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觅“茶”踪:饮食文化展里的“茗香缭绕”(下篇)

 老沈阅览 2023-01-05 发布于广东

在上一期,我们通过“香花茶果”碗、白釉瓷汤瓶等文物介绍了中国早期的饮茶史。唐宋时期的饮茶,是不是跟你想象中有很大不同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欣赏饮食文化展里的茶具,感受一下明清的饮茶方式吧!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资料图,摄影:东山篱下)

【明清饮茶】

从明代开始,饮茶方式一改唐宋时期的碾茶、煎煮的方法为沸水冲泡的瀹[yuè]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饮茶方式的改变,使茶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明清士人把品茗看成艺术,文人墨客常作诗品茗,并在茶具上题字刻画,特别是乾隆御制茶具,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极大地提升了茶具的艺术韵味。

锡制茶具:一时备受推崇

明代 “归复初制”锡壶

明代出现了锡制茶具,备受文人推崇,从现存明代器具来看,锡制茶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锡制壶身,以檀木作壶把,以玉作盖顶。壶底刻阴文行书,“归复初制”方印。归复初,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以擅制锡壶名重于世。“归锡壶”的名气很大,直到清乾隆年间,扬州一带出售的锡壶仍以“归锡壶”为最贵。

清代 鸭形锡茶壶

随着瀹饮法的普及,锡原料纯度的提高、制作工艺的精进以及文人的推崇,锡制茶具在清代继续使用并流行,制作日渐精良。

茶船:以“舟”载茶

明代 仿官窑茶船

清代 青花八仙茶船

茶船是垫放在茶壶底部的茶具,既可以增加茶具的美观性,又可以防止茶壶因过热而烫伤桌面,有的时候还可在“湿壶”“淋壶”时作蓄水之用。明代开始出现这类船形的盏托,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造型和色彩上,茶船要与茶壶的造型、色泽、风格相匹配,起到和谐的效果。

紫砂茶具:“天趣悉备”受青睐

清代 紫砂茶叶罐

紫砂茶具的制作原料系采用江苏宜兴地区出产的一种特殊陶土,大多为紫砂,也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成陶温度1100—1200摄氏度。胎质致密坚硬,经久耐用,蓄蕴茶味。明清士人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古朴雅致的紫砂茶具正与这种茗饮风尚相契合。

盖碗喝茶

一手把碗,一手持盖,细品香茗

清代 粉彩过枝苦瓜纹盖碗

碗内外绘苦瓜纹,藤蔓、枝叶、果实从碗的外壁一直伸展到内壁,犹如花枝越过墙头,因此又被称为过墙花或过枝花。盖和底足均有“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盖碗是流行于清代的饮茶用具。用盖碗喝茶,一手把碗,一手持盖,一边以盖拨开漂浮于水面的茶叶,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细品香茗。使用盖碗又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可谓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

雪夜烹茶,茶名三清

清代 红银里三清茶锺

茶锺即茶盏。外壁回纹地上下各剔刻一道朱漆如意云,中间部分剔刻御制诗。此诗收在乾隆《御制诗集·初集》卷三十六,题作《三清茶》,题下自注云:“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

雪夜烹茶,茶名三清,乾隆以此举为清雅,不仅自己吟咏不辍,且以“三清茶”为题,命群臣联句,而成一时盛事。三清茶盏的制作,始自乾隆时期,以瓷器为多,也有玉器和漆器。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清代 奶茶壶

奶茶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传统饮品之一。将砖茶揉碎,放入壶或锅中煮熬,兑入鲜牛、羊奶,再加适量食盐,有的还加入少量酥油,等茶乳充分交融,即得清香可口的奶茶。因这些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吃肉食品较多,饮食此茶既可助消化、驱寒暑,又可解渴充饥,故俗语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是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本文图文资料均源自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展品摄影:蒙太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