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里村,让年味浓起来

 含山唐 2023-01-11 发布于浙江

    现代社会,过年早已不像过年,而平时吃的喝的穿的却又胜似过年。
    年味淡,亲情似乎也淡了。过年前打年糕杀年猪也似乎远去。令人惊喜的是,南浔区善琏镇的窑里村,却仍有打年糕杀年猪的习俗传承。
    2023年元月7日,农历壬寅腊月十六,含山唐与夏华老师一起驱车前往窑里村,一睹打年糕杀年猪热闹场面。
    走进窑里村,文化礼堂前的场地上已挤满了人。三只灶台的灶膛里殷红的火焰舔着镬子。镬子上蒸米粉的甑里升起乳白的蒸汽。甑边站着的村民手拿不锈钢盆不停地往甑里撒米粉。几个新闻传媒的年轻记者或拍照或摄像。热闹的场面,温馨的面孔,跑前跑后的人不停穿梭。喜庆祥和的现场,农耕文明之过年的年味儿在这里扑面而来。
    打年糕的第一道工序是揉粉。场地上摆放着一只菱桶。呵,菱桶还有这样的妙用。一袋米粉倒入其中;米粉中再倒入适当的水,放水的量全凭经验。几个村民站在菱桶边双手边揉边搓,让米粉和水充分调匀,再过筛。干粉调和成湿粉,就可以上甑蒸。

    米粉蒸熟,倒入古老的石臼内,散发着缕缕热气和糯米的香,袅袅地向四周扩散。有村民手拿大木槌击打粉团,“啪啪”之声随即响起。粉团翻身,洒水,再继续打。几个轮回后,柔软且有韧性的粉团被放在面板上,用薄薄的塑料纸(从前用纱布)包裹起来,再用不锈钢钢管挤压粉团,压成扁平的长长的年糕条。扯去塑料纸,几个穿着志愿者服装的村民再用手把年糕条捋直,用棉纱线夹成一块块年糕,然后放在铺了塑料薄膜的蚕匾里,最后点上红。年糕,年年高;喜庆,祥和,吉利!

    一甑年糕打好,再来一甑。三只甑两只石臼轮番上。有两位年轻的女性老外,一黑一白分外鲜明。他们来自非洲,大概是在中国留学的吧,中文说得特别溜。那黑老外也拿起木槌试着打年糕。黑色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笑起来露出那洁白的牙齿,散射着冬日的暖阳。她们惊奇,中国人过年是那样神奇那么热烈那么有幸福感。
    糕,过年时的一种吉祥糕点。除了打年糕,那天还有餈雪糕。这雪糕可不是夏天里的棒冰,也是用米粉蒸制的食品。含山乡村,这“雪糕”一般是农家婚娶喜事的吉祥糕;同样需要把米粉揉成湿粉,再用模子一块块印制出了。印制“雪糕”时,模子先在干粉里溜一下,防止湿粉黏牢模子倒不出来。模子底上撒几条红丝绿丝,再装入湿粉,用手掌轻压,然后轻轻地倒扣在蒸笼上;最后把蒸笼放在灶头上蒸。蒸好后揭开锅盖,蒸汽携带着雪糕的香四处蔓延。乡间习俗,农家孩子喜宴那天,雪糕要装在一只只圆形的木盘里,宝塔似的耸起;顶端放一只桔子,再用红绵兜罩住。新郎新娘上头、拜堂都要用到这吉祥糕点。当然,除“雪糕”外,还有上头圆子。这次餈雪糕仅仅是该活动的一项;目的是把餈雪糕这种传统手艺展示给大家看,增添一点活动的喜庆色彩。

    “杀猪了,杀过年猪!”地上放着两只猪,都被绑了四条腿。两只条子凳并排并放着,几个村民把其中的一只猪放在凳子上。猪拼命叫着,围观的人嘻嘻哈哈看着。“小孩子不要看!”有几个孩子也站在旁边。小孩子们听了,赶快用手捂住眼睛,转身朝边上走去。杀猪太血腥,小孩子不能看,那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规矩,是怕这血腥的场面污染了小孩子纯洁的心灵。
    有知识有文化的是写春联送春联的老师们。这边正在打年糕呢,那边善琏镇老年大学的书画爱好者在挥毫泼墨。大红的纸,在湖笔的挥洒下诞生一幅幅春联,和一个个“福”字。那两个黑白老外也忍不住拿起笔来写,看这样子,中文学得确实不错。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红火的节日。在年味渐渐淡去的当下,一个村能在村委的组织下,在腊月里举行这样有年味的民俗活动,是难能可贵的。
    乡村正逐渐远去,城镇化风起云涌。但愿这年味不要只留存人们的记忆之中。善琏镇窑里村,让年味浓起来,让乡土文化厚重起来。

1.山塘随笔||丰收节,把农耕文化的根载入泥土

2.他,把田野耕耘成诗行|| 田野诗人沈虎生的大地情怀

3.山塘随笔||乡村蜕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