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声飘过100年(2)——“时代曲”南迁与粤语流行曲的兴起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一、

50年代,随着上海的一批流行曲歌手及音乐人南迁,香港取代了上海,成为国语时代曲的新地标。流行曲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粤曲及欧美影响,呈现出“香港时代曲”的新特点。

受新环境的影响,加上香港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及文化转型,上海流行曲的低沉婉转逐渐被轻快爽朗的风格取代,加上爵士、拉丁等动感因素的融入,使这一时期的时代曲具有了独特的“港风”特征。另外,由于新式唱片比旧唱片每张可多容纳十首歌曲、唱片公司蓬勃发展以及对电影歌曲的需求加大,快捷的“西曲中词”创作模式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这应该是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翻唱”热潮了,同时也可以说是香港“先曲后词”模式的由来。

《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了我的脸》、《不了情》、《绿岛小夜曲》、《南屏晚钟》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不论是旋律、编曲、歌词,还是传播媒介、发声方法,和上海时代相比,这些歌都更加地“现代化”了,更加“取悦”当代人的耳朵。姚敏、梁厚襄、王福龄、陈蝶衣等作词作曲家是这个时期歌曲创作的中坚力量,而姚莉、张露、葛兰等则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歌手。与黎锦晖等人比起来,这些音乐人和歌手无疑是幸运的。

二、

粤语流行曲之前已经写过一篇文章: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小感。实为黄霑先生博士论文读后感,而尤教授书中此章节也多借鉴此论文,所以这里不再重复。现在想来,最大感想便是黄老那句“一代有一代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