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往事——知青楼

 唯我英才 2023-01-10 发布于河北

  当年插队知青在农村能住上楼房,在全国来看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我们大队知青却有幸就是那凤毛麟角中的一片。


我和NQL两个人曾住过大平家的这两间房子/1976年

  刚下乡我们分散居住在村民家里,他们腾房子安排知青只有麻烦没有报酬。长期住在村民家里,一是给人家增加负担,二是分散不便管理,最重要的是不利于“扎根”。1976年初,大队决定使用知青的安家费和大队的部分资金盖一栋知青楼,即可解决八十多个知青的居住问题,大队办公室、会议室等也可以使用知青楼。知青们得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终于看到了属于知青自己房子的希望。


我和NQL、YBJ、JZH等曾住过胡兰芳家的东屋/1977年

  市里物资局等各部门全力支持给知青盖楼房,批钢材水泥石灰木材及各种建材都是一路绿灯。知青李君志的父亲在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免费设计了知青楼的图纸,因大队要求把村里自来水水箱放置在三楼,为解决楼房基础承重问题费了不少周折。万事俱备后,大队派车运输各种建材。

  那年初夏,各队抽调了十多个知青分乘大队的两台55马力大拖拉机去拉砖,到砖厂后才知道成品砖还在尚未完全冷却的砖窑里。我们问砖厂负责出库的人能马上装车吗?砖厂人说不怕热就行。我们都是第一次进热砖窑,砖窑像个巨大的烤箱,汗水很快湿透了衣服,只觉得从外到里都在发烫,嗓子像是着了火一般。我们用砖厂的专用小铁车往外倒腾,干不一会儿,就跑到自来水龙头灌一肚子凉水,但仍然不解渴。再进到砖窑里,凉水马上又变成了汗水淌了出来,被烤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每辆拖拉机每次能装2800块砖,我们快装快卸,一天往返8趟,到晚上躺在床上,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

        预制板不像红砖那样容易装卸,不能用大拖拉机(没有吊车卸车),各小队的马车、人力车全部出动到水泥制品厂拉预制板,运到工地后我们小心卸车,唯恐断了楼房不结实。有个社员看我们过于小心,说:这又不是“甭崩甭(过去一种用薄玻璃制成的玩具)”!

  知青楼基础放线了,我们站在一个个白线格子里,想象着住在新房子里的感觉,都恨不得明天楼房就能矗立起来。知青们吃完晚饭主动抄起铁锹,自觉自动开始挖楼房的地基。我们拉上临时电线,挑灯夜战,尽管个个汗流浃背,但每个人都是从心里笑到脸上,热火朝天的场面吸引了好多年轻社员也来主动参加义务劳动。


知青好友WRQ、SBY、XJZ、WSP在知青楼二楼平台上合影/1977年

  知青楼在我们期盼的目光中一天天长高,几个月后终于竣工。知青楼每层约十二间房子,一楼是大队部和男知青宿舍,二楼住女知青,三楼是大队会议室和库房及自来水水箱。每个房间配置四张床,一张桌子,四只凳子。尽管楼里没有暖气没有卫生间,但亮堂干净、整齐划一的宿舍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了。当时我们知青居住条件在全郊区来讲是最好的,成了村里的一个亮点,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吕玉兰还到我们知青点视察过。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全国各地各单位都布置灵堂追悼伟大领袖。我们大队把灵堂布置在尚未完工的知青楼三楼会议室(墙上还没有抹灰)。黑色的横幅上用大头针别着醒目的白字“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永垂不朽”,正中挂着毛主席画像,两边摆放着知青自己制作的花圈,灵堂庄严肃穆。为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我和大队支委每晚在灵堂值班。我是固定值班的,吃过晚饭就到楼上,支委是轮换的。一天半夜醒来,发现灵堂里只有我一个人,那个支委竟然忘了他的重大使命,我一个人睡在花圈下,在寂静的夜里为伟大领袖值班守灵。


1979年1月和知青好友JZH、NWB旧地重游,在知青楼后留念(没有三脚架,相机放在地上自拍,没能把知青楼拍完整)

  1978年底,知青全部返城,那座曾经热闹的知青楼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为防止有人砸坏玻璃,大队把一楼每个窗户用砖砌了大半,改革开放后,村里把它改造成了“XXX旅店”,成了村里一个经济增长点。

                  2022.1.2修改于鹿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