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明十三陵四十五座古桥20230110

 活力的荒野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朝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占地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千米。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二百三十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陵区内依次建有明成祖长陵(“长”有长远之意)、仁宗献陵(“献”有享献、圣之意)、宣宗景陵(“景”有大、光明之意)、英宗裕陵(“裕”有行宽政而使百姓安宁之意)、宪宗茂陵(“茂”有丰盛、美好之意)、孝宗泰陵(“泰”有平安、安定之意)、武宗康陵(“康”有安乐、昌盛之意)、世宗永陵(“永”有遐、远之意)、穆宗昭陵(“昭”有明、光之意)、神宗定陵(“定”有安、静之意)、光宗庆陵(“庆”有善、福之意)、熹宗德陵(“德”有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意)、毅宗思陵(“思”有思念、痛悼之意)。

明十三陵从第一座帝王陵寝——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长陵营建至今已逾六百余年,皇陵的营建几乎贯穿有明一代,留有太多古建,遗址、遗物数不胜数,本文仅从陵区内古桥谈起,以管窥十三陵建筑之全豹。

据史料记载:十三陵地区共有古桥五十余座,其中保存至今或有遗址的有四十五座(笔者统计)。几百年的古桥就似遗珍散落在民间荒野之上,如此密集的古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古桥形式多样:有单孔、三孔、五孔、七孔之分,也有拱桥、平桥之分及砖桥、石桥之分,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古桥博物馆。

2014年3月22日第一次拍摄十三陵德陵桥算起,已近十年之久。十年来共拍摄古桥四十五座,共积累古桥图片几百张,现甄选古桥图片近二百张,并配文以飨读者。

此外,笔者还有抛砖引玉之意,望广大读者能够提供陵区古桥新线索,并告之笔者,以丰拙文。在此先行谢过。

一、明十三陵建筑概况

明朝(1368—1644年)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除太祖朱元璋葬南京明孝陵、惠帝朱允炆葬地未知、代宗朱祁钰葬于京北西郊景泰陵外,其余十三帝均葬于十三陵。

      十三陵每陵的规制大体相同,均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大部分级成,其每部分又由若干单体建筑组成:

(一)神道

1.总神道:神道为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其中长陵神道的规模最大,其位置为陵区的南北中轴部位,其总长约为7.3公里,其它陵的神道均由该道分出,故又称总神道。总神道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现无遗迹)、大红门(门前左右建有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望柱两座、石像生、龙凤门、南五空桥、七孔桥、北五空桥等建筑。

2.各陵神道:其余各陵神道的规制皆比长陵简单的多,但均建有神功圣德碑及石桥。

(二)陵宫

陵宫是陵寝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由宝城、明楼、宝顶、祾恩殿、祾恩门、配殿、神帛炉、两柱牌楼门、石供案等建筑组成。

(三)陵宫外附属建筑

陵宫外附属建筑大体包括:宰牲亭、神厨、神库、神宫监、具服殿、朝房、榛石、晾果厂、回料厂、皇庄、陵卫衙署、营房等等。上述这些附属建筑无一不是为皇帝拜谒祖陵、陵宫日常供应及维护、护卫陵宫而设。

(四)陵寝的风水

十三陵内大大小小的古桥有几十座,除了当年十三陵地区水系较为发达,不得不建筑桥梁外,另外还与陵寝的风水息息相关。

古代帝王选择陵寝非常注重地理风水,明代也概莫能外。当年明成祖朱棣选陵址时,除了选址官员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参与其中,他们便是出自江西派的著名风水术士廖均卿和曾从政,二人在陵址的选择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地理形胜看,十三陵陵寝的风水均体现了风水术中的龙、穴、砂、水的相配的关系特征。

1. 龙。即所谓的“龙脉”,它位于陵园的后面的山,故称“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如朱棣的长陵的“龙”是天寿山;宪宗朱见深的茂陵的“龙”是聚宝山。

