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饭圈》:风骨雅情,多彩鲁迅

 在山清泉水 2023-01-04 发布于湖北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旗手。

在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他的表情都是深沉、严肃的。一幅“高大上”的形象,让人不免产生想亲近而又怯步之感。

那么,“落地”的鲁迅,日常生活和工作又是什么样,是否沾有“烟火气”?

《鲁迅的饭局》作者薛林荣深挖并萃取史料,以时间为顺序,有秩序地呈现了鲁迅自1912年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向读者近距离地展现了他的“朋友圈”。

作者巧借“饭局”这一形式,在不断推进的镜头里,也向我们描摹出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鲁迅。

他即是用笔作匕首,投枪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斗士;也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孝子和兄长;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导师。

在一次次饭局,一个个人文故事里,当年文化事件的脉络也变得更为清晰;亲情、乡情、舌尖上的美味、民国时期的民俗和文化都跃然纸上,让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传统文化是他底色,孝母爱弟。

鲁迅深知“百善孝为先。

他是现代文化史上知名的孝子,由于父亲去世早,鲁迅的孝心都倾注在了母亲身上。

在他“北漂”到北京买房装修后,亲自返乡,把母亲和全家人都接到了北京,并让母亲住最好的一间;出门返家做到“出必告,返必面”;离开北京后,也勤写信给母亲问候。

在他母亲60岁大寿之际,鲁迅从北京赶回绍兴,亲自为老人家祝寿,还特意邀请了平湖调演员来家唱戏,以满足鲁老太太爱听“绍兴平调”的爱好,博老人家之乐。

鲁老太笃信佛教,鲁迅则专门出资为母亲寿辰刊刻了佛教名典《百喻经》以为功德。

这是现代文学史上“钦崇慈孝,孝心肃祇”的典范。

作为长子,鲁迅更是承担起了大家庭的责任。

他牺牲自己在日本的学业回国谋事,供养在日本留学的二弟周作人和他的家人。

待周作人回国后,鲁迅还主动为二弟谋到了工作,照顾他的事业和生活,对三弟周建人的照顾也细致入微。

据此看来,二弟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能取得大的成绩与大哥鲁迅的无私支助是分不开的。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鲁迅在自己作品中也有对故乡的温馨回忆。比如以故乡为背景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写的鲁镇,就给几代学生都留下了生动的形象。

他的饭局里,没有庸俗的酒肉朋友,也没有利益交换。

作者薛林荣依托鲁迅的日记,查阅了大量的著作、资料而著成此书,生动地还原了当时饭局上的场景,以及参加饭局的人和发生的事件。

参加鲁迅饭局的人都是同事、名人和文学大家。与其说是“饭局”,不如说是一场场民国文人之间的小型“文化沙龙”。

他们讨论的是学术、是文化、是中国的走向,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精英的学识、人格以及开拓精神。

鲁迅爱关心指导青年人并大力提携他们,让他们在磨砺中成长。青年作家萧军、萧红就是在他的无私资助下,才使得他们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结识了瞿秋白后,鲁迅与他共同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在瞿秋白英勇就义后,鲁迅亲自编成他的译文集《海上述林》并出版。

作者在书里说,“这本书无论在书稿编辑上,还是装帧设计上,鲁迅均投入极大的心力,使此书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考究。”

此书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他与矍秋白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共产党人的崇敬之情。

在书里,作者还描述了鲁迅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扶持和推动,并成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的故事。

提到新文学著作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鲁迅可谓是这方面的首创者和开拓者。

他与美术界大家陶文庆的合作,让装帧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打开了新局面。

此外,鲁迅与外国友人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的交往为近代文坛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佳话。

在“达夫赏饭”的饭局中,鲁迅写出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传世名诗,至今为人们传颂。这诗既表露出了他的心声,也彰显出他做人的准则。

这本书为研究鲁迅的生活、工作、哲思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作者薛林荣另辟蹊径,从日常视角书写了“鲁迅的饭局”,让读者知道鲁迅不仅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平常人”。

鲁迅在《答客诮》诗里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折射出了他人品的伟大与朴实。

作者创作此书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下了狠功夫。

描述手法平实无华,可读性强,情节脉络清晰,事件完整,好似一部人物剧,每一帧镜头都那么耐看,也让那些历史上的文化大家都重新“活了起来”,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让我们有了亲近感。

鲁迅和他“饭圈”里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丰满的鲁迅,以及民国文人的生活日常,也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体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