵团。不幸的是,斯大林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中反转了作战思想和军队现代化的趋势。
斯大林对军队的清洗影响巨大: “1937年春天的事件…动摇了部队基础,部队发展速度减缓。”
那些创立深度作战理论的人“被宣布为人民的敌人”,这一理论本身也被“否定”,并从所有的教学形式中被淘汰。
斯大林的清洗杀死了图哈切夫斯基,羞辱、逮捕、监禁或驱逐了他的追随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联军队摧毁了图哈切夫斯基对部队的重塑成果,解散了四个机械化兵团。在红军中,消耗战思想压倒了机动战思想。。
然而,纵深作战的概念并没有消亡,总参谋部学院和其他高级军校在继续研究纵深作战理论。尽管1939年的野战条令只是以草案的形式存在,但它包含了纵深作战理论的成果。1939年Ustav还包括了关于进攻原则的新篇章。总参谋部在1941年更新了1939年的Ustav草案,它成为战前的最新作战条令。

卫国战争

随着战争在欧洲蔓延,斯大林清洗的高昂代价逐渐显现。1939年波兰的迅速战败和1940年法国的崩溃震惊了苏联领导层。苏联人显然意识到德国人正在证明图哈切夫斯基理论的成功,并徒劳地试图重建一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然而,苏联人对1941年6月德国的进攻只做了部分准备。清洗后的高级指挥官队伍中除了少数人之外,其他人都无能为力,加剧了这种准备不足的情况。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德国军队最大限度地进行突然袭击,并迅速击溃了苏联的防御。苏联人发动进攻的企图未能实现,并且很快被击败。
斯大林试图通过三条战线指挥战争的努力失败了。1941年6月23日,斯大林创建了最高统帅部STAVKA,以提供不间断的战争指挥和控制。STAVKA在图哈切夫斯基思想的最终复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苏联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的指挥链非常复杂。但是,STAVKA从军兵种各个层级到野战部队都有有直接联系。STAVKA指导前沿指挥员实现每个行动目标、分配资源,指导任务,并确保上下之间的相互协调。随着灾难的逼近,STAVKA迅速采取了行动。它替换了无能的指挥官,将军事指挥官的指挥训练集中在图哈切夫斯基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上,并开始付出艰苦努力对军队进行重组以支持这些纵深作战概念。
重回图哈切夫斯基纵深作战理论的第一步是1942年1月10日STAVKA下达的指令。该指令命令前沿及部队指挥员在发起反攻时停止将他们的部队分散到整个前沿。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组建在主穿插线作战的“突击部队”。该指令还在1942年6月组建了两支坦克部队作为突击部队。接着,1942年3月16日的决议下令建立STAVKA预备队。
1942年10月,STAVKA迅速配合这些行动发布了第306号和第325号命令。STAVKA第306号令要求指挥员在进攻德国防御阵形时使用单梯队队形。第325号命令指示所有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坦克和全兵种军队的推进部队中使用,并坚定迅速的发展攻势。
在实现图哈切夫斯基机动作战样式的过程中,苏联经历了很多困难。只有少数关键岗位的军官理解纵深作战的概念。但是,1941年和1942年的进攻行动赢得了技术和装备改进的经验。通过反复努力和试错,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熟练掌握了进攻策略。这一经验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这些技术在1943年得到改进,并在1944年和1945年得到完善。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中出现了第一批能够突破德国防御的机动部队。早期,苏联试验了与骑兵和空降部队协作的小型坦克旅,以作为追击的先头部队,这直接导致STAVKA下令成立“突击部队”。到1943年初,苏联军队派出了第一批突击部队,用于陆军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苏联人打算将这些兵团作为“机动小组”来实现50公里的纵深突进。他们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组建了第一个前线机动小组(坦克部队),这些机动小组在库尔斯克突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的进攻行动为1944年和1945年的成功进攻提供了模板,并写入了1944年的野战条例中。这一条令没有具体讨论纵深作战,显然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理论仍被否定。但是,1944年Ustav中心主题是利用机动部队对敌人作战纵深的穿插。最后,苏联实现了1936年Ustav的全部意
1943年后,进行纵深作战的一般模式变化不大。进攻行动依赖于机动。每条战线都有一个由一到三个坦克部队组成的机动小组;每支军队都有一至两个坦克或机械化兵团组成的机动小组。作战纵深通常攻击到150到300公里,作战部队攻击到100到150公里。作战追击很重要,不分昼夜的进行高速推进。通常,第一梯队部队会突破战术防御,而后机动小组向敌人后方发起攻击,以“形成将战术成功发展为战役成功,甚至发展为战略成功的态势。”
机动部队不仅仅是第二梯队。机动部队的具体任务包括: 1)击败敌军作战预备队(主要任务之一),2)包围敌军,3)牵制敌预备队,4)为后续部队攻占重要目标5)追击撤退的敌人,6)破坏敌指挥和控制,7)瓦解敌人后方机动部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指挥官在行动的早期就派出了机动部队,通常在D+2和D+5之间。机动部队通常通过渗透、穿插或开阔的侧翼进行攻击,一旦突破敌人的战术防御,日推进速度通常可以达到40至100公里。
有几个苏联战役使用纵深作战的例子,最著名的是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6月)、维斯杜拉-奥德战役(1945年1月)和满洲战役(1945年8月)。苏联人认为,这些作战行动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快速、果断、连续的昼夜作战。这些研究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纵深作战概念的基础。