2. 穴。即地宫金井的位置。各陵宝城们位置都在山前的山麓间,且与山后的脉络相连,地势较为平坦,符合廖均卿所说的“山河巩固、地势宽平”之意。

3. 砂。“砂”在风水术中指“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有龙虎砂(穴左侧为“龙砂”,右侧为“虎砂”)、朝案山(穴前的山)、水口山(它是茔域内“一方聚水所总出处)之分。砂最好是多重的,层数越多越好。

4. 水。风水术中对水的讲究尤其注重,“水”在风水术中既指常年河流,又指干河道和小河沟。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曾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按照风水术的要求,陵后是不该有水流的,故各陵或远、或近、陵前、陵左、陵右都有水流分布,故而各陵陵前都建有一道或数道桥梁,以保证神道的通达。

正是为了满足地理和风水的需求,故而陵区内的建造了数十座桥梁。

下图为长陵龙穴砂水图(图片来源《明十三陵研究》一书)。

  

二、十三陵的古桥

▼十三陵各陵位置图。

       下面笔者从明陵建筑时间先后对古桥一一加以介绍。

(一)长陵桥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成祖朱棣(1360-1424)在位时间二十三年(1402-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长陵明代古桥应为四座:“自州西门而北六里至陵下,有白石坊一座五架,又北有石桥三空------坡北一里有石桥五空,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桥七空------大石桥正北二里有石桥五空------”

长陵原有古桥四座:三孔桥、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现位于石牌坊与大宫门间的“三孔桥”遗迹全无。

1. 南五空桥。

长陵神道桥: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明成祖朱棣长陵前神道上拱桥,五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

保存现状:桥身长49.5米,宽13米,高3米。十年前桥上还可能行车辆,现已经封闭保护。

  ▼桥身东立面。

  ▼桥身东侧面。

  ▼桥身西侧面。

  ▼桥面顶部。

  ▼桥洞内部。

  

  2. 七空桥遗址。

明七孔桥遗址在现七孔桥东侧三十米处,其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洪水冲毁,才在其西侧另建一座新七孔桥。

长陵神道桥遗址: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为明成祖朱棣前神道上的拱桥,原为七孔,现仅存部分桥墩基础。

  

  

  

  

  

  

  

  3. 北五空桥。

长陵神道桥: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为明成祖朱棣长陵前神道上的拱桥,五空石券。

保存现状:桥身长49.5米,宽13米,高3米。现桥面通车,桥基在原物基础上稍加维修。

  ▼桥东立面。

  ▼桥东侧面。

  ▼桥西侧面。

  ▼桥洞状况。

  

  

  

  (二)献陵桥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仁宗朱高炽(1378-1425在位时间不足一年(1424-1425),明成祖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献陵明代古桥应为四座:“亭南有小桥------玉案山之右有小桥,前数步又一小桥------山后桥三道,皆一空。”

长陵原有桥四座,现存三座:献陵神道桥、献陵神道三座楼、献陵左前桥,玉案山前一小桥无遗存。

4. 献陵神道桥。

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为明仁宗朱高炽献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石券,桥面砖石铺砌。

保存现状:桥身长9.1米,宽8.2米,高2.8米。桥身略有残损,桥面砖多已剥蚀。桥面为乡间小路。

  

  

  

  

  5、6、7.献陵神道桥三座桥。

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为明仁宗朱高炽献陵前后陵宫之间神道上的并列拱桥,均为间空。桥面砖石铺砌;侧桥砖券,桥面砖铺砌。公元1994-1995年保护修缮。

  ▼三座桥全貌。

  ▼三座桥左桥。

  ▼三座桥中桥。

  ▼三座桥右桥。

  ▼三座桥桥洞。

  

  

  

  

  

  8.献陵左前桥。

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为通往明仁宗朱高炽献陵宰牲亭、神厨、神库而设的拱桥。单空砖石券,砖铺桥面。

保存现状:桥身保存较好,未曾修缮,桥面为乡间小路。

  

  

  

  

  

  

  ▼小桥的东侧有一方柱形石墩,用铁栅栏围着,此物应为古代建筑的础石。

  (三)景陵桥

景陵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墓。朱瞻基(1399—1435)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号宣德。

