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大后方——邢台留守处

 思明居士 2023-01-08 发布于河北

辑文:龙舞

邢台是河北省解放最早的城市,也是当时冀南地区和太行区军内最大的城市,所以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路经邢台市,邢台市政府便在各街建立了兵站和招待所。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邢台市是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华北战略机动集结地,12军、15军、60军先后集结到邢台地区,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期间和归国休整的时期,邢台市是中国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二一部队(12军)、五一部队(15军)、六一部队(60军)留守处,第三兵团的留守处驻邢台市城内北长街和城外等各地,归第三兵团直辖管理。

邢台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和冀南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勇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们舍生忘死,支援前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的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

下面就通过几个老照片和几个老故事的回忆剪影片段,来管中窥豹,介绍一下当年发生在志愿军邢台留守处的精彩历史。

1、志愿军第三兵团邢台留守处创建

志愿军第三兵团12军、15军的指战员大多数是北方人,是为解放大西南而进川的,在他们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后,他们大后方的很多家属,更加挂念他们,也思念华北故乡!.根据上级安排,1952年8月,随军家属回华北区军。晋冀鲁豫区军与晋察冀区军因全国胜利统一为华北区军。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三兵团设立邢台留守处。

邢台地处抗日老区,这里的人民深受日本鬼子的践踏,特别勇于斗争。基干民兵、儿童团、妇救会,青壮年为保卫家乡舍身参加革命,这里的人民不会忘记过去,对今天的志愿军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毛主席曾深情的说过,邢台是革命老区,那里的人觉悟很高。

1952年正是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代。祖国就像初升的太阳红红火火,到处都充满着灿烂的阳光!天空不知有多晴朗,大地不知有多辽阔,道路不知有多通畅,生活不知有多美好!官兵友爱胜似爹娘,邢台又是好地方,有山有河又有泉,有煤有铁又有粮,根据地的乡亲们还是那么情意绵长,以最真切的情谊迎接当年的八路军如今的志愿军归来,太行子弟兵回来了!邢台,这片爱兵如子的大后方,是所有第三兵团最可爱的战士的家。

50年代初期,邢台市区的本地市民人数不过五万人,而当时留守邢台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后方人员就达2.3万人,相当于半个邢台市区的人口,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小社会,因为属于军方,所以在这个小社会中发生和经历的很多历史,可能并不被邢台大众所知,也不会被邢台历史所记录,志愿军在战场洒热血时,有一个军民相拥、稳固的大后方,也是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邢台留守处不仅安置志愿军的家属工作和子女教育,也安置回国疗伤的战士和干部,还负责兵员补充的集结输送,各军随营学校、炮兵留国内部队、家属学校和补充团的“三反五反”运动,也是任务繁多。

志愿军邢台留守处存在了好几年,一直到抗美援朝结束。第三兵团与邢台可谓缘分深厚,邢台籍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杨春增烈士便出自第三兵团12军。

2、志愿军战士在邢台眼科医院治疗眼睛

这个志愿军战士叫齐文英,是12军34师文工团战士,上朝鲜战场时仅17岁。抗美援朝时,从家乡重庆辗转奔赴到河北邢台,然后按照指示又转到深州,后奔赴战场,1951年3月23日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她背着20斤重的炒面袋子,与大部队悄无声息地跨过了鸭绿江,没有电影中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而此刻家中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五次战役期间,34师向敌纵深穿插迂回时的一次夜行军紧急转移时,她的右眼意外碰到了前面一位战士背上的十字镐,后来右眼伤情不断加重,志愿军军医不会治疗眼伤,也没有眼药,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被强迫送回了志愿军第三兵团的留守处——河北邢台。邢台留守处的处长立刻找到邢台一家全国有名的眼科医院——邢台眼科医院。医院上上下下非常重视朝鲜下来的伤员。经河北邢台眼科医院的精心手术和治疗,除眼球上留下白斑,视力降低外,比不上伤前的水平,但是已经可以正常用眼了。

