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个亲姐妹,平均寿命96岁,都是才女 美女,都嫁给了才子名人

 苹果之夏 2023-01-07 发布于上海

有人说,命运有时是不可捉摸的。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一个屋檐下长大,各自的成就、命运有时候有天壤之别。

但这个家庭的4个亲姐妹,都一样的长寿,平均寿命达96岁,都是才女加美女,都受过大学教育,都热爱昆曲,而且都选择嫁给才子。她们的丈夫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知名度,也是名人。可以说,这样的四姐妹,是世间少有。

平均寿命96岁,最长寿的活到101岁

一个家庭四个亲姐妹,个个长寿,平均寿命竟然达到96岁,最长寿的活到了101岁。

大姐张元和(1907年--2003年)享寿96岁,二姐张允和(1909--2002年)享寿93岁,

三姐张兆和(1910--2003年)同样享寿93岁。四妹张充和(1914--2015年)享寿101岁。

图片

张家四姐妹

她们不仅个个都是才女 美女,又都嫁给才子名人。

大姐张元和,嫁给著名的昆曲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嫁给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三姐张兆和的丈夫是著名作家沈从文;

最小的张充和,丈夫是汉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德国人傅汉思。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合肥四姐妹:“九如巷张家的4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图片

张家四姐妹合影

老话说,三代养出一个贵族

她们的父亲和祖辈不简单

在民国,读书的女孩子很少,但因为父亲的关系,这四个姐妹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张家四姐妹的父亲是张冀牗,他从小嗜书如命,把书籍看做自己的新生命,成年后他决定脱离大家产,并捐出祖产,创办了乐益女中和平林中学。

他独立办学,招贫寒子女入学,尊重教师的人品学识。

张冀牗之所以有这样的胸怀与善举,也是受他祖父的影响。

张冀牗的爷爷叫张树声,他曾是晚清有名的大臣,担任过两广的总督,是“洋务”中的儒将。当时祖父的家中有大量的古籍和“洋书”,花园中还有“昆曲家班”。通览古书让张冀牗知晓了仁义智信,而洋书则开拓了他的视野,让民主、平等的观念在他的心中萌芽。昆曲的艺术熏陶,让他对真善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所以说,张家能培养出这样有才气、有修养、独立思考的子女,是从祖父那一辈就有了基础。

图片

张父与四姐妹

张父把家产投向了教育,不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为后代提供了最优质的成长环境,使得儿女们最先接触了近代的新思想。他用自己的德行培育了四个才女,六个好男儿。

她们的妈妈叫陆英,她非常喜欢昆曲。陆英出生于名门,但她没有架子,经常教家里的保姆们识字,十分关心家族人的学识。

由于母亲的熏陶,张家四姐妹都热爱昆曲,她们的才华不仅在好嗓子、好身段、好悟性上,还因为她们天生的典雅。

图片

来源于网络,本图片与文章无关

四姐妹都有才华,都是自由恋爱,都选择了与有才的男人结婚

大姐张元和:

图片

张元和与丈夫

从小热爱昆曲,长大后从事昆曲创作,是我国著名的昆曲作曲家,她的代表作有著名的《牡丹亭》。

图片

张元和与丈夫顾传玠

顾传玠是当时一个著名的昆曲演员,深受那些上海名流的追捧,其中就有张元和。

图片

顾传玠不仅昆曲唱得那么好,而且还非常帅,他曾一度跟梅兰芳同台唱过戏。这让他有了一大票忠诚的粉丝,这其中就有张元和。

张元和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时,和爱好昆曲的同学创办了一个学社,她鼓起勇气邀请顾传玠给大家开一个小型演唱会,没想到顾传玠真的来了。

顾传玠的表演给张元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她每周都去看顾传玠唱戏。

在那个年代,戏子的身份不高,不像现在这么风光

虽然顾传玠当时是名角,但说到底还是一个戏子,戏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

顾传玠为了逆转自己的戏子身份,他在一个商人的资助下,先后进入东吴大学、光华大学附中学习,最后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成为“传”字辈昆曲演员中唯一进入高校深造者。

因为读书,他认识了张家的长子张宗和。1936年夏,顾传玠应邀义演,正好当时张元和也受邀客串了那场演出。在义演的两天里,两人有了多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双方因此互生情愫。

这一年,张元和已经29岁。

图片

牡丹亭人物造型

相比张家这样的名门望族,戏子终究是地位低一些的,他也不大敢想象和张元和的未来。后来还是张元和主动捅破了这层纸,才促成了这段恋情。

1938年,张元和准备与顾传玠订婚,1939年,张元和与顾传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厅结婚。

当时两人婚讯传出,可谓是震惊了整个上海。人们都觉得张元和是下嫁,而顾传玠是高攀。这一年,张元和32岁,顾传玠30岁。但是张元和丝毫不理会众人的看法,坚定地和顾传玠生活了一生。

结婚之后,顾传玠再也没登过台,只从事一些商业工作。

1940年,33岁的张元和生下一个女儿顾珏,两年后又生下一个儿子。

二姐张允和:出生时不到4斤,丈夫是“拼音之父”周有光

曾被医生判定活不过50岁,却与丈夫白头偕老,活到了93岁

张允和出生时有点惊险,非常的弱小,体重还不到四斤。

张允和后来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大学时因为性格开朗活跃,她被选为女同学会长,在当时,她是美女加才女,也是男同学心中的“女神”。

因为自己的同班同学兼闺蜜是周有光的妹妹,她认识了周有光,后来成为恋人,继续结婚。

在张允和选择与周有光结婚的时候,周有光在当时条件并不算很好。

图片

周有光和张允和老年

周有光有4个姐姐,父亲早年就抛弃妻子,就靠母亲一人拉扯大5个孩子。家境贫寒,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几个姐姐的拼凑才得以完成学业。

