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四十二讲(1):学习直接跟圣贤、经典学!

 启明灯 2023-01-10 发布于山西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27条

【原文】

马子萃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人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

子萃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01

诸位前辈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今天到了《传习录》的第一百二十七条。

这儿说,“马子萃问。”其实好多版本上写“马子莘”。这个版本一开始也是“莘”,后来查了陈荣捷的注以后,发现是叫“马子萃”。

顺便说一下,为啥我个人比较推荐陈荣捷的版本呢?陈荣捷这个版本没有翻译,他有考证。他告诉你每个词儿是啥意思,这一段话、这个典故从哪出来的。

比方说,“修道之教。”我们一看,“修道之教”,不知道哪儿的一句话,他告诉你,《中庸》第一章。比如说,“马子萃”,他会告诉你,马子萃姓甚名谁,他的背景是怎么回事。他有很多客观的佐证,他没有译者或者注者主观的理解。

因为有时候我们读经典,看译者或者是注者,他们有很多他们的理解,然后当成一个教科书式的东西传下来了,这个就比较麻烦。在学的过程中,就“以讹传讹”。到最后,你跟上他都不知道跑了多远了。

这个特别明显,尤其是像儒家的几部经典。记得了凡在《训儿俗说》里面,开篇有那么一段。说“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就是因为学儒的这些人(儒者)胡说八道,“谬说”。他想告诉你,可是他自己不知道,他怎么告诉你呢?他没法告诉你。结果,“致使正脉沉埋”,就是正宗的法脉结果被淹没掉了。“规程不显”,就是它告诉我怎么就活出来了,你没学会,所以挺遗憾的一个事情。

02

还有一个事儿,我说了好几回,我都说得挺不好意思。就是我有一天不小心在网上看了一段,某一位老师在讲《六祖坛经》。我听了几分钟,正好听到他讲那一句,我就觉得挺有毛病的,我就也没再往下听。

我也不说他是谁,但是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讲呀,他说《坛经》,他就告诉我们说:“你不要着这边,你也不要着那边,你这两边都不能着,你也不能着中间。”就这么一句话。

其实这一句话就是特别似是而非的,它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它是“是不是”的问题,它是个客观阐述。就是你一旦知了那个东西,一旦明了那个东西,它自动不着。它不是说我用一个信念去不着。你说我不着两边,也不着中间,那你还着一个“不着”。所以你这么一讲,就叫“儒者谬说。”明白我这意思吧。

所以对于我的个人学习经验,我是特别推荐只看客观的资料。然后至于经典的东西,就是品。品、品、品,品够时间了,它后面那层意思自己就浮现出来了。或许你不一定能用语言把它完整地阐述出来,但是那个意思你一定就体会到了。

很多时候,特别是儒家那几部经典。《大学》、《中庸》这些经典,特别是这种,它真不是市面上流行的那个意思。比如说《大学》,我反正也没怎么好好读,但是我读完了,我发现真不是市面上的那个(意思),那个太可怕了。

《大学》,咱们其实也说过好多次。本来它就是教你怎么活出来,清清楚楚告诉你操作规范,整个操作流程在里面,明明白白就给你讲出来了。但是我们现在读《大学》,都把它当成个信念系统去学。就告诉我们一定要这样,一定要“明明德”,一定要干嘛的。你觉得你是在学一个知识,你觉得在拿那个东西洗自己的脑。那你要这么的,你活不出来。

活出来绝对不是被洗脑,绝对不是。它不是任何信念系统。只要有信念系统,你绝对不是活出来。信念系统是束缚你的,它把你禁锢在某个地方,它告诉你那个东西是……这说得有点多了。

这是从陈荣捷的版本上说起来的。

03

马子萃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修道之教”,这句话是《中庸》上的一句。后面这一句,“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这一段是朱子,就是朱熹,《中庸章句》上的一段。

那么这一段话,我先把它字面的意思,就是最简单、最白的那层意思,我们先翻译一下。他说你看,咱们要修道,你说修道。“旧说”,在明朝时期,朱熹的学问还是影响巨大的,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东西。所以大家就会说“旧说”,就会提出来。

那么后来阳明先生就提出来,朱子可能有些地方,它不是那么靠谱,不是那么完善,他就提出来这个事情。这是敢于质疑朱熹先生。所以那个时候,尤其是学了阳明先生学问的,就经常拿朱子章句里面的一些话来对照。

其实现在也是,反正我身边还有很多特别热衷于走儒家这一门的。他们也经常奉朱子的学问为标准、为典范。我自己的经验,我是不去碰它。遇着了就读一读,不遇着,我不专门去找,这个怪危险的。

有争议的东西,我都不去碰。因为对于咱们来讲,输不起。你跟上一个错的东西,一辈子就交代到里头了。而且对于我们目前的水平来讲,没有机会去辨别它的真假,所以最保险的就是拿定了论的东西来学。

还有的比如说,跟老师也是。比如我们听哪一位老师讲的课,也是跟没有争议的老师学,省事儿。跟上有争议的,反正也不能说你押宝能不能押住。押住了你就占了便宜,押不住,反正这辈子就交代到这儿了,你不知道会跑到哪儿去。所以反正是不去做那种赌注。

然后前两天我在小视频上看了一句话,我也挺受触动的一句话。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讲,“依法不依人。”但是,说是这么说,“依法不依人”,你做起来不那么简单。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肯定是“依法”。但是你智慧没出来的时候,你肯定是依人,你依不了法,你只能跟上那个人。

所以我刚才说这一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即使是去依那个人,你也是去依那个保险的人。就是有定论的。那个没有定论的,我觉得做个参考。就是如果遇到了,做个参考。这样的话,从学习上来讲,比较保险。这是说这么一句。

根据2021年3月20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