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人作品:《孤月》、《在人字桥下》、散文《家乡忙着栽秧了》

 唐人文苑 2023-01-07 发布于云南

孤月

两点钟,月亮还没有下榻
风很软,裹着一串蛙声
飘荡在原野
我要驾车逃离这个世界
我愿意被世人遗忘

很多年前,我被一阵风
瞬间吹长大
恍若隔世的感觉
蛐蛐不再属于童年
月亮也不再洁白如初
也许,我只是脚掌太累

停下车,我坐在路沿上
打开一包新买的烟
我没有打火机
只抽出一支夹在嘴唇上
孤独,在月亮的余晖里
沸腾成为一滩往事

选择哭吧,也许会好点
可是泪水不争气
跳不出眼眶
月亮嘲笑我的忧伤
又回忆古人的惆怅

我是怎么了呢
干嘛就痴情给月亮了呢
答案我给不出
我问月亮可否知晓原因
它却只回答给我

在人字桥下




我在滇越铁路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聆听桥下山涧河水发出的天籁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凝望雨后天边的霞彩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触摸人字桥的情怀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感受南溪河血液的澎湃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打捞丢失的诗行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挖掘记忆深处的灵光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编织彩色的梦想
我在人字桥下的河边徘徊
去把人字桥附近的风景写成
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章


家乡忙着栽秧了

每年的小满节令已过,美丽苗乡屏边白云家乡——底土村委会,河边、沟边大小不等的水田里只见人头攒动,老女老少脸上洋溢着喜气,笑遂颜开,伴听着热热闹闹布谷鸟和青蛙的叫声,忙忙碌碌着犁田栽稻秧了,一丘丘亮晃晃的水田转眼间就是一片片绿色。

现在山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挣钱,家里仅留下老人和小孩,坡地、旱地地大都退耕还林了,但许多农户的水田舍不得丢,因为每年种好了水稻,一年一家人的口粮就有了保证。“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了”。

刚过完年,农户就已选好一块向阳且靠近水源的稻田了,提前将田里灌满水,并驮上几驮农家牛粪猪粪肥撒进去,作为整理侍弄下谷种的“秧母田”。此刻,秧田里的泥土已变得极其松软肥沃,只需耕耙平整几遍。

农历三月过后,农人们就开始准备新一轮的泡稻、下谷种。将从乡种子站买回的优良稻谷种拿出来用浸泡,细心地漂去瘪壳,剩下饱满的谷种,装进编织袋盖好保温,每天浇上几遍温热的水等待发芽。待到谷种出芽,便将发了芽的谷种一颗颗均匀地撤到秧母田里培育小秧苗。

“青草池塘处处蛙”。进入立夏,不只是田洼、池塘,仿佛整个空旷的山野之夜也被青蛙的叫声填充得鼓鼓胀胀的。此时,又到了家乡农村最忙的时候一一犁田耙田,准备栽秧了。

现在家乡的山村普遍缺水,灌溉农作物大多全靠“望天水”。有时大暴雨说来就来,经常是老天爷会把雨水安排在下半夜。为了留住这转瞬即逝的宝贵“天露”,被阵阵雷声惊醒的农人立即翻身起床,披雨衣(塑料布)、戴斗笠、扛锄头,即使顶着倾盆大雨,借助时有时无的闪电,也要赶到自家田里,忙活上半夜,把每块水田的渠口都堵上。

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迫不及待地扛上木犁、牵上耕牛赶到水田边,望着那一块块明晃晃的蓄满水的梯田,满心欢喜。“养牛千日,用在一时。”阵阵底气十足的吆喝声中,黄牛或是水牛十分听话地拖行着笨重的犁铧,主人则紧跟其后,紧紧握住犁把掌控着平衡、力度和方向。

铁铧尖在水下"滋滋”地将板结的泥土翻转疏松,以便适合秧苗落脚生根。那梯田里的泥土永远搅合着泥沙和细小坚硬的石块,每年犁田栽秧都要一边劳作一边清理,使得农人们的手脚上留下一道道血口子,栽一季水田都要磨掉一层皮,或是长出一层新的茧子。

栽秧前要将犁过的水田再耙个三两次。犁耙长约一米五,两块踩板下有两排木齿,形似两把大梳子。那些高高低低的泥堆被犁耙“梳”过几遍后,就变得光光滑滑平整了。“不怕田瘦,就怕田漏。”耙田这活计很讲究,只有深耕细耙才能减缓水的渗漏速度。

开垦在陡坡上的梯田,层层叠叠,错落着沿山野拾级而上,一丘高于一丘,且形状因地制宜、千奇百怪。不同形状的梯田,栽秧方法就有所不同:一种是稍大一点的水田,“拉绳”移栽,即在水田两头插两个木桩,中间拉根绳子,以此为参照将秧苗一排排、一列列栽得纵横交错、整整齐齐;一种是小田块就“顺田弯”移栽,以田坎为参照,随弯就弯,倒也别具一格。

栽秧绝对是项技术活,栽秧人头顶火辣辣的的太阳,下面是蒸人的泥浆水,还要端正身子弯腰,双脚分开,秧苗根部的插入要恰到好处,插得太深,秧苗生长缓慢;插得太浅,水波一荡便会连根浮起。栽秧还要求眼明手快,准确判断出秧苗间的距离后,如蜻蜓点水般迅速栽插,人却一步步往后退,栽下的一排秧苗有六行,左右对齐,间隔匀称。正如古诗所云:“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栽秧时节,天气就象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了,暴雨说下就下,农人冒雨栽秧,虽说穿蓑戴斗披塑料布,劳作十分辛苦,但此时栽的秧苗最易成活,发兜转青也快。

牛耕犁耙、栽秧的热闹场面让人喜气洋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请劳力,都要煮腊肉,杀土鸡,喝栽秧酒……这份浓浓的乡愁就像一根若有若无的线绳,牵着游子那漂泊不定的心,永远朝着回家的方向。大山之中熨斗镇连续四年借机举办乡村生态旅游文化节,其中最亮点的让游客体验传统农耕劳作,来自西安、湖北、四川等地的客人纷纷下田拔苗秧,捆成一小把把,站在田坎上分散抛入田间,不少人下到水田中跟着秧把式,学着栽秧苗,尽管象娃娃刚学写字那样,栽得歪歪歪斜斜的,浑身糊满了泥巴,但农耕体验带来的欢乐和收获意于言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从中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农人们祖祖辈辈始终坚信,苍天不负苦心人,今日辛辛苦苦栽下的一块块秧田,经过汗水的灌溉,科学的管护,金秋时节必将是硕果累累,稻谷飘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