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篇 战国后期玉器上的工艺特点(4)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1-04 发布于江苏

(续前篇)

图片图片

以战国中期为界分开的两种锉磨痕迹,比较起来,一是工具的区别,一个是凸脊长而不均匀,一个细密均匀。一个存在大量抵消,一个几乎没有抵消。

图片

这种看上去毫无抵消感的锉磨方式,虽然看着非常先进,锐利,但是和今天的目数一致的油石,或者电动砣相比,依然是慢速且低效的。只能在局部凹槽看到这些原始的痕迹,在放大镜下,依然是不太规则,不太均匀的长条凸脊痕迹。

以这种锉磨痕迹作为鉴定点,是非常清晰的可以佐证玉器的年份的,例如在春秋的玉器上出现了这种痕迹,那就是非常大的破绽。

图片

这种锉磨痕迹虽然肉眼可见的拉丝痕迹无抵消,但是,和这个痕迹伴生的,往往是不规则的毛孔状的粗糙痕迹。和玉器表面的细腻打磨痕迹形成强烈的区分。

图片

而玉器表面的细腻打磨,也几乎是以战国中期为界,越往上的年份,表面的痕迹越粗糙,复杂,有不同的前一道工序没打磨干净的痕迹半生,不过主要是以晶粒状的毛孔痕迹为主,以不规则的团状凸脊或者长条拉丝痕迹为辅的痕迹出现。

图片

战国后期的打磨,尤其是以汉代为极限,微距之下也是三种痕迹共生同存,但是汉代的这三种痕迹要更为细腻,更为锋利,更为密集。

图片

所以汉代作为高古玉器最后的阶段,无论砣还是皮壳打磨,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个质的变化包含工具,工序,这两者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普通的鉴定高古的知识就依然有用。同时在汉代的玉器上,除了凹槽内的痕迹粗糙,表面细腻,在这两者之上还有时候能看到凸起的团状凸脊被打磨的呈现玻璃光的状态,和地子上的细腻痕迹形成光泽上的差别,越高处越亮的现象。

图片

图片

在看整个高古玉范畴的古玉的时候,锉磨工艺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点,如果说从线条入手作为切入点看春秋战汉是利器,那么在整个高古玉范畴里,锉磨则占到了八成以上的鉴定点。春秋战汉以砣线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但是锉磨工艺如果理解不深入的话,就相当于有大部分的鉴定知识不理解,不掌握,很难做到鉴定的全面性。

对整个锉磨工艺来说,最难鉴定的是绞丝纹玉器,比如春秋的绞丝环,战国的绞丝环,汉代的绞丝环,首先要从形制上确定一个绞丝环的年份,然后去用不同的年份的搓磨去看这件东西。虽然目前市面上绞丝环挺多,实际上能看到的开门老的绞丝微乎其微,一般来说,春秋的绞丝环扁而平,突起的绞丝比较圆润。这种环子的锉磨工艺几乎和西周的锉磨工艺毫无二致,表面都是细腻的晶粒痕迹,沟槽内是抵消严重的粗糙锉磨痕迹。发展到战国,就出现了绞丝密集,凸起的绞丝略圆润的造型,此时的工艺和春秋并无多大区别。再往后,这个器型的东西就出现了突起锋利,沟槽宽平的造型,此时的锉磨工艺就和战国中期开始的锉磨痕迹一样了。绞丝环是所有玉器里集锉磨工艺最多的品类,鉴定起来也是最难的,甚至在春秋的绞丝环的沟线里,还有没修磨掉的砣加工痕迹。但是只要掌握了年份,掌握了这两种锉磨的特点,鉴定起来并不复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