景陵原有古桥一座,现保存完好。

9.景陵神道桥。

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为明宣宗朱瞻基景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券,青石罗汉栏板,桥面条石铺砌。

保存现状:保存基本完好,宽为7.9米,长10.16米。现可通人车。

  

  

  

  

  

  (四)裕陵桥

裕陵是明朝第六、八位皇帝朱祁镇和皇后孝庄钱氏、孝肃周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英宗朱祁镇(1427—1464),1435-1449年、1457-1464年在位,宣宗朱瞻基长子,年号正统、天顺。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裕陵的陵寝有桥五座:“白石桥三,砖石桥二------”。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献陵明代古桥应为四座:“亭南有小桥------玉案山之右有小桥,前数步又一小桥------山后桥三道,皆一空。”

现裕陵有桥五座:裕陵神道桥二座、裕陵神道三座桥。

10.裕陵神道桥一。

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为明英宗朱祁镇裕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

  ▼桥面可行人车。

  ▼桥东立面。

  ▼桥西立面。

  11.裕陵神道桥二。

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为明英宗朱祁镇裕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石券。

  ▼桥北立面。

  ▼桥南立面。

  ▼桥可通行人。

  ▼桥下排水沟。

      12、13、14.裕陵神道三座桥。

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为明英宗朱祁镇陵前神道上的并列拱桥,均单空。中桥石券,石铺桥面,白石栏板望柱;侧桥砖石券,砖铺桥面,砖石栏板。公元2013年-2015年保护修缮。

  ▼裕陵神道三座桥全貌。

  ▼裕陵神道三座桥中桥。

 ▼裕陵神道三座桥左桥。

  

  ▼裕陵神道三座桥右桥。

  

  (五)茂陵桥

明茂陵,位于十三陵聚宝山下,是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嫔柏氏的合葬陵寝。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5—1487年),年号成化。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茂陵明代古桥应为一座:“茂陵在聚宝山------路有石桥一空,制如裕陵------。”

现茂陵存有古桥一座,后经改建,变为公路桥。

15.茂陵神道桥。

原建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明宪宗朱见深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石券。20世纪60年代部分拆改,栏板为公元2007-2008年安装的安防设施。

  ▼桥南立面。

  ▼桥北立面。

  ▼桥拱内部情况。

  

  ▼桥南侧老墙。

  (六)泰陵桥

明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位于笔架山东南麓。朱祐樘1470―1505)1487-1505年在位,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年号弘治,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泰陵明代古桥应为两座:“泰陵在史家山------路有石桥五空,贤庄、灰岭二水迳焉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茂陵------。”

现茂陵存有古桥两座:即碑亭北三座楼之右桥及陵左侧桥。

泰陵神道五空桥因建公路桥已毁。碑亭北侧的三侧桥也因修建公路时中左两桥已毁,右桥桥身基本完好,桥洞为砖券。

16.泰陵神道三座桥——右桥。

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为明孝宗朱祐樘泰陵前神道上三座并列拱桥之一,间空砖石券,砖铺桥面。中桥和左桥于20世纪60年代因建公路而拆毁。

现状:可行人车。

  ▼桥西立面。

  ▼桥东立面。

  ▼桥身方砖铺就。

  17.泰陵左侧桥。

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为通往明孝宗朱祐樘陵左前方附属建筑的梁式平桥。条石桥身。

  ▼桥身条石铺就。

  

  

    

  

  ▼排水道。

  (七)康陵桥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泰陵明代古桥应为两座:“康陵在金岭山------路有石桥五空,碓石口水迳焉,今圮。又前有石桥三孔------。”

康陵现存有古桥一座:即神道桥。另一座五空桥早在清初便已坍塌。

18.康陵神道桥。

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明武宗朱厚照康陵前神道上的拱桥。三空砖石券。桥长50米,宽6.1米。

现该桥已得到妥善保护,不得通车。

  

  

  

  (八)永陵桥

明永陵,位于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朱厚熜(1507—1567年),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1567年在位),年号嘉靖。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永陵明代古桥应为两座:“永陵在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翠岭------有石桥一空,------碑亭南有石桥三道皆一空------”

