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小组选址时提出五种方案,为何最后定天安门广场

 澳古说历史 2023-01-05 发布于浙江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

伟人长逝,巨星陨落。

噩耗传来,举国悲痛。

毛主席逝世后,有人提出应像北京大学校园的斯诺(美国著名记者,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著有《红星照耀中国》)墓一样,为毛主席在风景秀丽的地方立一块洁白的石碑。

然而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否决,为什么被否决?因为党中央当时已经决定毛主席不能埋葬,虽然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一定要让世世代代的新中国人民永远都能看到毛主席的遗容。

10月8日,党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在北京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在纪念堂建成后,将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从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到动工到建成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自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起,这座庄严肃穆的方形建筑已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在这些岁月里,无数敬爱毛主席的中国人民从全国各地,不分四季赶来瞻仰毛主席遗容。

那么,毛主席纪念堂为何要建在天安门广场?

为何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为何建成方形?高度为何是33.6米?

为何要在纪念堂北门到瞻仰厅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为何要建在天安门广场?为何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

当党中央决定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供人们瞻仰遗容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美术馆作者、工人技师们汇聚首都北京,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

选址设计工作组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纪念堂建在哪里。

最开始,选址设计工作组首先想到的是毛主席南征北战、辛勤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安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看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看着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为此,工作组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

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火焰万丈。

根据这个方案,工作组来到中南海,来到昆明湖……走了一湖又一湖。

但是无论是中南海,还是昆明湖,亦或是其他地方,工作组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且最后工作组也认为“水上日出”并不能很好表达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

之后,工作组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

毛主席安卧在苍松翠柏、山花徇烂的白云深处;夜晚,在高高的天际的衬托下,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照耀着新中国人民未来的道路。

依据这个设想,工作组又走了一山又一山,最终又否决了这个方案。

方案接二连三否决,选址设计工作组的工作一时间陷入停滞状态。

工作组的设计人员设计不出合适的方案,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也有些愧疚。

就在选址工作一筹莫展时,前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站了出来,看着有些失落的设计人员,他就像家中长辈一样,耐心地启发着他们的思路:

“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词中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们到月宫里,吴刚捧出芳香的桂花美酒,孤独寂寞的嫦娥也万分激动,在碧海青天舒袖起舞。”

告诉他们毛主席最想看到的是人民欢声笑语,而不是悲哀。

顾明的意思其实很明确,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适合的。

在顾明的点拨下,设计人员彻底跳出了此前基本确定的“陵墓”概念,摆脱了悲哀的调子,开始从人民群众最常去的地方寻找。

据当年参与毛主席纪念堂的规划、设计、建设的我国著名的建筑师袁镜身回忆:

当时纪念堂设计小组的成员通过对天安门的前后、劳动人民文化宫、景山、陶然亭公园、香山公园等诸多地方的走访调查,向党中央提出了五种方案:

一是建在天安门前,像苏联列宁墓建在红场一侧的做法;

二是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

三是在景山内打个洞,南北打通,纪念堂就建在景山洞内。然后,在山巅建一座高塔,塔尖闪出红星的光芒,这样人民既可以在这里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又可以游览公园;

四是建在香山公园半山腰的玉华山庄,居高临下,可遥望北京全城。

同时将其建成像南京中山陵布局一样,从公园大门沿着山势修一条大道,直通玉华山庄,再沿着南山,从香山饭店走出,途中再建几组象征革命历程的纪念物;

五是建在天安门广场。

五个方案交由党组织商议后,每个方案都存在异议。

建在天安门前有一个很大问题,金水桥以北的地方很小,如果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里,很容易造成天安门前交通堵塞;

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这里虽然宽敞,前有天安门,后有故宫的午门,东、西还可以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打通,连成一片,组成一个整体。

