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报|童元园:驱动自我——新时代美院本科教学的提升与突破

 顺其自然h 2023-01-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全社会对学位期待的不断提升,本科学位的获得早已不是学海之彼岸,本硕一体的思考与实践也正在学院的规划中日渐清晰。美术类本科教学究竟在这个时代迎来了怎样的角色转换?又该以怎样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长期的本科教学实践,在笔者看来,由量变到质变,由量的实践到质的实现,兼修人格与能力,这便是当下本科教学应该肩负起的教学内涵。而对于如何激发美院本科生的使命感和创造力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立足时代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理解人群特征。

时代认知与使命意识的树立

Z世代大学生,是一个成长在环境国际化、社会多元化、科技现代化、工作灵活化、竞争白热化时代中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和来自周遭的诸多诱惑,因而当内心的艺术价值观尚未清晰,或自我驱动意识比较薄弱时,就容易随波逐流。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工作开始被节本增效和拥有超级算力的智能机器所取代,基于AI的艺术创作正在对一些缺乏创新性的美术工种形成挑战。因此,未来的艺术从业者更需要保持对时代发展的客观认知和持续的创新性思考,以兴趣和热爱为舟楫,应对今后学习深造和工作中的各种风浪与挑战,始终心怀为人类艺术事业尽一份责任的使命感。而这一自我发展能力的激发也是对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最高要求,老师们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需要正身立德,始终怀揣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意识,进而感染到身边的学生。当教与学的双方怀有共同心愿,艺术价值观达成默契时,教学质量自然会提升。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数字交互艺术和游戏设计艺术专业,手工艺术学院玻璃专业,创新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同学在第三课堂2022年中国美院X网易雷火“游戏创造夏令营”中进行跨学科,跨专业游戏作品《若木卷》共创的展出现场

专业重混与守正创新的思考

凯文·凯利在其专著《必然》中提出“重混”(Remixing)概念,指出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而当我们把这一概念转移至专业和教学的语境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和数字媒介技术的演进在颠覆人们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催生了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之间的交错与更迭。以交互设计为例,既是游戏体验的本质,也是叙事创新的关键;既是影像表达的新路径,也是新兴媒介观念传达中人与物感知的接入端。不仅如此,传统艺术门类也在交互的语境中寻求新的演绎与表达。如此看来,专业之间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而新文科建设正是要求我们在基于传统基础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和创新打破原专业边界,融入其他专业种类知识,结合当代新命题、新需求、新科技、新手段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对专业重混趋势与守正创新的思考,正在向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学科与专业建设逻辑再梳理的全新诉求。新时代、新环境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科与专业知识结构的重混,以创新为灵魂,多元融通,在重构中形成新的秩序,找到新时代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突破之法。


图片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原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毕业展策展主题海报之一,画面描绘了互动媒体与游戏数字艺术空间站在艺术星空中汲汲探索之图景

以学生为本的交互思维教学


当我们回到课堂,走近这个时代下的青年群体,互联网的开放性使Z世代大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渠道呈多元化路径,这不仅要求教学一线工作者时刻保有一种持续的自我知识更新和学习能力,更需要立足时代,在课堂教学中切换一种新的知识传授与对话方式,使用一种更适合当下学生群体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本就是一次互动体验的设计,如果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诉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反馈,在沟通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体验和感受,顺势进行兴趣点的引导和深挖,转换身份,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他们团队的一员参与方案的讨论,那么,当老师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权威性的存在,而成为创新路上的共创者时,学生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弱,主观创造性则被释放。正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以一种交互认知思维和良性机制的设计去营造面向Z世代群体的课堂氛围,切近学生心理。


图片

动画与游戏学院互动媒体与游戏系研究生正在学院互联网 评审会上汇报


学业共同体构建和自我驱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个时代的学生喜欢互相称彼此为“老师”,这正从另一侧面说明了Z世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内驱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互相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现状和特点,积极推动学业共同体平台的构建,让不同班级之间、年级之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同学流动和协同起来,引导他们开展联合项目申报、学科竞赛,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耦合以形成良性生态,同时通过产学研策略的持续优化,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联动第二课堂,以校企双师机制,跨专业共创等方式有效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创意与技能的碰撞中,聚焦学生对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等话题的关注,激发其文艺创作的使命感,在不断的团队磨合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在良性而持续的创意和技能互哺中完成自我驱动。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为同学们搭建的学业共创平台,鼓励同学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组队参加专业项目课题申报和创新训练孵化

四年为期,当我们即将驶离,且向着深邃而未知的艺术深空启航之时,是否已看清了那个遥远的梦想坐标发出的莹莹之光?又是否已为未来的汲汲探索储备了充足的动能与勇毅?这是今年动画与游戏学院毕业展上,笔者描绘给毕业生的一个图景,或许它也回应了新时代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学职责之问。教义渐老,世界日新,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完成自我驱动,在面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锚定自己的使命与方向,这正是本科教育能够给予的最好馈赠。教与学,驱动自我,驱动来者,这是一次周而复始的循环,艺术无疆,拓新不止。


 来 源 |中国文化报

 编 辑 |冯卓玉

 责 编 |胡心云

 审 核 |丁剑锋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