19.永陵神道桥。

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明世宗泉厚熜永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

桥长21米,桥面宽8.35米,可通人车。

▼永陵神道。

  ▼永陵神道桥桥身。

  ▼桥身东立面。

  

  

  ▼桥身西侧面。

  ▼桥面情况。

  ▼桥拱情况。

  20、21、22.永陵神道三座桥。

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明世宗泉厚熜永陵前神道上的并列拱桥。均为单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

主桥桥长15.8米,桥面宽6.7米;两辅桥个桥长7米,宽3.5米。

  ▼三座桥中桥身。

  ▼三座桥中桥东侧

  ▼三座桥中桥西侧。

  ▼三座桥西桥。

  

  ▼三座桥西桥桥身。

  ▼三座桥东桥。

  

 

   (九)昭陵桥

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朱载垕(1537—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7—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为孝恪杜皇后,年号隆庆。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昭陵明代古桥应为三座:“昭陵在文峪山------路有石桥五空,德胜口水迳焉。又西有石桥一空,今圮。陵东向,碑亭西有桥三道,皆一空,余如康陵------”

昭陵现有古桥一座:三座桥。

23、24、25.三座桥。

“三座桥原桥残损,1987-1990年进行修西,中桥桥面铺条石,桥洞发砖券,石望柱作二十四气式柱头,栏板作宝瓶、如意云式。两侧桥桥面墁砖,桥洞亦为砖券,护栏作宇墙式。”

主桥长13米,宽6.5米;两辅桥长12米,宽5米。

  ▼三座桥全貌。

  

  ▼三座桥中桥桥身。

  ▼三座桥中桥东侧面。

  ▼三座桥西桥桥身。

    ▼三座西桥西侧面。

  

▼三座东桥东侧面。

  (十)定陵桥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孝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建成。朱翊钧为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定陵明代古桥应为两座:“定陵在大峪山------路有石桥三空。陵东向,碑亭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永陵------。”

定陵现有古桥一座:三座桥。

26、27、28.三座桥。

“三座桥,明万历时建,桥身保存完好,石栏杆均系定陵博物院馆开放后补配。桥面皆铺砌石条,桥洞砖券。三座桥高坑巧妙,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始建年份:明万历十二年(1584)至万历十八年(1590)之间桥体形制:主桥长20.7米,宽8米;两辅桥长9.4米,宽3.6米。

  ▼定陵三座桥全貌。

  ▼定陵三座桥中桥桥身。

  ▼定陵三座桥中桥南侧面。

  ▼定陵三座桥中桥北侧面。

  ▼三座桥中桥南立面。

  ▼定陵三座桥北桥桥身。

  ▼定陵三座桥南桥桥身。

 

   ▼南桥南立面。

  (十一)庆陵桥

庆陵,位于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朱常洛(1582-1620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孝靖皇后王氏,年号泰昌。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永陵明代古桥应为两座:“庆陵在天寿山西峰之右------有石桥一道,一空,制如献陵------殿后缭以垣门一道,门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其水自殿西下空------”

现庆陵古桥有六座:庆陵神道桥、神道三座桥、庆陵右侧桥、庆陵排水涵洞桥三座。

29.庆陵神道桥。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庆陵前神道上的拱桥。单空石券。桥面条石铺砌,白石栏板望柱。公元2003-2005年保护修缮。

  ▼庆陵桥桥身。

  ▼庆陵桥西立面。

  

  ▼庆陵桥东侧面。

  ▼通往庆陵陵园内的排水道。

  30、31、32.庆陵神道三座桥。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庆陵前后宫之间神道上的并列拱桥。均单空石券。桥面条石铺砌,白石栏板望柱。公元2003-2005年保护修缮。

  ▼三座桥之中桥。

  ▼三座桥之西桥。

  ▼三座桥之东桥。

  ▼三座桥侧面。

  

  

  

  33.庆陵右侧桥。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通往光宗朱常洛庆陵神宫监的拱桥。单空石券。20世纪60年代部分拆改,栏板为公元2007-2008年安装的安防设施。

