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核心技能训练:03论述类文本阅读

 123xyz123 2023-01-09 发布于湖南

一、考点概述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在议论文方面的要求是,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因此,必须熟知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题型,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阅读分析的实践能力。

(一)掌握议论文的知识点

1.结构

(1)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2.论题

论题是文章议论的话题,它可以是某种现象,也可以是某种风气,还可以是某种关系。

3.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都有。

4.论据

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和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5.论证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6.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他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它统帅着文章的分论点和论据。论证方法的选择和思路的展开也服从于中心论点的需要。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结构上看,它常常在标题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在论述过程中提出论点的不多;从句式上看,他通常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当然也有少数文章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需要我们从议论的对象、范围、重点等着手加以概括。

(三)正确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中考常见题型为:(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概括事实论据;(3)分析论据的作用;(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一般包括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作为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倾向性表述。

3.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但有的是证明中心论点,有的是证明分论点,答题时要准确分辨其对应关系。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补写的论据要求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最好是贴近与现实生活的。

(四)掌握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如下: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应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五)体会论述类文本的语言

议论类文章的语言往往比较严肃、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其中杂文的语言往往比较幽默,驳论文的语言常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当然,议论文也不完全是板起脸孔说教,有的能以情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命题者会因文而异,从语言的角度出题考查。对此,我们都要细细体会。

二、真题解析

例1.【2015徐州卷】阅读下面的一篇议论文,完成1-4题。(13分)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吴智勇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今天,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时,心灵的成长便成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②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③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④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选自《课外阅读》2015年3月份)

1.请说出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中心论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第一问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第二问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仔细分析本文,结合题目,可知,本文的论点是: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参考答案】道理论证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2.联系上下文,为“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解析】该题考查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人新颖如故,熠熠生辉”这一观点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名人传》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是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其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

3.本文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分析议论性语言的语言特色。根据阅读划线句,本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突出强调了“不阅读”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民族所带来的危害,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染力。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不阅读”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民族所带来的危害,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染力。

4.请分析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①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②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做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

【参考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与文题相呼应。内容上: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强调阅读给人生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论证更加严密。发出号召,归结出中心论点。

例2.【2016宁波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4分)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①【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②“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1) ▲

—— (广东)刘同学

③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2) ▲

—— (河南)李同学

④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3) ▲

——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3分)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细读这三部分文字,并且把握给出的三个句子的核心,可知:第一部分阐述的是家长陪读的优势,而C句恰好是这方面内容;第二部分文字侧重阐述了家长陪读的危害,选择B;第三部分论述了家长陪读的方式,所以选择A句。

【参考答案】①C ②B ③A (3分,每题各一分)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2分)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需要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因为这三个部分阐述的角度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所以A.C.D的说法都太片面,只有B选项是完整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故选B

【参考答案】B(2分)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论证过程的理解分析,需要熟读这三个同学的发言,把握其论述的特点,侧重关于论证思路的角度,即可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示例1】我选择刘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首先,他引用孟母二迁的典故,肯定孟母的做法。接着,他引用相关言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从陪读对孩子品行修养、家庭氛围、学业等方面的影响来证明自己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另外,他还联系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示例2】我选择李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他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使行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运用两个反问句来增强论证的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李同学以辩证态度表达观点,“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类似这样客观而辩证的表达,让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示例3】我选择张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他现身说法,联系自己父母陪读的做法,表现他与父母相处时的融洽,具有现实意义,更有说服力。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5分)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中知识的迁移应用,需要认真分析李女士的具体做法,

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通顺表述,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李女士包办孩子的生活小事,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李女士把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不相信孩子,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没有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

例3.【2017河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节俭是一种美德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比吃比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节俭并不是贫穷的人无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具备的美德。

②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因此,反过来说,节俭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③节俭是一种美德,还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有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能源是每一个人的职责。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这是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然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房间里空无一人却华灯大放;用起水来不管有无必要总把笼头开得哗哗的。朋友,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钱财,更是国家的资源,是整个人类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问题也日趋严重。当你若无其事地把吃剩的饭菜倒掉时,你可曾想到,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还有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那些不讲节俭、浪费资源、浪费粮食的人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毫无责任感的人。

④古人云:“俭以养德”。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提倡节俭已成为当务之急。让我们都成为具有节俭美德的人,并为在社会上形成“以讲节俭为光荣,以不讲节俭为耻辱”的好风气而努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题目或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答案】“节俭是一种美德”或“节俭并不是贫穷的人无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具备的美德”。(意思对即可)

2.阅读第②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所谓论证思路,就是作者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过程。第二段先提出分论点: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然后引用古代的诗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1分)接着引用古代诗词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分论点;(1分)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出结论:节俭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3.第④段引用“俭以养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作用。需从结构和内容两点来分析。最后一段开头是一句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这是内容上的作用。同时又引出了下文保持勤俭美德、倡导节约风气的号召。这是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论证文章中心论点,(1分)引出下文保持勤俭美德、倡导节约风气的号召。

三、考点集训

(一)【2017邵阳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小题。(8分)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2 分)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2 分)

3.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二)【2017咸宁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4分)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2.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3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三)【2017荆州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2分)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

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2分)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______ ,______ 。

2.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3分)

3.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4.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5.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①安静时是一个 ______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 ______的自己。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4分)

舍 得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 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第一段引用贾平凹的话,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3分)

3.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4.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12分)

珍惜愤怒

①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时时去制服它。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树立……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们渴望强壮,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②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愤怒是人生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③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样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有倒拔垂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有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蓄极大张力的愤怒。

④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⑤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勃然跳动的心脏。喜可以伪装,愁可以粉饰,孤独忧郁能掺水分,唯有愤怒是成色十足的赤金,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的双刃利剑。喜更像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另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的闪电,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⑥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⑦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任何骑手都难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⑧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联系全文,说说第一自然段讲林则徐官邸条幅有何用意?(3分)

2.结合文意,赏析第④段中的划线句?(3分)

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

3.为什么说“你想认识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3分)

4.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愤怒的珍贵。

B.所有的愤怒都应该珍惜。

C.愤怒虽然有损健康,却可以使人生更加壮美。

D.愤怒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