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37年,13岁的张居正科举考试,湖广巡抚顾璘将腰带送给他并说

 尚雅轩 2023-01-06 发布于湖北
1537年,13岁的张居正科举考试,湖广巡抚顾璘将腰带送给他并说:希望你将来对我儿多照顾。可顾璘转身就对主考官说:无论张居正答卷如何,都必须让他落榜。张居正得知此事后,反而对顾璘感激涕零。

张居正,出生荆州江陵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家境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贫寒。

其实张居正本名并不是这个,而是张白圭。据说是他出生时,祖父做了一个梦,梦中,圆月落入水翁,白龟浮于水。祖父认为这白龟就是小孙子,取名为张白圭,希望他能够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光宗耀祖。

张白圭没有辜负祖父的期待,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在学习上还表现出极大的天分。两岁时,张白圭就已经会识字了,三岁就开始诵读儒学经典。

因为张白圭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既擅长写诗,又能够作赋,因此他很小就是荆州远近闻名的神童。

12岁时,张白圭参加了科举考试的第一级童试考试,一战成秀才。

荆州知府李世翱看过张白圭的考卷,认为张白圭才华横溢,实在是前途无量,此时的名字将来会配不上他的名气,因此李士翱主动为他改名为,张居正。

1536年秋,因一首诗,张居正受到了贵人顾璘的赏识,在现场见识到张居正出色的作诗能力后,顾璘当即决定和张居正结为忘年交。

与巡抚大人结为忘年交,这是张居正一生的转折点。

第二年,张居正到湖广武昌参加乡试。

乡试前,顾璘请他吃饭。

在宴会高潮时,顾璘将张居正介绍给亲信官员,接着他解下腰间的犀带送给张居正,并叫出自己的儿子,希望张居正能够多照顾自己儿子。

张居正对顾璘很是感恩,应下了。

几天后,乡试开考。

张居正胸有成竹,认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高中乡试不过是探囊取物。

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居然会落榜!

他更想不到这是自己的老友在背后“动了手脚”的原因!

名落孙山后,张居正虽失落,但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

返回家乡之前,张居正去告别顾璘。顾璘告诉他落榜的原因,并且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张居正。

原来啊,张居正在乡试时,顾璘去找了冯御史。

顾璘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定会先使心志痛苦,使筋骨劳累,使身体受到饥饿。

而张居正走仕途时走得太顺了,而且也太过年轻。

张居正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现在路走得太顺利,将来殿试或正式进入朝堂遇见了挫折,他或许难以承受住打击。

因此,顾璘认为张居正应当在挫折中再历练历练,积累总结失败的经验,养出一个好心态,这样将来张居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不可限量。

听完顾璘苦口婆心的这一番话,冯御史也认为很有道理。

因此,就有了张居正名落孙山这一回事了。

但意外的是,听完顾璘的心里话,张居正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表示,顾璘这样做一定自有道理,尊重老师的决定,他没什么好抱怨的。

听罢,顾璘很是满意,自己果然没有看走眼,张居正没有表现出低沉的情绪,这说明他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了,日后在朝堂为官也就有了底牌。

张居正临行前,顾璘送了他一首诗:“他山有砺石,良璧玉愈晶莹。”,顾璘细细叮嘱他,良璧经受磨砺,只会越磨越晶莹,希望他能经过打磨,愈加灿烂,不负所望。

之后,张居正回到家乡沉淀自己,正如顾璘所说,打磨自己的品性。

他利用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心智,三年里,他愈加用功地学习,丝毫不敢忘记临行前老友的叮嘱。

1540年,又一年乡试,张居正果然高中!

他跑去见顾璘,顾璘非常高兴地对他说,古人说的大器晚成,其实说的是中才,但他不是中才,因而早早成名。

顾璘希望张居正能真正理解自己三年前的行为并非故意不让他中举,而是期望他能够有远大的抱负,心中自有理想的巨柱,不仅不能使巨柱倒,还要时时加固它。

张居正被老友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留下感动的泪水。他很感恩顾璘,正是因为顾璘,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他对顾璘说,“您对我的知遇之恩和对我的一片苦心,我终生难忘,我会把您的话牢记于心,绝不辜负您。”
参考资料:

[1]《帝国首辅:张居正》[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2]《张居正传》[M].湖南省: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