但是,建在端门的位置上也就意味着要拆掉端门,如此就把完整的故宫给破坏了,这是毛主席个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建在景山,虽然很有寓意,但会破坏景山的内部,且景山前面对着故宫的护城河,同建在天安门前一样很容易造成拥堵;

建在香山公园,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距离北京较远,且交通很是不便,不方便人民瞻仰毛主席遗容;

建在天安门广场,这是绝大多数人同意的方案,但是对于建在偏南还是建在偏北有争议。

偏北,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作纪念堂的序幕,纪念碑南的那片松林也可以保留,这样,纪念碑、松林和纪念堂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纪念群。

偏南,纪念堂和纪念碑保持距离,各成一组建筑。这样南北有纪念堂与天安门遥相呼应,广场中心是纪念碑,东西又有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相称,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

除了以上五种方案,当时还有其他一些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在选址设计工作组的内部会议上被否决。比如,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提出建在瀛台。

拆掉午门显然不符合实际,故宫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破坏故宫的格局显然不会被接受。而瀛台在中南海,中南海可是党中央的办公场地,在这里建纪念堂显然也不合适。

最终,党中央经慎重商议,大致决定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

为什么说大致决定呢?因为虽然确定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但具体在以南哪个地方尚未有决议。

当时,对于具体位置在哪里?选址设计工作组也提出了3个方案:

一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二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三纪念堂靠正阳门。

三个设计方案同样都存在着异议。

纪念堂紧靠纪念碑,这容易使两个具有不同政治意义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所具有的独立的政治意义;

拆除正阳门,把纪念堂建在正阳门位置上,这设计方案虽好,但这样就必须把正阳门拆除。

当时,正阳门作为明清都城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非同一般的文物价值,拆掉着实不妥。

再者,正阳门的存在还可以明确天安门广场的南北界限,可以使纪念堂与交通稠密的前三门大街有所分隔。故而,正阳门存在的价值要远比拆除的价值大。

除此,纪念堂靠正阳门这个设计方案也有缺点,正阳门城楼高42米,而毛主席纪念堂很明显不会这么高,因此一旦建成,很容易出现正阳门压倒毛主席纪念堂的感觉。

如此,最终党中央决定综合3个方案考虑,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

建成后的毛主席纪念堂,距纪念碑与正阳门等距各200米的位置上,刚好位于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点。

为何建成方形?高度为何是33.6米?

去过毛主席纪念堂的,肯定会生起这么一个疑问:纪念堂为何是正方形?

担任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领导成员的沈勃回忆道:

“当时大家对毛主席十分怀念,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他的方案给人以很大提示。”

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为什么最后会选定仅有一人提出的“正方形”的设计方案呢?

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正方形”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的,而纪念堂正好建在广场的中轴线上,中轴线恰好是对称的中心。

对称建筑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稳重平衡,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严肃静穆的艺术效果;

二是方便群众瞻仰,路线通畅简洁。处在中轴线上的“正方形”纪念堂,可将入口和出口同时设在中轴线上,使中轴线直贯诸门的正中;

三是纪念堂设计成“正方形”,可让人们从广场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纪念堂;

四是“正方形”平面布局合理,整体看起来挺拔、有力;

五是“正方形”建筑更坚固,更有利于防范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除此,毛主席纪念堂高度为何是33.6米?

纪念堂高度33.6米是经过规划设计人员严格测量和视线分析而确定的。

工作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毛主席纪念堂时,纪念堂的高度要刚刚好,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太高,造成压倒纪念碑的感觉。

如此,为了能做到这一点,经过视线分析,最终确定毛主席纪念堂的高度为33.6米,这个高度恰如其分,与广场其他建筑高度也大致相当。

为何要在纪念堂北门到瞻仰厅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毛主席纪念堂内部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那就是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设计人员这么设计的原因,就是为了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方便群众瞻仰”的这一思想。

之所以要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外的群众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让前来瞻仰的群众知道往哪个方向去瞻仰厅,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导航”作用。

