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刊热文 | 传统武术难以技击的原因及发展路径

 anson46 2023-01-07 发布于浙江

传统武术难以技击的原因

及发展路径

“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得以立足的根本。竞技套路运动员不能打早已毋庸置疑,传统武术习练者究竟能不能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

引文格式:程馨,白真,程大力.传统武术难以技击的原因及发展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05):34-39.

01

解析传统武术难以技击原因

图片

(一)传统武术已经严重花法化

不仅竞技套路是花拳绣腿,传统武术也多是花拳绣腿。究其原因,有学者将其归为政府的“禁武”行为,有学者将其归为套路学习的需求;然而,受中国文化“善于将技术性的东西艺术化”特点影响,一些习练者对这种被放大幅度之后的技术津津乐道,从而导致更具艺术表现性的套路的产生。“拳打分寸”,动作越小越有效,动作幅度一旦放大,便不实用,不实用也就成了花拳。

但就是这么奇怪,花法武艺不仅没有完全被赶出去,反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武术当中。“我曾经把这种主要用于表演的'武艺’归之于民间武艺体系中的'流俗派’,现在看来这个结论缺乏具体分析,有一概而论之嫌。其实这种花法武艺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原因和必然性,不能一概加以否定。”因为武术套路的产生,可能与保存动作、熟稔动作有关,与巫术崇拜、礼仪仪式有关,同时也与中国文化的泛艺术化、程式化、符号化有关。“武术套路充满了艺术性,是一种表现攻防格斗的艺术”。

舞蹈的艺术怎么和搏击的技术打?虽然演练者拉开了架势吐了个门户,摆出或剽悍或勇武或英姿飒爽或恶狠狠的样子,但仅仅是样子,亮亮相,跳跳舞,仅此而已。

(二)冷兵器时代的远离使习练传统武术者由职业变业余

过去练武术的人当中很多是职业杀手,这些职业杀手一是为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命。

从商鞅实行军功爵制,秦国“弃礼仪而上首功”(“上”通“尚”)开始,中国人打仗就没有不靠重金悬赏的。古人打仗,离不开重赏,戚继光当然也须如此。但戚继光的无敌战绩,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督促士兵练武保命,行军打仗,既要取人性命,也要保己性命。到军队当兵,“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獃子”(“獃”同“呆”)。不仅战士,刺客、镖师在冷兵器时代也都是职业杀手。今天的所谓职业是为了赚钱,为了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练习,进不了名次一分钱都没有,拿了冠军名利双收。冷兵器时代练传统武术即练杀人术的人往往是职业的,但现在冷兵器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场域的缺失使得练传统武术者由职业转为业余,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有天壤之别。

首先,职业选手要经过职业选材;其次,职业选手要经过职业训练;再次,职业选手需经过职业实战。中国旧时的约架比武、擂台较技,是介于职业竞技和职业杀人之间的技术较量。淘汰机制是成就高手的必须品。选材时被选掉是一种淘汰;训练不适应不合格退出是一种淘汰;比赛输掉是一种淘汰;战场或决斗被杀掉,于杀人术技术本身而言,是最残酷也最有效的淘汰。

(三)传统武术实战技术受竞技运动规则限制

传统武术和竞技运动不同,传统武术是无限制格斗,多用于战场杀伐、江湖仇杀或街头打斗。竞技运动隶属于体育的范畴,是一种文明的形式,有裁判,讲规则,它不决生死,只分胜负。

杀手和运动员,他们的职业不同,供职的场域也不同,杀手是江湖、是沙场,运动员是竞技擂台;他们掌握和需要的符合该职业的技术内容亦有很大差异。竞技武术要保证对手的生命安全,技术使用要严格被约束在规则范围内;而传统武术技术作为杀人术,其个性化、复杂化特征明显,个体技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作为杀人术的传统武术一旦进入竞技运动场,其原本不受限制的技术必然就要受到限制,踢裆、插眼、锁喉、反关节之类技术被禁止,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必然大大减弱和下降。

例如,《易筋经》是一部武林奇书,通过服药、运气、导引、按摩、烫洗、捣打等一整套独特、严密和系统的功法修炼,达到“筋膜齐坚”的目的,这就是“易筋”的含义。《易筋经》中称金钟罩、铁布衫、铁菩萨等功者,是抗打击能力。这种抗击打能力,在传统武术即杀人术的实战技术里是不可或缺的。竞技运动场上同等条件竞技的情况下,运动员不必担心有棍棒或刀剑,甚至不能直接用拳头,而是要带上拳套,拳套越厚,对身体的保护越好,拳套带上之后人也就没有必要再练《易筋经》了。

成为屠龙之技的不仅仅是易筋经,诸如武术的弓、马、仆、虚步型步法,原本的意义是防止对手攻击裆部,但竞技武术禁止攻击裆部,于是不管原本是练什么门派的武术,走上擂台,都站了起来。

(四)作为杀人术的传统武术严重缺乏竞技运动场上的竞技技术

竞技运动比赛规定的禁击部位,全是传统武术的主要攻击部位。多数时候,打仗、打架是男人的事情,男人身上只有一个内脏器官暴露在人体之外,即睾丸,所以裆部是男性人体的第一要害部位,也是最易遭受攻击的部位。在传统武术里面,用手撩阴,用腿扫裆是常见的攻击技术。因为裆部易受攻击,所以传统武术就不可能忽略对裆部的防守,传统武术的手就不可能像拳击一样举得那么高,它不止要防上盘,还要防下盘。裆部很难防,靠手防根本防不住,躲闪也防不干净,那么只有夹住蹲下来,而蹲下来之后自然就不稳了,所以要站桩加大下肢力量,这就是传统武术中弓、马、仆、虚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到了竞技运动场上,拳击规定腰部以下禁止攻击,散打不许踢裆。如此一来,弓、马、仆、虚便失去了用武之地,由弓、马、仆、虚衍生出的拳的弹抖发力以及步法的单脚移动,也都被束之高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在竞技擂台上被限制住了。

