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痿证的病因病机)10.1.

 昵称1Z7nN02j 2023-01-05 发布于福建

第五节  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是以肢体消瘦无力、痿废不用为主要病候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所说的重症肌无力为其最显著者。《素问·痿论》专篇讨论痿证,其中所言痿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大法,成为后世治疗该病的指导理论。

一、痿证的病因病机

《素问·痿论》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既提出“五脏使人痿”的观点,又认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髓”,深刻地阐明了痿证的病机特点和疾病性质: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健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健,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本段经文论述了痿证的基本病机,并将其按五脏分证分为五痿证,分别阐明其具体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一)痿证的基本病机

本论提出“五脏使人痿”的论点,立意在于说明:五脏精气耗损,以致相应体表组织失其滋养,是痿证的基本病机。盖因痿证是以躯体四肢消瘦(枯萎)、软弱无力为主要病候,而五体内通五脏,受五脏精气的滋养,五脏精气耗伤则五体失养,由之构成的形身肢体亦就瘦弱痿废不用。

论中又进一步指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肺朝百脉,宣发输布水谷精微以灌溉五脏六腑、全身组织,五脏得到肺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所营养,则精气充沛,五体得其滋荣而强健有力。而从病理角度来说,如果肺受火热重灼而肺叶枯焦,则失其宣发输布功能,五脏因此而得不到水谷精微滋养,阴精化生无源而亏少,不能充养其所主的五体,于是四肢痿软无力,足不任地而为痿璧。璧,字书亦作"蹦",指两足痿弱不能行走,

为痿证的常见病候。可见“肺热叶焦”是多数痿证的病机关键,因为其能致五脏精气虚损,五体俱失充养而肢体痿废不用,故其所致痿证不叫"皮痿"而称"痿璧"。

痿证以肢体痿废不用为主要症状,其病状与痹证有相似之处,故前人亦常痿、痹并论. 但痹证肢体拘急活动不便,且常伴有疼痛,痿证则肢体痿软无力,这是两者病候之不同。更重要的是两者在病机方面的明显差异:痿证系因五脏气热,阴精亏虚而致五体失养、痿废不用,其病机关键在五脏,由内及外,属虚证(或虚中挟实)、热证;痹证则因感受风寒湿邪,邪气从外内侵,痹阻脏腑经络气血,属实证(或实中挟虚),且常风寒湿三气兼夹为病。临床上必须从病机和病候两方面加以鉴别,不可混治。

(二)五痿证的病因病机及病候

五脏精气亏虚则五体失养,这是引致痿证的原因,故《素问·痿论》又根据不同脏腑病变所致的相应五体痿废情况,将痿证分为痿璧、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种证候类型,并讨论各证的具体病机及病候。

1. 痿璧

痿蹙是指两足痿弱无力,不能任地行走,为痿证的最典型病候。据本论所述,其病因病机是因情志过激(“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化火伤肺,因而肺热叶焦而失其宣发输布功能,水谷精微不能布达五脏以化生精气,五脏精气虚少则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五体均失所养,故由五体构成的肢体,特别是下肢软弱痿废,失其活动功能。其病候除了两足痿软不能任地外,尚有皮毛干燥枯皱、稀疏无泽(“虚弱急薄”),盖因肺主皮毛故也,亦可因肺受热灼而呼吸急促喘鸣。由此可知,作为痿证最常见的痿蹙证,其基本病机是“肺热叶焦”,而引起肺热叶焦的原因,本篇从内伤病因的角度认为是情志过激,五志化火伤肺而致,但外感邪热稽留不去,熏灼肺胃,耗伤津液,同样亦可以引起肺热叶焦,邪热退后亦可出现足不任地的痿健证。因此,痿健的病机关键在于“肺热叶焦”,本论所言情志过激,只是举其致病原因之一。

本篇所言“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蹩”的病机论述,提示治疗必须注重清热润燥,养肺益胃。后世治疗本证,亦多秉此立法,以清燥救肺汤、益胃汤等为常用方剂。

《临证指南医案痿》:“汤,有年偏痿日瘦,色苍脉数,从《金匮要略》肺热叶焦,则生痿蹙论(按:乃《内经》而非《金匮要略》之论)。玉竹、大沙参、地骨皮、麦冬、桑叶、苦百合、甜杏仁。”

按  本证为阴津亏虚、肺热叶焦所致之痿璧,叶氏秉的《内经》立论,以益胃汤加清热润肺药治疗,可谓切中肯縻。

2.脉痿

脉痿系因心经热盛,耗伤心血,血脉空虚萎缩而致。《素问·痿论》谓其病因病机为悲哀太甚,心气郁结而心火内生(“包络绝则阳气内动”),煎耗心血(“心下崩,数溲血”),血向上逆而下部之脉空虚萎缩,腿胫失其滋荣而弛纵痿软。要之,本证病机关键在于热伤血脉,血脉空虚萎缩,不能滋荣濡养下肢肢体关节。故论中谓其病候为“枢折挈,胫纵不能任地”,即关节弛纵,不能抬举腿足以站立行走。

由于本证为热伤血脉而致痿,故治疗必须侧重清热养血通脉,如《张氏医通》即以四物汤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为治,但对于实热内蒸而血脉受伤者,亦有主张以清热泻火而从本论治者,如下例:

《医宗必读卷十痿》:“太学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末无功。一日读余《颐生微论》,千里相招。余诊之,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用大承气,又下十余行,手中可以提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无数,四肢皆能展舒。余曰:今积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与之,服毕而应酬如故。”

按  本证虽然病经八年,但李(士材)氏以其“六脉有力,饮食如常”知其为“实热内蒸,心阳独亢”之脉痿,运用承气、泻心等方,清泻里热,积热除尽后才以三才膏益气养阴润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