  ▼右侧桥南侧面。

  

  ▼右侧桥北侧面。

  ▼右侧桥桥身,仍可能行车辆。

  34.庆陵排水涵洞桥一。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地下排水涵洞。单空石券,平面略呈“T”型,与排水明沟相接。

此桥位于宝城西侧。

  

  

  35.庆陵排水涵洞桥二。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地下排水涵洞。单空石券,平面略呈“T”型,与排水明沟相接。

此桥位于宝城东侧。

  

  

  36.庆陵排水涵洞桥三。

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地下排水涵洞。单空石券,平面略呈“T”型,与排水明沟相接。

此桥位于庆陵神道三座桥西北侧。

  

  

  (十二)德陵桥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孝和皇后),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1627年),年号天启。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泰陵明代古桥应为一座:“德陵在檀子峪------陵西南向,碑亭前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景陵------。”

现德陵有古桥三座:德陵神道桥、德陵左前桥、德陵左侧桥。

37.德陵神道桥。

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为明熹宗朱由校德陵前神道上的拱桥。五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白石栏板望柱。公元2002-2004年保护修缮。

桥长60米,乔宽3米,桥共有五孔拱券,中间一孔跨径7米,依次两旁的两孔跨径6米,边上两孔跨径5米。

  

  

  

  

  

  

  

  

  

  38.德陵左前桥。

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为明熹宗朱由校德陵与神宫监之间的梁式平桥,条石桥身。

  

  

  

  39.德陵左侧桥。

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为明熹宗朱由校德陵与宰牲亭、神厨、神库之间的梁式平桥。条石桥身。公元2002-2004年保护修缮。

  

  

  

  

  

  (十三)西山口水关遗存

    40.西山口水关拱桥。

    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为陵区西山口排洪设施,现存排水孔一道,条石发券。

  ▼桥南立面。


      ▼桥北立面。

  ▼桥拱券内情况。

  

  41.水关桥南平桥。

  

  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为陵区西山口排洪设施,为梁式平桥

(十四)朝宗桥

42.朝宗桥。

朝宗桥位于昌平沙河北侧,虽说不在陵区内,但因它是明朝皇帝拜谒陵寝的必经之路,与十三陵关系密切,故笔者也将其纳入到本文。

朝宗桥,顾名思义为诸侯朝见天子之意。建于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是一座七空石桥。朝宗桥北端矗立的汉白玉石碑,阳阴两面篆刻“朝宗桥三个大字,碑顶篆刻大明两字,阴面左侧刻写“万历四年岁次丙子仲夏立”。由于桥体坚固,直至今日,仍为重要交通设施。此桥为北京三大名桥(卢沟桥、永通桥)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宗桥西侧面。

  

  

  ▼朝宗桥东侧面。

  

  

  (十五)仙人洞郑新王墓地(蓝旗王园寝)三座桥

43、44、45.三座桥。

昌平区仙人洞郑新王墓地是清朝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后裔纳亨、伊丰额、西阿朗、承志及其后代葬于此。同治三年(1864)承志受封郑亲王,后被革去爵位,由其他支系承袭王爵,仙人洞的“郑亲王墓”也不再正统,只因出身镶蓝旗,由此称作“蓝旗王园寝”。

而到了民国时期昔日王府一位子孙卖掉坟地起灵取财而去现只剩下村东南的三座石桥。三座石桥是中间大,两侧小,俯视成“品”字形,桥为三孔二墩,条石铺面石平桥。中间主桥长 12米,宽6.5米;两侧的小石桥,样式尺寸相同,桥长1l米,宽3.1米,桥面到河底高2.5米,中跨宽2.9米。现由村委会出次进行了修缮。

▼三座桥中桥桥身。

  ▼三座桥中桥桥孔。

  ▼三座桥东桥桥身。

  ▼三座桥东桥桥孔。

  ▼三座桥西桥桥身。

  


参考文献:

1. 胡汉生著:《明十三陵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

2. (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

3. 百度百科网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