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俯卧位通气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启动、停止时机等相关问题

 goodluckchao 2023-01-1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01

启动时机



一般认为类似于非COVID-19患者,在ARDS较早阶段(如最初4-12小时)实施俯卧位通气更可能有益。其在ARDS较后阶段氧合发生恶化时的益处还不太清楚。这是基于PROVESA(Guérin C. N Engl J Med 2013; 368:2159.)和其他试验(Mancebo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 173:1233.)的观察结果:早期开始俯卧位通气最有效,同时也是基于生理学原理:萎陷的肺泡在ARDS急性渗出期最容易复张。

 02

通气策略



俯卧位有创机械通气的方法与仰卧位通气时相似。对于ARDS患者,通气策略通常采用小潮气量通气(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 LTVV),并且类似于仰卧位通气ARDS,尚未确定最佳PEEP设置。
俯卧位很少与其他通气模式联合使用,例如NIV和高频通气,也很少联合提高氧合的疗法,例如一氧化氮吸入和ECMO,但有几篇病例报告称联用有效。
患者取俯卧位后,气道峰压和平台压立即增加,但通常会逐渐下降。最初压力增加可能与胸壁顺应性下降及分泌物流动有关,随后压力下降可能是由于肺泡逐渐复张。

 03

监测



俯卧位通气不需要额外监测,不过在患者取俯卧位后,大量肺部分泌物可能会引流到气管插管内,因此应更频繁地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气管内吸痰,在部分患者中该现象非常明显。
心电图导联需置于患者背部。
其他都是常规监测项目,例如中心静脉压。

 04

喂养



转为俯卧位后,可以继续肠内管饲和常规的口腔及皮肤护理。但俯卧位通气时进行肠内喂养可并发呕吐和/或胃残留量增加。为了尽量减少这些并发症,我们倾向于在俯卧位时谨慎进行肠内喂养,包括取合适的体位(患者头部稍微抬高)、监测及酌情使用促胃动力药。
一项研究(Reignier J. Clin Nutr 2010; 29:210.)纳入了69例俯卧位通气的患者,评估了以下方案的效果:给予连续喂养,喂养速率每6小时增加25mL,同时将床头抬高25°并预防性使用红霉素(250m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结果显示,这种方案能够更快地调整至目标营养量,而不增加胃残留量、呕吐或呼吸机相关肺炎。恢复至仰卧位之前,应暂时停止管饲,并将患者的胃排空。

 05

镇静



所有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都要增加镇静,有些需要肌肉松弛药。在重要的随机试验PROSEVA中,相比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组有更多患者接受神经肌肉阻滞(91% vs 82%)。

 06

操作



大多数操作是在仰卧位进行,但有专家成功在俯卧位通气时实施支气管镜操作。如果计划将患者转运至影像科或其他科室,也应取仰卧位。

 07

持续时间



尚不确定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持续时间。类似于非COVID-19患者,通常提倡在24小时内尽量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即每日12-16小时。
大多数研究采用反复多次俯卧位通气,一日持续6-8小时,或者采用长时间俯卧位通气,一日持续17-20小时,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PROSEVA是唯一一项显示俯卧位通气可降低重度ARDS患者死亡率的随机研究,其中每日平均俯卧位时间为17小时,每位患者俯卧位通气总次数平均为4次。研究期间俯卧位通气持续最长28日。停止俯卧位通气的指征是:上一次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氧合持续改善(PaO2:FiO2≥150mmHg,FiO2≤0.6,PEEP≤10cmH2O),且持续至少4小时。
我们认为,尽量减少重症患者的翻身频率可减少并发症。基于PROSEVA研究的数据,我们倾向于维持俯卧位通气较长时间(每日18-20小时),期间可以根据护理和干预需求变换体位。若患者的氧合改善,或者出现急症、需要长时间干预或手术时,可停止俯卧位通气。
应协调好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和仰卧位的时间,要在人手最充足时翻转患者,以促进俯卧位患者的安全,也有助于周围其他患者也由这些床旁工作人员翻转。

 08

停止俯卧位通气



尚不清楚停止每日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时机和标准,应根据个体情况确定。我们采用有益于非COVID-19相关ARDS患者的类似标准。例如,若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可停止俯卧位通气:
▲ PaO2:FiO2比值≥150mmHg、FiO2≤0.6且PEEP≤10cmH2O,且在末次俯卧位通气结束后维持至少4小时。某些医生会对比俯卧位通气结束时与置于仰卧位后4小时的PaO2、PEEP和FiO2,但尚不清楚做此比较的最佳时机。
▲ 俯卧位通气无效。我们将俯卧位通气有效定义为:气体交换持续改善(如呼吸机设置稳定时PaO2>10mmHg),或有肺泡复张证据(如肺顺应性增加,这是基于特定潮气量时平台压下降)。

 09

效果评估



我们认为有效的指标为:气体交换持续改善,例如呼吸机设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PaO2>10mmHg;或者有证据表明肺泡复张(例如潮气量一定时平台压下降,表明肺顺应性增加),但呼吸机诱发肺损伤风险没有增加。通常在首次尝试的头1小时内就会出现效果,但可坚持更长时间(如12-18小时)以确保有效,前提是患者无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注意,如果俯卧位通气失败,例如患者的气体交换或呼吸力学无变化、气体交换恶化或心血管状态恶化,应恢复仰卧位,采用其他方法提高氧合,例如ECMO。
参考文献(部分):
1.Gué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C,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3; 368:2159.
2.Mancebo J, Fernández R, Blanch L, et al. A multicenter trial of prolonged prone ventilation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 173:1233.
3.Reignier J, Dimet J, Martin-Lefevre L, et al. Before-after study of a standardized ICU protocol for early enteral feeding in patients turned in the prone position. Clin Nutr 2010; 29: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