在设计、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过程中,除了一切为“方便群众瞻仰”考虑,更多地还要考虑到如何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

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还是在室外环境的安排上,设计人员都竭尽所能把毛主席纪念堂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

如在选择水晶棺的基座材料时,设计人员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再比如毛主席坐像背后,衬着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绒绣——《祖国大地》。

额外一提:《祖国大地》是毛主席纪念堂的珍品之一,长24米,高7米,总面积170多平方米,重达310公斤。

为了创作出这幅雄伟壮阔的绒绣作品,无数能工巧匠倾注自己全部心血于其中,精诚合作,历时近半年最终完成。

先是著名画家黄永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袁运甫、中央民族学院教师刘秉江等创作组成员历时三个月的日夜奋战,创作出《祖国大地》的油画。

《祖国大地》油画创作完成后,就被立即送到了山东烟台绒绣厂进行加工。山东烟台绒绣厂经过周密组织和准备,严格挑选出43位技术精湛的女工担负起《祖国大地》的绣作任务。

任务开始后,43位女工一字排开,认真绣作,把自己对毛主席无限热爱绣进壮丽山河之中。

最终,在她们的日夜奋战、艰苦不懈下,经640多万针、68个日夜,用了500多斤绒线,绒画顺利完工。

在“祖国大地”的衬托下,毛主席就像是端坐在群山之巅、大地怀中,巡视着祖国大好河山。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的功臣们

一切准备就绪后,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动工。

此时,新中国人民只要到北京,都会立刻赶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工地上,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来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做贡献,来向自己最尊敬,最爱戴的毛主席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正如建筑工人队伍来到天安门城楼前,在正式动工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仰望着毛主席画像时,庄严宣誓:

“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要让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早日瞻仰您的遗容,让子孙万代永远铭记您与日月同辉的丰功伟绩,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您建造纪念堂……”

从这一天,这一刻开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的最中间,出现了一个昼夜不停、紧张繁忙的施工工地。

在这个昼夜不停的工地上,人们经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人来到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位外地来京的老石匠,甩掉身上的棉袄,往手掌“呸!呸”吐了几口唾沫,抡起18磅大锤,奋力凿石开地;

几位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奔向工地,拿起镐跳进树坑,与工人一起移树;

一群小学生来到工地前,他们东奔西跑,四处拾取掉落在地方的树枝,清理场地的同时还给工人送水……

每一个来到工地的人,都把能来毛主席纪念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看成自己一生中最骄傲、最难以忘记的时刻。

工人们在工地上昼夜奋战时,远在房山县的采石工人也在努力开挖着毛主席纪念堂所需的汉白玉石料。

1976年11月20日,房山县接到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石料的艰巨任务。

为什么说艰巨呢?

因为在此之前,房山县的汉白玉一年最高的开采量是2000立方米。

现在4个月内就要完成1500立方米的汉白玉,且因此前的大规模开采,现在绝大部分的汉白玉都储存在30米以下的岩石层中,要想在4个月内完成开采,其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面对着这些困难,采石工人们丝毫不惧,他们信心百倍,表示一定会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神圣任务。采集开始时,采石区中有着一个一尺多深的水池,十分不便于采石工作。

为了便于接下来的采集工作,工人们用抽水机把水抽干。

抽干之后,工人们什么也没想,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卷起袖子,从冰冷的泥水中把一块块碎渣、石块搬开。

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块几十吨重的大石头,为了把这块石头砸开,一个采石工人抡起20多斤的大锤,一口气猛砸200多锤,终于是把它砸碎。

在房山县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无数采石工人的不懈努力下,不但顺利完成任务,且还超额完成。

仅4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开挖出土方48000立方米,开石方4600立方米,使毛主席纪念堂顺利落成。

正因为有这些敬爱毛主席的新中国人民,毛主席纪念堂才能那么快落成,之后的新中国人民才能瞻仰到毛主席遗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