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民间文艺374期】父亲的记忆//笑红尘

 新用户4548rSCU 2023-01-08 发布于陕西

 听父亲说;爷爷是从梨园村迁移到南岗村,后来也就成了这个村的一姓。

  从我记事的时候,记得我跟爷爷在一住,是一家标准四合院里,院子里的那棵大梨树是我童年时的伙伴。

  父亲兄妹6个,大伯和三叔都是老师,听别人说父亲当过生产队的队长,他也成了这个家的栋梁柱。我不记得大爷什么时候搬出这个家?我也不记得三叔的婚礼,但是两个姑姑和四叔的婚礼我都参加了。

  爷爷是一个残疾军人,每次去街赶集时,他坐在着手摇式的残疾车,让我推着他,那时候东姚集还没有水泥路。只听说过爷爷织过袜子,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织,只是见过小堂屋里的织袜机。     

    我也记得当年民兵营训练时就住在这间屋子里,他们打枪回来总给我剩下的步枪子弹壳,爷爷住的堂屋80年代就有了木楼梯和木楼板,很像以前地主家的房子,楼上有许多线装的草纸毛笔小楷,上面都是繁体字也不认识,奶奶说那是她的嫁妆,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是司马迁的《史记》。

     再后来,爷爷不织袜子就成了月老(牵线的媒人),每天都有人来找他说媒,当时谢媒人都是送油条,爷爷家炕中央,放的那个方桌很像东北人的风俗,在别人家我可从来没有见过;如果这些东西能保留到现在,真的还是古董。

   80年代能买起电视机的都是万元户,能买起二八大杠自行车的也算很有钱了,记得我看的第部电视剧是《霍元甲》,村里所有的人一到晚上就都聚集到大队部看村里唯一的电视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有钱的人也都买了电视机,那个时代的人去别人家里看电视不丢人,邻村露天演电影都跑到过辛村,那个时代的人买不起报纸没有手机,只有小喇叭,所以人们获取的新鲜事,渠道只有电视和电影,但是电视机又是奢侈品,即使有钱还得去供销社排队买,那个年代的电也不余常,都是用的河头水电站发的电,所以更有钱的人家里都有蓄电池,预防正看电视剧时突然没电。

   我家这个四合院里的第一台电视是四叔从北京打工买回来,14英寸黑白电视机,也成了我和二姑斗嘴的把柄,经常因为换台而吵闹。

  我家里穷,直到我上初中父亲才买回来来一台17英寸"三元″牌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正上映金庸的《笑傲江湖》,沉迷于武侠世界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也因为电视让我耽误了学习,从成绩优异直线滑落 ,本来一直以我为傲的父母,再也没有为我骄傲过!我至今都懊悔不已!(后续中)

作者简介:笑红尘,79出生,空调安装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