在邢台期间,齐文英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扫盲工作的辅导员。直到1953年1月22日重返朝鲜战场、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3、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

到1951年底,入朝志愿军部队已达几十万官兵,他们分别在祖国东北、华北大后方分建立了数十个留守部门……各个留守处的营区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们,他们都是新中国诞生前后出生的,有的是襁褓婴儿,有的还在咿呀学语、步履蹒跚,属于学龄前儿童,还有的已经到了上学年纪……

这些“留守儿童”是志愿军的骨肉后代,父辈们一口炒面一口雪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18国联合国军打仗,军娃们都生活在大后方,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代“留守儿童“,与硝烟战火中的将士官兵们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亲情……。

这个图中的女娃娃,出生5个月后就随父母亲从四川来到河北邢台,因父母入朝参战,被留在后方留守处——邢台。整个童年便在邢台度过。

文章图片3

志愿军后方人员刚到邢台时,房子不够住,小娃娃和几百位志愿军家属儿童住在邢台的寺庙里,几个月后,稍微大点的娃娃送到了“12军邢台后方留守处幼儿园”。下图是12军在邢台留守处的幼儿园的接送证。留守处幼儿园,没有家长或指定人员接送,通常是不允许出门的。

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

文章图片4

邢台留守处的志愿军儿女

文章图片5

邢台留守处的志愿军儿女

文章图片6

12军邢台后方留守处幼儿园的大门,位于今邢台学院,留守处大门成了学院的后墙,虽然大门仍保留,但是门匾已去,门已经堵死。不知情者不会知道这里曾经的历史。

文章图片7

4、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育才小学(邢台)

育才小学始建于1951年2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十五军、十六军子弟学校。校址位于现在的邢台学院(直隶第四师范学堂)。

朝鲜战争爆发后,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于1951年3月奉命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3月1日,邢台留守处划归第三兵团留守处直接领导,3月25日,林影同丈夫一起在朝鲜战场战斗的林影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任务,回国为志愿军子女建一所学校,地址就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第三兵团留守处所在地邢台市的北郊(今邢台学院所在地)。

林影等同志回到邢台后,先从邢台师范学校招了几个老师,然后又从北京上海等地购买教学器材,在留守处和邢台地方共同努力下,新学校建成了。在原有的子弟学校的校园内增建了5排明亮的瓦房,设有教室、师生宿舍、食堂、澡堂、奶牛房、医务室、洗衣房、礼堂、音乐室、体育场。随着教学设备相继到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军子弟陆续来到学校就读。四川青木关的原育才小学也搬迁至邢台与之合并,育才小学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育才小学。

4月,上级调原邢台师范学校的董仁堂同志为育才学校教导处主任,又从部队、地方学校、基层干部中抽调了一批教职工。全体同志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分工合作,热情高、干劲大,学校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1955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部部决定把志愿军第1军在青海省西宁市东郊所办的保育小学合并到河北省邢台市的第三兵团育才小学,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育才小学。任命陈天一为校长,胡庆祥为政治协理员。

合并后全校有学生100多名,6个教学班,57名教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20人。当年的教职员工一部分是邢台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由部队文工团转业的,也有部队文化教员转业的。学校由第三兵团干部部委托华北区军干部部领导,具体业务由邢台市教育局代管。

“校舍是粗梁胖柱厚墙深基的苏式建筑,像花园一样,还有大礼堂和澡堂。我的班主任李德君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在部队时是军长、军政委的文化教员……”博主丹宁在微博中一篇名为《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育才小学》中介绍,可见其教学质量之高。

1954年,志愿军先后归国,育才小学被移交给邢台驻军。1955年,林影校长离开学校,同年6月,少校军衔的陈天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育才小学校长。

1958年,回国志愿军新组建的部队挥师西进,同时在北京通县(今通州区)开办了第二育才小学。1961年,两所育才小学的一部分教职工搬迁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场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二零部队东风学校。这所学校就是如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小学。

