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建始县茅田民族初中 谭发国 邮编:445303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考虑到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由此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问题意识,大致原因有四: 其一是传统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强调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兴趣索然,不想提问题; 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的求知欲望,惟书惟上,以书本和教师的结论为信条,提不出问题; 其三是历史学科边缘化地位的影响,学生功利色彩突出,考什么,学什么,与考试无关的,漠然视之。加之高考指挥棒的负面作用,学生作业负担沉重,无暇思考历史问题; 其四是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不敢大胆假设,思想禁锢,虽心有疑惑也不敢提出问题。这种种表现,已成为教学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的障碍。教师如何突破这些障碍,应采取什么策略,是当前历史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中要做到: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的问题,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什么是战后雅尔塔体制,它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什么影响。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易,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 一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股票,为什么美国纽约股票狂跌,引发了18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 二是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论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因惑而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 三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社会阅历与新知识、新情境相悖,产生疑问而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如: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与我们今天批判继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否相矛盾。 四是学生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理论,但如何与社会实际联系,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而产生“如何做”的问题,如:当代年青人,应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渊源,教师应采取因人而易,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积极创置形式多样,发人深醒的历史问题情境。 (1)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中隐藏着的矛盾事实,通过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如: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党章中仍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利用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通过辩论,创设问题情境。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3)介绍史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研究的不同观点,通过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如:对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将美洲纳入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应予以肯定;有人认为他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的疯狂掠夺和血腥屠杀,是印第安人的一场灾难,应给予否定。 (5)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各种矛盾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通过对照与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说在1870年,普鲁士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普法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印、对越自卫战争中也曾越出国界作战的历史事实。 (三)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划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的权威者、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 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因此,被动接受知识和主动探究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两种学习方式应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 (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认识是建立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教师注重讲授所谓客观的历史。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 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而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