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中国书法风格史

 一中大语文 2023-01-0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以,我将它们作为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大范畴,也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所谓“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道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而古来文人书画家一向强调的所谓“学问气”是从属于“金石气”与“书卷气”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所谓“金石气”,“金”乃指金属,是种种铜器铭文,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气”则是“气息”“趣味”之谓。
明末清初,王铎即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但他并未明确意识到所谓“金石气”,而是以追求古意的审美意识,提倡取法碑刻书迹。其所谓“古”,即是碑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这种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所以王铎的书法,虽以帖法为其主干,但又兼含有浓重的碑意。其行草、狂草的线质和点画的起止、转折用笔形态也显示出了其参透古碑而养成的骨力。
至清代碑学盛期,阮元著《北碑南帖论》中已明确点出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阮氏将北碑与晋帖相较,前者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后者则出自随意挥写,住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碑学书家们竞相取法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刻铸铭文书迹, 致使一个时代的书风以金石气为其书美特征。
近世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   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这是因为这些刻   铸铭文书迹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和悠久历史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些因素使书法的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即所谓“古意”“金石气”等。清代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与帖系书迹迥然不同的新的书美,并仿效其意。石鼓、钟鼎、汉魏刻等古代刻铸铭文书迹的金石气,本出自工艺制作的必然和风化剥蚀的天然,非人为追求。
晋唐法帖则为书卷气的典型。诸如尺牍、卷、册之类的墨迹皆归于帖,而《阁帖》之类则是以这些墨迹勾摹刻成,力求忠实于墨迹,但笔墨的微妙变化则无法再现。并且,因摹、刻、拓等工艺程序的作用,与原迹有相当的距离,几经翻刻的法帖就更加失真严重。
书体演变期中的刻铸铭文,因其传世颇多,后世书家习篆、隶古体皆以此为法,自然接受其滲透着金石气息的体势及其笔法。清末以来,篆、隶时代的手书墨迹实物出土日多,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种与铭文的篆、隶书迹不同的书美意趣,这是从属于书卷气的书美趣味。自此以后,学篆、隶又可取法于手书墨迹了,而属于金石气书美类型的刻铸铭文篆、隶书迹也就不能专美了。
后世书家金石气、书卷气的书美风格类型的产生,与书家的主要取法对 象有紧密的关联。一般观点所说的书卷气,是由读书多、学识修养高而产生的一种学问气息。读书多对书法风格中的书卷气的产生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书卷气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书的取法对象应是帖系书迹,是由此直接的继承关系造成的。有金石气还是有书卷气,主要取决于书家的主观追求和取法途径。
(选自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女子作书者少,女性书家却不乏其人。女书家多以俏丽温柔为其个性,为书为艺多精工细腻,人工使然。书体雄强豪放者,由古至今更是寥若晨星。而游寿却独入化境,以充满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书法艺术成就,成为 20 世纪中国书法界重要的女书家。
游寿(1906-1994 年),字介眉、戒微,福建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游寿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攻习书法,后师从胡小石,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也是我国学者型代表之一。她于甲骨金文十分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精髓,著有《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书   苑镂金》、《论北朝法书碑志》等大量文史书论,对北碑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游寿自 20 岁跟随胡小石学习古文字、周金文献、考古、先秦文学及书法等,长达 7 年之久,成为胡小石的得意门生之一。胡小石书法从唐入手,继而魏晋,后得李瑞清指授改帖为碑学,浸淫于殷周至六朝之间多年,四体俱佳。他的学书基本立场在碑系书法,以金石趣味为审美之尚,故其个性风格重雄强、拙朴,并在此基调上追求灵动、奔放的气韵。受其教育影响,游寿隶书以《礼器碑》为宗,所书汉碑多显筋骨,瘦劲挺拔。楷书自颜真卿转习北碑、   魏隋墓志,尤爱《张猛龙》,受益颇多。李瑞清求篆于金、求分于隶、由篆隶上溯魏碑本源的观念,对其影响也颇深。《行书诗稿》为其代表作品,见下图:

(选自李玉萍《金石气书卷气并举——赏游寿行书诗稿》,有删改)

  1.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A. 拥有书卷气的作品因其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但当其墨迹归  于帖,则因诸多工艺程序的作用,几经翻刻存在失真严重现象。

  3. B. 具有金石气的刻铸铭文书迹,制作工艺中的人为追求和悠久历史的自然风化剥蚀  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其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

  4. C. 宋、清之间,学书者一般均依靠刻帖,书卷气的帖系书迹盛,而到了清代,碑学书风盛,金石气成为一代书风后,书卷气就不能专美了。

  5. D. 晋唐学书者多临帖,其法帖成为书卷气的典型,清代碑学书家竞相取法刻铸铭文书迹,金石气成为一时的书美特征,可见书卷气出现要先于金石气。

  6. 2.下列关于金石气”“书卷气两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7. A. 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  美感,不同于读书多、学养高而产生的学问气息。

  8. B.金石气是指鼎彝、铜镜、钱币等种种铜器的铭文书迹与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等式刻石书迹这些书法作品的气息”“趣味

  9. C.金石气追求古意,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有种雄浑古拙之感,   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书美趣味与帖系迥然不同。

  10. D.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意趣不同、深层内蕴与气息各异但又相对应而存在的两大书美类型,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11.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 A.例举王铎的书法,是为了论述其作作品兼含有浓重的碑意,已有着与帖迥然不同的书  美意趣的追求。

  13. B. 引用王铎和阮元的观点,方法虽然不同,但清晰地呈现了金石气书卷气  不同趣味的提出过程。

  14. C.为区别金石气书卷气两种风格,文本每一部分都采用对比论证,甚至引用、  举例都几乎形成对比。

  15. D.在揭示书卷气书美风格形成原因时,既强调读书的作用,更强调取法对象的重要意义,说理辩证,论证严密。

  16.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分)

  17. 5. 根据材料一关于金石气书卷气的论述,分析材料二中游寿《行书诗稿》的书法特点。分)

  18. 【参考答案】

  19. 1.(3分)A(B.曲解文意。依据第五段“这是因为这些刻铸铭文书迹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和悠久历史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些因素使书法的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制作工艺中的人为追求”错,是“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C.混淆概念。依据第七段“自此以后,学篆、隶又可取法于手书墨迹了,而属于金石气书美类型的刻铸铭文篆、隶书迹也就不能专美了”,“'书卷气’就不能专美了”错,是“金石气”不能专美了。D.推断错误。依据第一段“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美类型,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可见书卷气出现要先于金石气”错,“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美类型”。)

  20. 2.(3分)D(“深层内蕴与气息各异”错,“学问气”是两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

  21. 3.(3分)C(本文的三、五段主要论述“金石气”,六、七段主要论述“书卷气”,所以“行文的每一部分都采用对比论证”表述错误。)

  22. 4.(4分)材料一首先提出金石气与书卷气两大风格系统,然后辨析两者概念,接着论述书法风格史上对两者认识过程,最后分析影响书法家这两种风格形成的因素。

  23. 评分建议:4分,每点1分。

  24. 5.(6分)游寿的《行书诗稿》线条劲健而不失圆润,充满难得的“学问气”,这多半与她重用篆隶笔法且糅以北朝碑刻有关;其间架结构既有宽博又有紧致者,自然错落,欹侧多姿,也不刻意经营,似在无意之间见其匠心,有一种古朴超脱的韵致;转折方圆结合,方折为主,端庄却不失流丽,于拙重中见灵动,平正中寓奇崛。通篇看来,书写似自由散漫不作修饰,其实作者以其自身的学养和金石的雄浑相融,既含书卷气,又露有金石气。

  25.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