1968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育才小学被移交邢台市政府管理,更名为“邢台市育才小学”;1969年改名为邢台市五七小学;1985年,恢复校名为邢台市育才小学;1990年,市育才小学搬迁至位于市桥西区冶金北路167号的新校址。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这个7岁的小姑娘是留守邢台市的志愿军12军的子女,其妈妈从朝鲜回邢台后,带回了从安东给她买的连衣裙,正是春节期间,于是在邢台留下相片。

5、歌唱家耿莲凤的母校——育才小学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耿莲凤也曾在邢台的志愿军育才小学就读,1951年至1957年,耿莲凤在这里完整读完了小学,她和同学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上世纪90年代末,耿莲凤参加北京电视台的《老同学大联欢》节目,就邀请了当年志愿军育才小学的师生们,一起追忆了那段美好的岁月。2018年CCTV拍摄大型青少年电视音乐节目《传唱中国》,歌唱家耿莲凤便带领央视摄制组来到她的母校邢台育才小学取景MV。

文章图片10

6、第三兵团留守处主任——宗凤洲(12军35师副师长)

宗凤洲(1912—2009.6.22),上海警备区原正军职顾问。河北藁城人,1912年8月出生,1939年10月入伍,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纵队团长,太行六分区参谋长、司令员,二野六纵队副旅长,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副师长,第三兵团留守处主任,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炮兵副军长,十二军炮兵副军长、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参谋长,安徽副司令员等职,曾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宗凤洲同志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文章图片11

7、营长写给留守邢台未婚妻的散伙信

12军106团一个营长名叫权银刚,他在部队打仗多年,学了文化,可以自己写很长的信。“听说十五军在上甘岭打得很惨,就给未婚妻写了封好几页纸的信,“违心”地提出“要求散伙儿”,因为觉得自己不知哪天就报销了。

这位营长的未婚妻名叫尹玉华,也是军人,是十二军邢台留守处的文化教员。二人之间是由34师师长尤太忠牵的线:尤太忠有一次从朝鲜回国,到邢台留守处看望,见到尹玉华,就问她有对象没有?听说没有,就硬给介绍了权银刚,说权银刚是三十四师很能打仗的一位营长。

当时让权银刚纠结的不是能不能从上甘岭活着回来,而是“要是这一百多斤丢在那儿了,那就不存在散不散的问题了,怕是怕的弄个重伤残废,缺胳膊缺腿的,人家姑娘跟咱散也不是、不散也不是……”

这个营长权银刚便是邢台宁晋籍的人,尹玉华后来也从邢台留守处奔赴战场,在朝鲜与权银刚相聚。权银刚后来做到了12军的副军长,

权银刚与尹玉华在朝鲜战场

文章图片12

8、第三兵团副参谋长来邢台主持工作

李懋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参谋长,一九五二年一月被陈赓派回国领导在邢台驻的各军随营学校、炮兵留国内部队、家属学校和补充团的“三反五反”运动的。直接领导运动的上级是华北区军党委。当年6月向陈赓司令汇报邢台留守处的“三反五反”运动情况。陈先问:“打了多少'老虎’?”李说:“'大老虎’24个,甄别剩下两个也不可靠。'中老虎’、'小老虎’更多,甄别还没完。”

陈赓说:“两万人的留守部队,能搞出那么多'老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知道要冤枉多少好人!”

当时军委已决定以西南区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区军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基础,在哈尔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第三兵团留守处的一部分人才被抽调去创建哈军工,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治上的意外。

李懋之和夫人兰凤及两个女儿

文章图片13

9、志愿军邢台留守处的平凡爱情

照片中的女子于1950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才14岁,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医疗大队,1951年随60军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二人在朝鲜战场上结识,产生了朦胧的好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3年归国随部队安扎在了河北邢台。那一年,男子考大学录取到山西某学院。从此二人开始了太原——邢台的鸿雁传书,朦胧的好感日渐升华。

部队在邢台扎营后,女子由医疗大队转去了60军幼儿园,幼儿园是女性工作人员较多的单位,组织上经常安排她们参加各种联谊会,目的的是帮助老干部解决婚姻问题。 园长经常开导她们:老干部曾经和你们一样年轻过,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没有结婚?为的是打倒国民党,打倒美帝国主义。为了解放全人类,他们置个人生命和家庭于不顾,难道这样的人不值得你们爱吗?'

