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

 孙行悟空 2023-01-07 发布于贵州
听过这样一句话:
先做起来,是在你与事情之间建立的最短路径。
让大脑直接从“if”的如果,聚焦在“how”的如何做上。
深以为然,先搞起来,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它的方法,然后获得进步和提升。
有些事情,没有试过永远只是臆想。
我们常说: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
这句被奉为人生行动的名言,很多人觉得是孔子所说的。
实际上,这句话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提出的。
孔圣人对这句话,其实是反对的。
孔子说:再,斯可矣。
意思是说,不用做到三思后行,只要想两次就足够了。
身体力行胜于雄辩,坐而思不如起而行。
你与其在反复思考中白白消磨时间,一事无成,不如撸起袖子,先行动起来。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想要学习写作,来问我应该如何开始。
我给出了长期实践后的建议,将自己经常看的写作书也送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他写作进行得怎么样了。
他说:写作太难了,我怕写得不好,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结果,就算写好了,那也不一定就靠写作为生,也未必有现在好。
我也就笑笑没说话。
内容图片
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万事俱备,过多的前思后想、瞻前顾后,就会导致你寸步难行,甚至到最后也只有一事无成。
一旦想得多了,就全是问题;做得多了,就全是答案。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试验:
他找来一群实验者,要求他们把未来一周的烦恼写下来,投进“烦恼箱”。
过了一周,他和实验者一起打开“烦恼箱”,结果发现,之前写下的90%的烦恼都没发生。
接着,他又让实验者把还未解决的烦恼重新写下投入“烦恼箱”,然后寻求解决之道。
一周后,再次打开箱子,大部分实验者惊喜地表示:过去的那些烦恼,已经不复存在了。
思来想去,全是千愁万绪,到头来还是迷迷糊糊的自己,令你徒增烦恼。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
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还没迈出第一步,脑子里就已经想象过可能遇见的成千上万种困境。
只停留于“想”的阶段,也难以做到向前一步。
所有的进步,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俞敏洪说: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事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要想做成一件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成功的一半。
想一千次,不如行动一次。
2014年,对中国网球名将李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她曾表示,获得大满贯冠军是一个梦想和目标。
此前,她八次冲击澳网大满贯,从2005年开始参赛,截止2013年,她获得的最高奖项是澳网亚军,连续两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而这一年是第九次,依然是冠亚军之争,但这次带给她的考验更胜于前。
在打第三轮比赛的这一天,几乎集齐了所有失败的可能性。
痛经、疲惫、球鞋脱胶,更可怕的是她要带着这种种不顺利,在四十六度的高温下,完成长达两个小时的比赛。
她的状态,几乎毫无胜算,眼看着对手抢先拿下赛点,而她可能再次无缘冠军。
但最终,李娜扛下了所有压力,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取得比赛的胜利,引起全场观众沸腾。
事后采访时,记者问她取胜的原因。
李娜说:当时也没想太多,只是告诉自己,全力以赴去打球。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球是怎么打的,只记得那天正午一点,太阳晒在胳膊上像是在着火,我不停挥拍,一次次把球打回去。
直到拧开水龙头冲到冷水,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赢了。”
内容图片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开始于想法,而圆梦则取决于行动。
任何成功,都是厚积薄发,不怕走得慢,就怕不行动。
演讲大师齐格勒说:
火车头停在铁轨上,只需在它8个驱动轮前塞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就能阻止它往前滑行。
然而,一旦火车头开始启动,这小小的木块就再也挡不住它了;当它时速达到100英里时,就算是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墙也能轻而易举撞穿。
从一块小木头到一堵钢筋水泥墙,火车的威力能陡然增加的原因,就是它开动起来了。
行动是一种蓄能,一种不断累积的能量,当这股能量越来越大时,就能冲破一切阻碍。
不为没有天赋而忧愁,不为别人的议论而分散精力,专注自身努力,让行动改变所有结果。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
遇事是先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动起来。
有个高赞回答让我记忆犹新: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事情层出不穷,若是想着万事俱备,那只会越积越多。
与其一味苦想解决方法,不如先尝试下面这三个方法,先行动起来:
1.放平心态,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焦点效应”,意思是说: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我们以为,所有人的眼光都是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犹豫再三,生怕做得不够好,引来别人的笑话。
但实际上,没人在意你究竟在做什么。
你想换发型,怕别人看到说不好看,实际上根本没人注意你今天什么发型;
你被迫调岗,怕别人觉得你犯了错误才被调走,实际上别人连你是干嘛的都没记住。
放平自己的心态,别把自己想得多么重要,大家都很忙,更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
2.设定小目标,驱动前行
美国作者斯蒂文·盖斯所写的《微习惯》一书,里面对目标的制定让不少人受益匪浅。
给自己制定一个微小到不可能放弃与失败的目标,然后去执行它。
看书很难,那就每天看一页;
减肥很难,那就每天做一个俯卧撑;
每天3000字很难,那就每天写50个字。
哪怕是如此微小的目标、一点点的行动,也比毫不作为强。
每一次完成目标后的愉悦感,会更容易驱动我们前行。
相比设定一个很大的目标,每天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做一点事的影响力会更大。
内容图片
3.给自己反馈,构建前进动力
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写道:
没有什么比体验到自己对所做之事非常擅长更能激励我们了,而唯一能提高我们做一件事的能力的就是及时而具体的反馈。
很多人之所以难以坚持,就是接收不到任何信息,然后越做越迷茫,不知做得是对是错。
而懂得给自己反馈的人,在前进的某些节点上,告诉自己这件事做得怎么样。
可以在阅读后写个读书笔记,记录有用的关键点;可以在减肥时记录体重的浮动情况,给自己信心。
在记录中,给自己反馈,看到自己的变化。渐渐地,你就会发现行动变得越来越简单。
逻辑思维CEO李天田说: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我们都想“想清楚再做”,但关键在于,只有做了才会清楚。
这世上不会有万事俱备,更没有从天而降的好运,你只有先搞起来,才能和想要的结果不期而遇。
比起空想主义,先干起来,就能解决人生大部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