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花存正气,天祥树丰碑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莲花存正气
天祥树丰碑
忠贤祠
贤祠又称莲峰书院,位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名胜迹地莲花峰风景区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30.2米、横12.9米,自明代创建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从江西举兵勤王,匡宋抗元,转战东南沿海,为追寻漂泊于海上“南逃”的帝舟,屯兵潮阳,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冬登临莲花峰遥望帝舟,在莲花峰留下了许多忠贞护国的千古佳话。

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3年,著名学者张鲁庵因为不愿在元朝为官,于是追随文天祥的足迹来到海门莲花,在这块岩石旁边搭建草庐隐居,并设坛讲学教化村民,这也就是莲峰书院的前身。

莲花峰因此成了后来人们瞻忠仰烈的名胜迹地,成为儒、道、释高士隐栖“尘外”、“梅隐”之所。
为纪念忠贤的爱国精神,明朝万历甲午年(1594年)由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居吴从周倡建,在钟南山“云水结庐”处(原为元张鲁庵隐居住所及明吴从周隐居讲学之“海镜堂”)创建祠堂,因纪念宋丞相文天祥及元隐士张鲁庵“一忠一贤”,故取名“忠贤祠”,之后几经修缮。

随着莲花峰声誉日盛,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南澳总兵蒲立勋、潮阳县令王履祥、海门参将何岳钟拓建成“莲峰书院”,门联曰:“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阵,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柱联曰:“立学因胜迹,想歌铭气壮,乃知为忠为孝,即从此日焕文章(何岳钟撰,上联佚)”。

每年逢文天祥生日(农历五月初二)及就义日(农历十二月初九),人们都举办纪念活动,隆重纪念宋文天祥丞相、元张鲁庵先生,明江应龙将军、吴从周先生及清因抗击海贼阵亡的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六位忠臣贤士,“见贤思齐”是官府在此设立书院的根本原因,也是此处办学特色,为地方培育人才作出很大贡献,“书院春雨”因此位列莲峰八景之一。

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县令张璇、参将冯耀祖募资再次大修,并聘知名学者拔贡郑安淮主持讲学(莲峰有其诗刻);1933年由岭东佛教会根宽会长募资改建,因传统土木结构怕白蚁破坏,故采用钢筋水泥顶结构,1981年由政府拔款和社会各界募资再度修缮;1997年由政府拨款及莲花峰风景区管理处募资进行全面整修,修旧如旧,保持明清建筑格局,配以潮汕传统建筑装饰特色,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使之面貌焕然一新,更宝贵的是书院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书画名家丹青题辞,还镌刻着文天祥两幅墨宝真迹,遗容俨雅,令瞻仰者肃穆起敬。


活动视频
2016年6月6日,汕头市潮阳区在供奉有文天祥塑像的“莲峰书院”(忠贤祠)前举行纪念活动,共同缅怀纪念文天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活动隆重热烈,在受邀的嘉宾当中,就有从潮州凤凰镇“正气堂”专程赶到纪念活动现场,文天祥裔孙后人文潮国等十多人。看到先祖天祥公在新时代的今天,还这样受到人民的爱戴,文潮国说: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先祖的荣光带给后代子孙的欣荣,只有文氏子孙才能体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留给后人、传颂千古的诗句,成为当时爱国志士的精神写照,文天祥的精神品格、情操气节深受世人称颂。

(视频由海马影视工作室于2016月07月发表在腾讯网 )
花存正气、天祥树丰碑,莲峰书院虽经历史沧桑变化,但她风采依然,书院春雨,润物如昔,天道好公,人心自在,她永远伴随着那千古不息的南海涛声,背负着弘扬民族正气的历史重托,笑迎四海宾客。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