对于三天两头收到老干部的情书,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更主要在她的心里已经有了这个男子,于是,她主动给男子写了一封信,说出了想与他确定恋爱关系的想法,几经波折,二人于1956年终于喜结连理。那一年女子从邢台转业到山西省的医院工作。结束了鸿雁传书的岁月。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10、第三兵团司令员“躲”到邢台看望老婆孩子

一代战将王近山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时任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出发前,他再次抱起来儿子王岩……

文章图片16

1951年3月,王近山以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兵团司令员身份,率领志愿军第十二军、第十五军、第六十军入朝作战,赶上了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由于第六十军一八O师成建制失利,被毛主席先召回国进行调查。同时12军军长曾绍山、15军军长秦基伟、60军军长韦杰也被秘密召回北京,这不仅是机密,而且可以说是绝密。当时3位军长离开军里时,连军政治部主任都不知道。等3位军长一到北京,王近山将军便趁机去了志愿军邢台留守处,看望老婆孩子去了。

直到毛主席接见完3位军长,又找刘帅、徐帅等做了大量调查,并与回国的彭德怀和志愿军参谋长解方了解情况后,毛主席的调查才告一段落。'毛办'通知王近山,'主席在香山别墅会见他。'这时,在邢台留守处陪了老婆孩子好几天的王近山才紧忙再次赶到北京。

在邢台的这几天也是王近山将军难得的一次在抗美援朝期间和老婆孩子短暂团聚的机会。

11、志愿军后方医院在邢台建立

1952年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机动医院从朝鲜战场回国,驻白塔、长信、辛庄一带,1953年迁驻邢台市羊市道,更名志愿军后方医院。1954年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区军105疗养院,1958年该院集体转业,改为中国民航总局第一医院,迁往北京。今天当属民航医院系统。

12、华北区军第四文化学校在邢台建立

1952年,从朝鲜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教导大队,驻邢台县祝村。1953年夏第三兵团迁到邢台柴家庄。1954年10月改为华北区军第四文化学校,迁至邢台市桥东区羊市道30号(现99号),1955年又改为河北省第二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6年解散。

13、留守邢台的兵妈妈

这是1952年在河北邢台留守的兵妈妈们,有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12军35师参谋长张镰斧将军的夫人(后中蹲),志愿军12军参谋长贺光华将军的夫人(后左三)等。

文章图片17

这张照片中的位置,其实不清楚是邢台哪里,我发现一些志愿军留守邢台的人员的照片好些都是在这个地方拍摄的,本文中就有2处照片都是这个地方,从背景看,有水环绕,水不大只是小河,猜可能是邢台的达活泉或者百泉的一处景色,

14、12军的邢台籍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

杨春增(1929年-1952年8月6日),河北省邢台专区沙河县(今邢台市沙河市)人,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第4连3排副排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文章图片18

后记

撰写编辑本文的材料和图片的搜集,参考了官方报道、地方志资料、当事人回忆录著述、博文等,本着自己的理解,意图通过几个故事、照片和片段,来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提及和展现其实志愿军的后方留守人员,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以及当地的地方人员,都对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经历,甚至可以拍成电视剧,哪怕是平凡的,也是真实的人生,他们的青春或者少年在这里留下成长记忆,有些方面也是留给邢台的精神财富,邢台应该珍惜和纪念他们,有个网友建议邢台建个纪念馆纪念邢台的抗美援朝,我是赞成的,当然一个平民的赞成没有多少意义,因此,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对这段历史和这些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也是我个人纪念抗美援朝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