以“防守要害,攻击要害”为目的而构建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在竞技场上被限制乃至彻底消失。反过来,以攻防“非要害部位”而创建的现代拳击运动技术体系,纯粹用于竞技运动场的竞技技术在传统武术里面根本找不到。

02

传统武术技击术的发展路径解析

图片

(一)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近几年,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频发,学生近视眼、肥胖比例居高不下,部队在征兵时出现体检不合格率高,青年不愿从军等现象,都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我国传统武术从技术操作层面充分保留了其攻防技击的特点并发挥出较强的防身自卫功能和健身功能。西洋拳击、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摔跤等现代格斗技术已经作为部分学校的“自卫防身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但这些远远不够。因为这些项目都是竞技体育规则下的产物,各种杀伤力过大的招法(踢裆、插眼、锁喉、反关节等技术)因为在赛场上禁止使用而被弃若敝帚,在博弈中始终以“得分”为目的进行排兵布阵式的竞争,这与真实的打斗相差甚远。更何况人们在面对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复杂性的暴力侵犯事件时,都是处于弱势环境下的被动应对,讲求一击有效,迅速脱险。相对而言,脱胎于“动物觅食的攻击自卫本能”、基于“生命自保的冲突和应对”的传统武术更适宜在紧急避险中完成自我防卫,其运行特点为“有感而应、因敌成形、扬长避短、以巧破力”。“巧”是智谋,而不是好勇斗狠、恃力逞强。

校园中推广传统武术,并非是倡导以暴制暴。传统武术从精神价值层面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作用。

(二)传统武术的竞技运动化转型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好转型,古希腊的标枪、铁饼、铅球、链球曾经都是战场上的杀人术,但因其技术相对简单,转变起来就容易。武术拥有极其复杂的技术,又自成体系,体系内部每一个问题都是有联系的,不能说抽掉哪一点,另外一点还可以完全保存。武术整体的竞技运动化转型是不大可能的,但可退而求其次

一种方法是把传统武术进行分类竞技,不同类型(拳种)的武术形式依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制定不同的竞赛规则。已有研究者针对武术专业技术课程改革提出类似的想法:“以这两项运动(西方拳击;韩国跆拳道)为参照,可以通过限定某些技法,提倡某些技法的方法,分别制定出适合各个拳种最核心的技术发挥的竞赛规则和竞赛场地”。事实上,太极推手是这样,咏春拳的黐手也是这样,还有现在正在广泛推广的短兵其实也是这样。当然分类之后不同类别之间跨类进行比试实际上行不通。

另一种方法前文已经提过,用于竞技运动场的很多竞技技术,传统武术里面缺乏或者没有,传统武术要不断发展,就必须补充这些技术。比如散打,习练传统武术者多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戏称其为“拳击加腿”,但其实散打也是一种武术,它跟截拳道、大成拳、自然门、峨眉拳一样,都可称为“新武术”。这些新武术都是力图补充武术中用于擂台、竞技场的搏斗技术、竞技技术而产生的,此类武术的体量还在不断壮大中。

(三)传统武术与军队格斗术的融合

传统武术当中的实战技术可以在解放军、武警部队中的格斗技术中继续保存。传统武术自其出现便与军事战争有着难以剥离的关系。虽然今天的战争形态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战争,但实战格斗技术依然是我国军队技能训练中的一个必训科目。通过军事格斗训练,“可有效提高受训官兵的身心素质和单兵作战能力,对于发展受训官兵不畏强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武术与军队格斗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观念层出发,树立正确的格斗意识,认清格斗技术的本质;其次,从行为层出发,对训练内容及训练方式进行纵深性改革。建立专门针对人体关节、要害及薄弱部位进行踢、打、摔、拿的进攻与防御体系。再次,从制度层出发,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从器物层出发,解决好训练中的安全防护问题。

(四)传统武术的精英化保存与传承

所谓精英化保存与传承,即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在一部分极其热爱传统武术的人中间进行保存和传承。非遗保护是整体性(内容、环境、文化生态、功能)保护,武术非遗中的所有内容、与之相对应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以及功能都应得到保护,这里就包括为数众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理与技法。

传统武术在进入非遗名录之前,要做好挖掘、整理工作,进入名录之后,更要树立责任感,担当起传统武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入名录只是为日后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机遇,并不等于就能由此得到保护”,怎样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价值和历史信息完整、无误地留传给子孙后代?怎样系统阐释其时代新义与当代价值,更好地发挥武术非遗以史育人、以礼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这些问题应该时时拿出来讨论、研究,使得进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武术在整体保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正如多数专家学者所述: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追求“天人合一”“身心一体”“文武并重”,不能仅仅以“武”“勇”的标准衡量传统武术的优劣,传统武术是“技”、是“艺”,更是“道”。但是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终究是技击,技击属性是决定其他功能属性存在的基础。倘若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没有展现的场域,传统武术势必会萎缩甚至消失,依附于技击属性之上庞大的文化体系终有一天也会轰然倒塌,传统武术也将被其他身体活动取代。承认今天的传统武术在技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理解其中缘由、满足不同人类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保留和发展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术是接下来传统武术发展的重心。

图片
图片

ꔷ 作者简介 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