周有光也觉得自身条件不好,担心不能给她幸福。结婚前他写信给张允和吐露内心的担忧:“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

张允和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劝慰未婚夫,告诉周有光:幸福不是你给我的,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

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幸福美满。抗战时,在四川逃难期间,6岁的女儿因为得了严重的阑尾炎,当时医药紧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后来去世了。

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早在1944年就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

在1959年,张允和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被两位权威的医生“判处死刑”,认为她随时都会死掉。但几十年过去,那两位医生都已经去世了,她还顽强地活着。

她和周有光一辈子恩爱,老了两人琴瑟相合、举案齐眉。

三姐张兆和:沈从文给她写了3年情书,终于打动了她

张兆和小时候胖胖的,黑黑的,像个假小子,很顽皮。大家都喜欢她,觉得这个娃皮实,不容易生病。

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她后来嫁给了沈从文。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美丽,学习优秀,这让她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图片

张兆和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过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沈从文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他其实是出生于湘西的寒门,十四岁的时候参军,过了6年军旅生活,20岁时他弃军从文。

图片

张兆和与沈从文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

某一天沈从文在胡适办公室了遇见了张兆和,沈从文对她一见钟情,张兆和却对他无动于衷。沈从文虽然性格比较木讷,但他很会写文章,于是他向张兆和开始了疯狂的追求,经常给她写情书,他对张兆和的爱意都用情书表现出来。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这是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中的句子。文笔优美,情意热烈。

虽然张兆和一开始不喜欢沈从文,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且越挫越勇,一直给张兆和写情书。三年后,张兆和终于被沈从文所打动,接受了他的追求,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

张兆和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还担任过《人民文学》的编辑。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虽然她的文学造诣不如丈夫沈从文,但在同时代的女作家中,却仍然属于比较优秀的一拨。

四妹张充和:多才多艺,后来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高的一个,她师从过多个名师。

图片

张充和

张充和从小就过继给没有后代的叔祖母李识修,李识修是李鸿章的亲侄女。张充和从小就跟李识修背唐诗,学吹箫,读私塾。

在当年一位普通工人年收入约20银元时,祖母花300银元每年请考古学家朱谟钦,教张充和古文和书法。

16岁时,张充和回到苏州,父亲请来沈传芷、张传芳等名师,教她昆曲,又请有“江南笛王”之称的李荣忻教她笛子。

她精通古典文学,报考北大时国文是满分,数学是零分,她的入学成为当时的传奇新闻;

她是书法家,曾得到沈尹默的指导和称赞;

图片

张充和的书法

她是昆曲行家,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她善音律,能够操古琴,弹琵琶,吹笛子。

她有众多的追求者,最著名的追求者是诗人卞之琳。

也许是沉浸于自己的各种爱好中,她对自己的婚事一直是不急不燥。

在34岁那年,张充和与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为夫妇,从此恩爱白头。

张充和结婚后1949年跟随丈夫傅汉思去了美国,长年在美国居住。

图片

张充和与丈夫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称为“最后的才女”。

丈夫傅汉思则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担任授,教中国古典文学。

她喜欢穿中国的旗袍,为了将昆曲下去,她教女儿学昆曲。

100多岁时,她依然在院子里 种玫瑰,种牡丹,种梅花。

2015年6月17日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她也是四个姐妹中最长寿的。

图片

张充和

傅汉思非常欣赏妻子的才华,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四姐妹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们坚强乐观

四姐妹都是那个年代的名媛,但她们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们的亲生母亲去世得早,生母去世时,大姐张元和才14岁,父亲后来又再婚,娶了21岁的继母。一度导致家庭人际关系复杂。

张元和夫妇去了台湾后,为了生活,倒腾各种生意,其间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

图片

张允和在抗战期间,失去了爱女,儿子当时也中了流弹,好在经过手术捡回了性命。后来文革期间,她被“下岗”,丢了工作。

张兆和,遭遇沈从文中年出轨,为此两人几十年不见面。她选择了隐忍与不见面,最终破镜重圆。

张元和,刚去美国时,经济也一度拮据,为了还房贷,她屈身去大学图书馆工作。

当社会发生变革,她们没有父辈可以依靠时,她们选择了直面现实, 不悲观不抱怨,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如意,仍然保持着优雅和美丽。

四姐妹的长寿是因为遗传吗?

四姐妹的母亲陆英,结婚后16年连生14子,存活了9个,后来因为拔牙引起败血症,36岁就去世了。

1938年,他们的父亲张冀牖病逝于合肥西乡,时年49岁。

由此可见,她们几个姐妹的长寿,不是遗传于父母。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个亲姐妹,都是兰心蕙质,喜欢昆曲、都接受过大学教育,都嫁给有才的男人,而且嫁的才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名人。

她们没有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没有受门当户对观念的桎梏,遵从本心,选择了自己欣赏的男人结婚。除了三姐张兆和,遭遇了丈夫中年出轨(后来又破镜重圆),她们的婚姻都是白头偕老,证明了她们在婚姻的选择是对的。

有自己的事业领域、选择了对的人结婚,有自己的爱好,有独立的思考与追求,也许这就是她们长寿的原因吧。

最后,补充一点,张家四姐妹在结婚后,生育孩子的数量都比较少,最小的张元和34岁才结婚,她只生了一个女儿,三个姐姐都只生育了2个孩子。

图片

沈从文文笔

【结语】

女人要活得高级有品质,一辈子保持优雅美丽,让人敬重,

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追求,要有自己的爱好,

要学会用艺术来滋养内心的内心,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

要选择真正欣赏自己、对的人结婚,而不是只看外在条件,

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生命的长度和高度都得到提升,才能让婚姻持久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