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涨

 齐鲁乡村小医馆 2023-01-08 发布于北京

2022-12-24

【接诊情景】

刘某,男,34岁。

主诉:泄泻伴腹胀9年,加重2个月。病史概述:患者素体胃虚,2007年由于天气热,喝冷水1周后而发病,出现腹泻腹胀,曾在某医院检查,钡餐透视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

此后经常腹泻,每天1~2次伴腹胀,每年6、7月份天气转热后会好转,冬天回南方老家也好转。

曾有嗜酒抽烟史,现在已基本戒除。

病情时轻时重,多方求医治疗,也服过不少中药不愈,心中常纠结本病,情绪、睡眠及工作等皆受影响,很痛苦,遂来国医堂求治。

刻诊:腹胀满,特别在脐周,食后易腹胀,午饭晚饭后尤甚,食后嗳气较多,时轻时重,大便每日3次左右,便溏黏粘便池不易冲净,常在便后有暗红色血便(有痔疮),无反酸,时肠鸣腹痛,每腹痛即欲如厕,肛门无下坠感。口中流涎较多,无心烦,难入睡,早醒,无咽干,口不苦不干,无咽干,无虚汗,无乏力,纳可,小便可。体型偏瘦,面暗,下眼睑淡红,大鱼际处皮肤干燥不饱满。

舌嫩胖大有齿痕,中部有裂纹,舌边尖红,舌下瘀斑,苔白腻,脉弦,左寸关滑尺沉,右寸滑关动如豆尺沉。

六经辨证:太阴少阳阳明合病,属厥阴。

病机:胃虚,太阴饮逆,阳明里热,水热互结伤及血分,气机壅滞,升降失和。

核心病机:胃虚而中下焦水热互结。

治法:温中益胃,降逆除痞,清热利湿化饮。

方药:甘草泻心汤。

【处方】

姜半夏20g,干姜15g,黄连5g,黄芩15g,生晒参片10g,炙甘草20g,大枣20g。

20剂,日1剂,先浸泡半小时,水煎分3次饭后服。

嘱:调适情绪,避免受寒,忌辛辣刺激、生冷寒凉及过于油腻饮食。

【辨析思路与答疑解惑】

〔学生A〕老师,这个病看着像是寒热错杂的湿热泄泻,是否也是泻心汤证?

〔老师〕我们就来辨证一下吧。

食后即腹胀,腹满腹痛,天热时病情好转,大鱼际处不饱满,体偏瘦,舌胖嫩苔滑,脉沉弦,辨为太阴病,中焦胃虚寒。

口水多,肠鸣便溏,舌胖嫩苔滑,脉沉弦,辨为太阴水饮。

便溏黏粘便池,不易冲净,舌嫩胖大有齿痕,舌边尖红,脉滑,辨为太阴阳明合病,下焦水热互结。

食后嗳气较多,时肠鸣腹痛,每腹痛则欲如厕,脉关动如豆,辨为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

心中常纠结本病,定期发病,脉弦,辨为少阳病,气机郁滞,休作有时,阴阳不和(胃不和卧不安)。

便后有暗红色血便,辨为水热互结,热灼血络,太阴阳明水热互结伤及血分。

难入眠,早醒,舌边尖红,脉滑,大鱼际处皮肤干燥,舌苔裂纹,辨为阳明病,热扰神明,上焦津伤。

通过辨证分析,六经辨证为太阴少阳阳明合病,属厥阴。

病机为胃虚,太阴饮逆,阳明里热,水热互结伤及血分,气机壅滞,升降失和。

核心病机为胃虚而中下焦水热互结。

治法就是温中益胃,降逆除痞,清热利湿化饮。所以方选甘草泻心汤。

2022-12-26



〔学生B〕老师,这次为什么不用诃梨勒散?



〔老师〕思路是这样的,这位患者病久,近两个月来加重,久病久服药,必伤及胃气,所以咱们的核心病机就辨为胃虚而中下焦水热互结。



也就是说,中焦胃虚寒,寒热水饮互结于中焦,中焦痞塞气机不通,气逆于上焦而嗳气,水热互结于下焦而大便稀溏黏滞不爽。



食后就腹胀,腹满腹痛,天热时病情好转,大鱼际处不饱满,体偏瘦,舌胖嫩苔滑,脉沉弦,这就是比较明显的中焦胃虚偏寒。



腹满就视为痞满,肠鸣腹痛,视为浊气浊水逆乱。



食后嗳气较多,视为呕。



大便溏黏粘便池不易冲净,视为利。



这就是甘草泻心汤证所说的“胃中虚,客气上逆”的病机,水热互结于中焦为痞,客气上逆于上焦为嗳气,趋于下焦而为大便稀溏,水热互结,寒饮协热而利则黏滞不爽。



病机太阴胃虚水饮,阳明热伤津液,寒热水饮互结,以胃虚为关键,所以就用甘草泻心汤原方,不必再合其他方子或加其他止泻的药而打乱经方格局。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而满,是半夏泻心汤主症,因误为阳明里结而反复泻下,伤了胃气。



此非结热,就是说这不是阳明热结于里,而是胃中虚,因误攻下而致胃虚,太阴阳明水热互结于中焦,胃虚不制而客气上逆,所以加重了痞硬满、下利、谷不化和腹中雷鸣。



所以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了炙甘草的量,胡希恕先生认为这里的“甘草主要缓急迫,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急迫”,且“凡是胃肠炎类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得当都有效”。



该案用甘草泻心汤原方,炙甘草在甘草泻心汤中用4两,比干姜多1两;而在甘草干姜汤中用4两,比干姜多2两。



该案1两按5g计,炙甘草用20g,有甘草干姜汤意,以加强救胃气、复胃津之意,胃气足则助中焦之痞结疏通,上下之气机流通而寒热水饮互结得解而诸证悉除。



关于不寐多与胃相关的问题



〔学生C〕老师,治疗失眠也能用甘草泻心汤?



〔老师〕失眠也就是中医的不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机会很大,不要一见失眠就用酸枣仁汤、温胆汤等汤方。



甘草泻心汤病机靶点在胃虚,针对性更强。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存在着一些内分泌细胞,其功能类似大脑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分泌的物质,类似大脑内分泌物,能调节胃肠神经乃至全身神经系统的功能。



慢性胃肠疾病由于腹胀或疼痛等长期慢性刺激,必然会刺激和影响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致使人体神经系统调节失常而失眠。



所以,不寐多与胃相关。



《素问·逆调论》说:“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素问·厥论》也说:“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解,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清代张琦的《素问释义》中亦讲:“卫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藏则寐,而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这些都指出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睡眠。



实际上,《内经》中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个“胃不和”不仅仅是指胃中宿食,而是概括了一切因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证,还包括胃虚寒、胃津伤及胃气虚等所致的浊气浊水上逆,症见腹部胀满或胀痛、恶心呕吐、嘈杂吐酸、嗳气、不欲饮食等。



因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则聚湿成饮,酿热生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于中,浊气不降等,都能上扰胸膈致心神不安而失眠。



我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很多失眠的患者,常伴有脘腹胀满、心烦、胸闷嗳气、大便溏泄等胃气不和的症状,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很多,也很有效。



按:微信联系,疗效很好,20剂药后腹满腹痛明显减轻,后又按原方服了10剂,诸症悉除。嘱调适情绪,注意饮食合理,劳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