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七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46条辨

 火帝养生_WSH 2023-01-05 发布于云南

《伤寒论》第246条辨:“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这一条辨讲的是一个虚证的表现。

'脉浮而芤’,浮脉,一般来说是在表面上,芤脉是中空的脉,像摸到葱的叶子一样,芤脉是血虚的脉,浮脉又有表证。

'浮为阳,芤为阴’浮脉为太阳表证,芤脉为阴虚了,也就是血不足了。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就是贫血,血虚的人,如果说出现这种脉浮而芤的脉象,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这就是很危险的一个表现。

贫血的人,本身血就不够了,再得到阳明燥矢证的时候,所谓阳明燥矢证,本来就是在肠胃里面的宿食。我们血的源头就是食物,食物吃下去又被宿食挡到了,不能消化,等于是血的源头没有了,本身又贫血,所以,'其阴则绝’,阴指的就是血。

胃气一定要有,有阳的地方一定要有阴,胃气才会存放于胃里面,不然的话,胃气就会往外跑,往外散。如果阴不够的时候,阴不潜阳,阳就会往外走,就会出现阴阳分离的现象。

我们正常人胃里面的热应该停留在胃里面,胃才会蠕动,从而来消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再把食物送到小肠进行营养吸收,营养再经脾的运化,输送到我们各个脏腑,这就是血的形成过程。

如果血不够的时候,胃热就会往上升。血一少的时候,虚热就往上冲了,所以胃气生热,其阴则绝,就知道这病人大量失血,血不够了。失血太多,这是危险的症候。

贫血的人,兼有便秘,血会更亏。所以,有阳明证的人,马上把阳明证解决掉,就不会出现血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