苏联远东战役,满洲,1945年8月

在1945年8月8日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苏联外交部长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正式的宣战声明。午夜过后不久,苏联军队在满洲对日本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联合进攻。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尽管它是西方战争中最不为人知的战役之一,但对苏联人来说却非常重要。
1943年夏天库尔斯克攻势后,苏联的作战技术成熟了。在1943年末、1944年和1945年,作战变成了大型的联合作战,其特点是深入德国后方的机动。苏联人实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战役层面的纵深作战已经成为现实。大卫·格兰茨指出:
在满洲,在欧洲发展起来的纵深作战理论将在一个特殊地域上受到考验,这个地域的地理特征将挑战最有能力的规划者,这在时间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
满洲里战役展示了大规模的机动和纵深作战在攻击中的运用。因此,它对战后苏联的军事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战役视角来看,这场战役的复杂性、规模、速度、深度和显著的成功使它非常值得研究。对于学习纵深作战的学生来说,它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具艺术性的纵深作战,并提供了大量学生可以运用的经验。
环境
到了1945年,欧洲的战争几乎达到了高潮,对日本的扼制也加强了。在确定能够击败德国之后,丘吉尔和杜鲁门向斯大林施压,要求开辟另一条打击日本的战线。受盟军呼吁的鼓舞,并希望确保苏联在远东的地位,斯大林指示开始计划从日本手中夺取满洲。到三月,在满洲的战役计划已经全面展开。
由于其矿产丰富,日本人认为拥有满洲对帝国的生存至关重要。到1941年,日本人已经在满洲建立了一支超过一百万人的军队(关东军)。情报部门估计这支军队是日本帝国最强大的军队。然而,太平洋战争在实力和质量上都削弱了满洲的日本军队,因为日本人已经将那里的资产转移到其他战区。在苏联进攻满洲前夕,日本在满洲的兵力约为120万人。
苏联局势苏联总参谋部正确地确定并实现了符合约瑟夫·斯大林对日作战意图的战略设计。斯大林把迅速完成战役列为最高优先事项。因为对日战争在俄罗斯人民中非常不受欢迎,斯大林想避免消耗战的政治风险。因此,任何针对日本人的战役都必须旨在迫使他们迅速无条件投降。此外,斯大林想获得政治和领土利益,特别是夺取满洲、朝鲜(到三八线)、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总参谋部考虑了四个战略选择。参谋人员放弃了一个选择,入侵日本本土,因为他们预计这将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另一种可能是打击中国北方的日军。参谋团也放弃了这一选择,因为日本部队分散,机动路线有限且困难。他们还放弃了第三种选择,夺取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因为这可能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然而,他们把夺取这些岛屿作为最后计划的一部分。
总参谋部认为,最后的选项,打击满洲的日本军队,是能够实现斯大林快速达成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满洲的日军是日本的重心。苏联军事规划者推断,摧毁这些部队将使日本本土失去最大的力量,并将很快导致日本无条件投降
苏联军事规划者得出结论,在满洲打败日本的战略有两个目标。首先,他们必须先孤立关东军,在日本能从本土或中国北部撤离或增援关东军之前。其次他们必须击败满洲和朝鲜的所有日本军队并解除其武装。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选择的作战策略是包围,其核心特征是纵深作战战例之一。
作战计划的一个设计是在整个战场内集结决定性的作战力量。从1945年5月到7月,苏联人将四支军队、多支特种部队、所需装备和大量的辅助材料转移到了整个亚洲大陆。这些部队大部分去了外贝加尔前线。这一巨大的努力使战场中的苏联军队增加了一倍,达到80多个师和150多万人。这也形成了苏联在战役开始前的地理优势。
日本局势1945年8月,日本在满洲的部队有31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2个坦克旅和1个特种旅。这些部队由三个集团军群组成,一个独立的联合集团军,一个空军和一个海军舰队。此外,满洲国还有八个步兵师和七个骑兵师。日本军队总数超过120万人。
尽管人数众多,但这些部队缺乏质量。在1945年夏天之前,日本人已经将许多老兵和指挥员转移到太平洋战场。这导致日本高级司令部发展纵深防御,以拖延苏联军队,直到他们能够在通化地区的一个堡垒中建立最后的防御阵地。军队在1945年6月收到了这个计划的最终版本
该计划要求三分之一的日本军队部署在边境。日本人把剩下的三分之二部署在作战纵深,以建立一系列防线。日本人期望利用地形和长距离来打败苏联人。当日本人到达棱堡时,他们预计苏联人已经筋疲力尽了。这将使日本人能够阻止苏联的前进,甚至反击。

小组官网网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