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很旷达的一首词,百读不厌,最后两句抚慰了无数人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中,离别诗特别发达,很多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也是关于离别的。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古代的交通特别不方便,交通方式也不发达,我们现在几个小时路程在当时可能要走几个月,这也就造成“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情况,所以每一次分离时自然有较多的离愁别绪;

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在当时都是建立在世族血缘之上的,简单来说就是非常重亲情,重乡情,重友情,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思想观念是亲友难别、故土难离,如果可以,很多人喜欢一辈子守在家乡,守在父母身边。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中国古代的送别诗,大多都是都是写得哭哭啼啼,忧愁伤感,也难怪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不过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对离别的时候,能够以旷达的态度一扫离愁伤感。

例如王勃送别好友杜少府时就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送别李侍御写下“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陆龟蒙在离别时写下“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当然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是豁达乐观之人,他半生都在别离中,却常常能够坦然面对每次的分离。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比较反感改革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方面,所以被“新党”抓住把柄陷害,被贬黄州。

后来新党失势,旧党把持朝政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但看不惯旧党不顾青红皂白拼命地报复“新党”,遂主动上书要求外放为官。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到任杭州,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位好友——钱勰。

钱勰,字穆父,祖籍杭州,祖上是吴越王钱氏,和苏轼等人被称“元祐四友”。

钱勰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时曾途经杭州,和苏轼在杭州会面。

因钱勰着急上任,这就意味着二人短暂重逢之后又要面临分离。分别之日,苏轼设宴款待钱勰,在席上苏轼写下了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来为友人践行。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既是苏轼写给好友钱穆父的送别之作,也是苏轼半生沉浮的亲身感悟。

全词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还很豁达,历来深受好评,尤其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是百读不厌,惊艳千年。

首先,词的开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是写两人久别重逢,道出苏钱二人三年辗转各地,未能见面的思念。

“三改火”就是三年的意思,在唐代,官府会在寒食日赐给百官“新火”,所以“改火”的周期就固定为一年了。

都门,指汴京,苏钱二人的交情还得从元祐初年说起,当时苏轼在在朝廷任起居舍人,钱穆父则任中书舍人,是同一个部门的同事。

后来钱穆父在元祐三年因上奏开封府狱空不实被贬越州,两人在汴京分离,到如今在杭州见面正好三年。

两人没有见面的三年里,各自远涉天涯、辗转人间,所以才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三年后重逢,你的笑容依然温暖如春。你是无波的古井水,还是和从前一样,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依然一笑作春温”,便是表达了两人久别重逢后的感受,虽然各自历经三年坎坷,但二人还是惺惺相惜,再次相逢,发自内心般的笑容依然像春天般温暖。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则是苏轼赞颂了钱勰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同时也表明了苏轼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也正是二人始终都还保持着初心、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所以重逢时才会有“依然一笑作春温”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能真切实在地感受到苏钱二人自勉自励,肝胆相照的情怀。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词的下片开始回到现实,描写的便是苏轼于月下送别友人的具体情景。

短暂重逢后你又要乘舟远行,对此我很是惆怅,连天上的月亮和云色都能感受到我的心情,都只散发淡淡的微茫。

这两句苏轼用孤帆、淡月、微云营造了凄清的离别环境,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但如果苏轼送别友人的心情仅仅是惆怅感伤,那么这首词也就落了寻常离别诗词的窠臼了,但苏轼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这离愁别绪他很快就调节过来了。

他见饯别宴上歌妓也在为眼前离愁而感伤,便说了一句“尊前不用翠眉颦”,要她们别这样,接下来便有了百读不厌,惊艳千年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本就是匆匆过客,聚散更是寻常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眼前的聚散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这一句,苏轼便将感伤转为了旷达豪迈。

苏轼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宦海沉浮呀,显然这两句的背后,就是苏轼在历经千帆后的心态。

人生当中有很多事我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改变,那何不如就坦然接受。就如眼前的分离,有些人只能看到分离,所以惆怅伤感,但正是有了离别,才会有相逢这一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别离,这样也就是珍惜每一次相遇,这样来看,离合悲欢,也不过如此啊。

苏轼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人风貌,它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无论是写情还是理趣,都一改以往送别词的缠绵感伤,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百读不厌,抚慰了无数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