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里流淌的亲情与乡情

 新用户26375777 2023-01-08 发布于广西

文/吕 振

2000年4月,年近半百的刘庆邦,从北京回到河南开封,照顾患直肠癌的老母亲,母亲手术后,他陪护了两个多月,日夜悉心照料,母亲渐渐康复。近三年后,2003年1月,母亲的癌细胞转移到腿上,病重不起,于是他再次回乡照顾母亲,直到两个月后母亲病逝。从母亲生病那天起,刘庆邦为了记录母亲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在这些日子里,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陪伴母亲的生活点滴,记录了母亲给他讲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乡野见闻,于是就有了这本感人至深、价值独特的《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陪伴是最好的孝敬

刘庆邦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张明兰辛辛苦苦养大五个子女,为他们遮风挡雨。母亲老了,孩子们都在城里安家立业,“房梁上的燕子窝犹在,只是小燕子都飞走了”。如今老母生病,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就像孩子小时候最需要母亲的关爱一样,陪伴,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

在书中,能够体会深深的母子情。母亲需要儿子,她在老家每天没有别的盼头,就盼着儿子庆邦给她打电话,接到电话就吃得好、睡得香。母亲做手术,拉住儿子的手不愿松开,术后听说儿子有事临时回北京,就焦躁不安,夜不能寐。母亲二次生病,刘庆邦回到她身边,母亲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不再担心害怕。母亲也时刻关心着儿子,在进手术室前,还操心刘庆邦有没有吃早饭,为了不让儿子每天给她倒便盆,自己夜里冒着寒冷到屋外小便,儿子的文章获奖,母亲比谁都高兴。

同样,儿子也需要母亲,得知母亲生病,在安徽开会的刘庆邦第一时间坐车返回河南老家照料。母亲二次发病,他为了宽慰母亲,给母亲唱起了儿歌,母亲睡大床,他睡小床,母亲头朝南,他头朝北,为的是夜里抬头就能看见母亲。为了让母亲在生前能看到新房子,刘庆邦和姐姐姐夫加紧翻盖新房。为了照顾母亲,他几乎谢绝了所有社会活动,他知道母亲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母亲,爱让他们连在一起。

伺候母亲的过程是消耗悲痛的过程。母亲病情恶化,当刘庆邦意识到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已经不多时,他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日记中他悲痛地写道:“在我的亲人当中,我已经先后送走了父亲、祖父,还有我的小弟弟,现在该送母亲了。我还意识到,我自己也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能存在多久,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人最终都是一场悲剧,人的一生都是为悲剧准备的。”刘庆邦虽然用冷峻的文风来克制自己的情感,但依然掩饰不住他对母亲深沉的爱和离别的痛,这是一个儿子泣血情感的深沉凝结,是他在心里留住母亲的最佳方式。母亲去世了,儿子还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就是我母亲”,母亲的生命和灵魂还在“我”身上延续,儿子用文字为母亲竖起了一座丰碑。如果用一部文本来阐释孝文化,这部日记就是最鲜活生动的范例,它不仅诠释出一个孝子对母亲最真挚的爱,还警醒广大读者,趁着父母健在,应该多陪陪他们,多为他们做点什么。

●乡野是作家的沃土

在一次访谈中,刘庆邦曾说,“我的故乡在豫东大平原,那里的父老乡亲、河流、田陌、秋天飘飞的芦花和冬季压倒一切的大雪等,都像血液一样,在我记忆的血管里流淌,只要感到血液的搏动,就记起了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

这次回乡陪护母亲,也是刘庆邦再一次融入乡野亲吻土地的过程。闲暇时间,他就静静地听母亲、姐姐和妹妹给他讲述乡村的故事,有对饥荒年代农民生活的回忆,有战争年代打土匪的故事,有男女偷情通奸养汉的逸闻,有街坊邻居鸡毛蒜皮的矛盾,有鬼狐神怪虚无缥缈的传说,有祭灶王等民俗描写,同时还有金钱法则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有意外死亡造成的人间惨剧,有对童养媳、裹脚、抓胎等陋习的批判,他对这些乡野旧闻极感兴趣,不惜耗费笔墨一一记录下来,占了整本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这些鲜活的故事,从口头传说走进了作家的心里,成为刘庆邦不可多得的创作养料,他不止一次地慨叹,“里面或许有小说因素”,“这个细节以后写小说说不定会用得上”,从他后来发表的许多关于农村的作品来看,也确实有其中某些故事的影子。

除了倾听,他还亲自去观察,去感受。他注重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亲近田野风物,比如植物,他仔细了解荷叶的生长过程,描绘荷叶从露出尖角到全部展开的样子,比如动物,他观察水鸟捉鱼,狗捉喜鹊,燕子贴着麦穗飞,和弟弟妹妹一起看月亮、听蛙鸣。他注重感受市井民情,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他认真观察街上的各种小吃,喜欢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去澡堂洗澡时,他观察卫生情况,看人们是否节水,比较和城市洗浴中心的区别。他到广场看人们放烟花放风筝,还买了鞭炮自己放,如回到童年一般。

自然、社会、历史,这都是作家的富矿,蕴藏着无尽的创作资源,一个有理想的作家,绝不会安于一隅闭门造车,他会尽己所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五彩缤纷的生活,并从街头巷尾中和豆棚瓜架下,去了解农民眼中的社会发展史和人文精神史,这样的创作才更接地气,也才更接近文学和人生的本真。

●日记是心灵的窗口

这部书之所以让人感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实,日记是心灵的窗口,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日记的私密性和真实性更强,作家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用日记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生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比如刘庆邦记录的开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饮食和习俗;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真实的生活状态,他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与亲人朋友有哪些交往,和谁喝酒吃饭游玩,哪家刊物发表了他的作品,刘庆邦在日记中都有详细记录,这也为作家的生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的真情实感,作家在其他作品中不会轻易表达的感情,在日记中却会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刘庆邦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对老家同村人的看法等,在一般作品中很难看到;通过日记可以了解作家的思想,在书中刘庆邦有许多对社会事物的点评,信手拈来,直抒胸臆,毫无伪饰,充满哲思,这种灵感乍现的精神火花,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而言,有时候更贴近作家的真实想法。

《我就是我母亲》是一部日记,更是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恩,对割舍不断的乡情的倾诉,平实质朴的文字之下,涌动着作家波涛汹涌的情感,它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起母亲,想起故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