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存【散文】凉城糕软黄金

 凉城文苑 2023-01-06 发布于湖北



凉城糕软黄金


文//张宝存内蒙古凉城


年前,从呼市自驾车回老家凉城县探亲。导航提示新公路维修暂停通行。走旧路经过呼市南部车水马龙的呼市炼油厂,驶入和林格尔县东北部一马平川的旷野,到达榆树湾的收费站,也就是呼凉的界碑线。
过了榆树湾收费站,就进入凉城县境内的蛮汉山的北山脚下,由此往南行就是一路向上婉娫的盘山路,一会左手是悬崖峭壁,右手是冰封的河槽;一会右边是飞岩走石,左边是了鹅卵沙滩;一会是左拐过桥,一会是右转避石;一会爬坡疑无路,一会下坡又一村。天空碧蓝如练似弯月,白云如洗似棉絮。山上枯草秃树昏鸦,山下寒风冰桥萧瑟。地上野鸡闲庭信步招遥越路,野兔跳越奔突不见踪影。只有路边几处耸立的广告牌还有点五颜六色,引人注目:鸿茅药酒祛治风湿,温泉水滑润肌肤,岱海水名扬塞外,贺龙馆铭记先烈,凉城糕软黄金……
鸿茅酒,岱海湖,三苏木温泉周围省市家喻户晓,贺龙元帅纪念馆乌兰察布人无人不知。作为凉城出去的游子,看到凉城糕软黄金的广告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个广告做的棒极了,挺实际,有创意,很形象,有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恰逢年终岁尾,立马勾起对家乡油炸糕儿时的记忆。
老家的莜面土豆香,黍米粟米黄。黍米又名黄米,位列“五谷杂粮”之首,属草本植物,成熟期短产量低,一亩地最多也就打下二百来斤。黍子成熟后不像小麦高梁挺直腰杆,骄傲自满,显露头角,而是像他的主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谦卑低调行事,向生它养它的大地弯腰鞠躬致谢。老家的黍米由于汲取日月精华,有宽阔岱海水的滋润,巍峨蛮汉山的庇荫,黍米色泽光亮,颗粒饱满,颜色金黄。凉城的黄米在周围县市小有名气,做出的糕又黄又软确实不赖!
黄米糕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把黍子脱壳后的黄米,用清水淘一遍,也就是最后再清洗一下黄尘灰土,然后晾的半干。过去用石碾,如今用电磨粉碎,形成糕面。蒸糕前用温水搓摸成小块垒状,一层一层均匀地放进架在热锅上铺着纱布的笼屉里,盖上笼盖蒸熟后,黄展展的糕拿出来放在案板上,像揉面一样揉来揉去,直到筋道柔软,不冷不热,不硬不软方可,一锅金黄飘香、让人馋涎欲滴的素糕就成型。但揉出锅的糕比揉白莜面要不好受的多,因为揉白面莜面是凉的时候揉,而揉糕面必须乘热揉,凉了就揉搓不到一块,也揉不筋道柔软了。所以揉糕面的人必须是手上有功夫,干活麻利的人才行,揉糕前手上稍微沾点凉水,双手搓搓,一鼓作气地揉好揉到位。现在我见到有聪颖人把刚出锅的糕放在涂摸上胡油的塑料袋里,然后再揉糕面,这样就不太烫手了,这也是灵机一动,与时俱进吧!
接下来,金黄金黄揉好的一大块素糕,是怎么个做法和吃法就得看东家的生活底子了。缺胡油的就吃素糕,或捏成圆片片,或切成长条条,裹着炒熟的黄豆面吃(黄豆面炒熟后有点甜),叫粘豆面糕,香甜可口,别有风味。蘸着鸡肉汤,就叫鸡汤泡糕,吃起来肉香糕柔,口齿留香。素糕我一生唯一吃过一次的,也是终身难以忘怀的是麻子油沾素糕,它香味绵长,回味无穷,好吃极了。生活好的人家,当然是油炸糕,也就是把揉好的糕捏成小于一厘米厚的圆片子,或用糕面包着红芸豆馅,或包着土豆韭菜馅,比饺子大三四倍的样子,下到热油锅里炸到外面焦黄。当表面有着小鱼鳞片泡泡的时候,捞出锅吃。现吃叫吃脆糕,外面油香皮脆,内里金黄绵软。放在油盆内焖一会的,就叫油糕,软溜溜滴着油,黄灿灿透着香,着少许白沙糖,甜香的感觉一言难尽。如果一次吃不完,剩下的就下回蒸着吃,仍是柔软别致,让人久久回味。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有些食品吃着吃着就不稀罕了,但在凉城老家油炸糕一直是经久不衰,招待贵客亲人的首选食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凡是婚丧嫁娶,盖房上梁,孩子百岁,老人贺寿,贵客临门,朋友聚会,油炸糕,现烩菜,鸿茅白酒,岱海鲤鱼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上一盘脆生生,黄灿灿的油炸糕是必须的。
凉城糕,谐音凉城高,喻示着高高兴兴,步步登高,展翅高飞,高朋满座。软黄金,象征着金钱财富,堪比着家缠万贯。凉城糕与软黄金并驾齐驱,喜结良缘,相信家乡凉城一定会越来越发达辉煌,亲人们越来越富裕美满。
武川的土豆能打出海外,西贝的莜面能誉满京城,相信凉城糕软黄金一定能走向世界,赢得黄金般的巨大财富。



—— 编审:梁淳威 ——



作者:张宝存,内蒙古凉城县人,原呼和浩特铁路局退休干部,高级政工师。曾担任过火车司机,宣传干部,基层站段纪委书记,局多种经营一级公司副总经理。现居住在呼和浩特市。





点击右下方“在看”,发表你的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