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书,只看书名,我能想到的创业悖论包括: 不创业不富,创业又可能败家; 创业需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创业又需要低风险,别一上来就辞职; 创业很累,人们又期待创业成功享受自由,感受轻松; 创业需要运气,从事的项目,交往的人,但又不能指望运气; 宏观上总会有人干成,但微观上不一定是你,要了解幸存者偏误…… 都可能存在矛盾 未来是不确定的,希望既可能是最好的礼物,也可能是最坏的诅咒。 有两个看法: 一种视创业为出现的新现象; 另一种则视创业为机会: 认为创业过程涉及机会出现,机会评估,机会组织。机会出现可能缘于发现,也可能缘于创造。 泛读了《创业的悖论》这本书,认真看完了其中一节《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发展的》。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1,你是创业者吗? 2,你觉得自己可能成为创业者吗? 3,什么促进或者阻碍你成为创业者? 4,你认识创业者吗? 5,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值得你学习吗? 6,你对创业有什么想法? 7,你心目中厉害的创业者是谁?有什么特征? 阅读完后,我了解到的几个特别有趣的概念: 性格特质,行为遗传学,权变理论 还看到有些以为自己明白,实际并不那么清楚的概念: 身份,认知,创业 我将让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三个概念分享一下: 一、性格特质: 解释人们行为规律的一组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 关于性格特质的主要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1,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个体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质? 2,性格特质是在人一出生时就已获得且真正稳定,还是从生活中社会化和发展而来的? 3,性格特质与成败得失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创业者的五大特质: 1,更高的成就需要; 2,更愿意承担风险的冒险倾向; 3,更渴望成为自己的老板的自治需要; 4,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环境所领导的内部控制点; 5,对自己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有更强大的信心,相信自己在执行给定活动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意愿促使行为的发生,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最后的结果,这是我们一般人的行为模式。 比如,大家都想过上幸福生活,然后我们就去努力工作,最后取得相应的工作酬劳,用酬劳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如果生活像上面方框所示的那样直线发展,大家也坚信不易,相信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啦。但事实并非如此。 图示下面的第一个椭圆效能期望,就是说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 当我们预测不能产生效果时,我们是不会尝试采取行动, 当认为准备不够充分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逃避。 第二个椭圆结果期望,对于行为所获得的结果我们也有个期望,如果觉得自己的行为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我们行动的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举个例子,如果想得到升职加薪,老板就会告诉我们要多干活,多出业绩,那样肯定给大家发财升官的机会。 这是典型的自我效能中间的方框路线: 个人→行动→结果。 但对于某个人来说,他相信这个路径么? 如果他根本就不信这个发展路线,后面行动和结果就不能取得。 这也是职场上某些老板给我们画饼的时候一些人依然没有全力去工作的原因。个人效能感不足,不认为努力工作就可以顺利达到自己升值加薪的结果,甚至有些人根本也对升值加薪没有兴趣,那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
性格特质理论更倾向于创业者是天生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经济学家熊彼特对于创业者尤其推崇,认为他们是特别有创新精神的“伟大的人”,区别于更“常规”的“普通人”。 熊彼特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绕着“创新”这一核心进行的,日本学者金指基以熊彼特的著作为中心,将他的理论体系概括如下: 熊彼特把民主,重新定义为“一种政治方法”, “民主政治的原则因此仅仅意味着,政府的执政权应交给那些比任何竞选的个人或集团获得更多支持的人”。 精英们来参选,人民只要负责在其中做选择就好了, 民主从“主权在民”变成了一种选取领导人的方式,其首要任务是“选举出那些掌握决策权的人”。 这就把选举与民主画上了等号,一个政治体制只要其选举是以争取人民选票的方式进行的,它便是民主的;否则就是不民主的。 获得更多选票就拥有了民主的合法性,这对资本主义政权来说简直是赚翻的买卖。无须政治实绩,无须长期民主效能的验证,无须满足民意真正的诉求,民主由此终于在西方被驯服成了“无害化”的东西,有产者再也不用担心民主会威胁他们的经济自由。 ----引自《“美式民主”里的民主,就跟老婆饼里的老婆一个道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789630931990782&wfr=spider&for=pc 熊彼特认为创业活动来自具有以下特质的特殊个体: 1,渴望建立私人王国: 首先,要有建立私人王国的梦想和决心; 2,有征服意志: 然后就是有征服的意志,有战斗的冲动, 渴望证明自己优于别人,是为了成功本身而战,而不只是为了成功的果实。 经济行动就类似于体育运动,金融竞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拳击比赛; 3,享受创造: 最后,还要有创造带来的喜悦,即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悦,或者仅仅是运用自己精力和创造力的喜悦。(Schumpeter, 1934年) 二、行为遗传学 作者没有给出过多的定义,解释,因为这太专业了,但对于行为遗传学的理解,我觉得还挺到位的。 该学科研究基因和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表现型的变异,但它无法解释基因或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能力和行为等。 1,强调基因以及基因组合的作用,因为行为遗传学主要是基于适应性或孪生数据集(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对比)来研究基因效应; 李新影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报告结束后,李教授针对观众提到的想法进行了互动交流: 问: 李教授您好,在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因为双胞胎的长相比较相似,很多人认为他们相似的长相,应该会受到他人相同的对待,人际交往的相似性会创造行为遗传学家所称的共享环境。这个会不会导致人们混淆对先天和后天的分析呢? 答: 非常专业的问题,确实双胞胎会有所谓的共享环境。 但我们做研究时不是用双胞胎和普通孩子对比,而是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对比,这样就可以抵消掉可能有的影响,再结合其他的一些研究结论,最后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所以共享环境因素并不太困扰我们,无论在实际统计还是经验上,都会觉得同样一对双胞胎,他们面临的非共享环境也是更多的。 举个例子,很多同卵双生子来我们实验室后,通过与他们交流会发现虽然说他们长得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性格会多多少少的有些不同。 比如说一个特别沉稳,一个特别活泼,通常沉稳的是哥哥,活泼那个是弟弟。这个原因就是在于他们从一出生,哥哥比弟弟早出生了几秒钟,然后就被人为的指定为哥哥,所以在之后的教养过程中,哥哥总是被要求要懂事、要让着弟弟、要负责任等等;而对弟弟就没有这些要求,弟弟可以释放天性,比较活泼、自由。 所以虽然是同卵双胞胎,他们还是非共享环境的影响要更多一些,而且随着长大,共享环境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弱。 甚至于到了青春期之后,会经历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甚至是人格发展等问题,共享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 ----引自《李新影: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脑客中国·科研】第39位讲者》 https://www.sohu.com/a/519765107_100130331 每周三20:00,国内顶尖脑科学专家将为您直播授课,欢迎预约观看。 直播入口:https://live./v3/lives/subscribe/110341243 2,行为遗传学对于基因以及基因组合的强调并不是基因决定论,而是强调环境影响有遗传成分,往往取决于基因; 而且一种基因组合可以具有多种行为效应,可能会使一个人成为赌徒,暴力分子或创业者,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刺激,例如他们的父母,朋友等。 事实上,除开先天气质、智力因素等个体先天差异以外,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同样家庭环境的孩子为什么后天发展不同。3,具体的基因组合未知 主要是相关性的研究,某些基因组合可能潜在地影响个人的性格特质,认知技能和环境选择,并通过这些影响使个人成为创业者的机会。 像具有高活动水平,高智商和有阅读障碍的人更可能成为创业者; 像与创业者相关的个人特质: 自尊,寻求新奇,冒险倾向,不愉快,外向性,情绪稳定,开放性,责任心; 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由遗传决定的。 ----------------- 这种先天,后天影响的考察,总让我有些觉得不舒服,感觉好像没有为人的自由意志留下空间,没有为人的个人努力留下余地。 但这其实类似于宿命论的论证。 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的努力被认为其实受到了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因为它们也是性格特质: 不认输, 不放弃等。 就像人们驳不倒宿命论,因为努力,奋斗带来的改变也可能是宿命的一部分。 只是没有人说得清楚宿命,只有往回看才知道是宿命; 但如果人相信宿命,就更容易往前看也以为结果已注定,更容易沮丧与放弃,所以更好是不相信宿命论,相信有一个不确定,开放的未来; 我想对于自由意志,个人努力也可以如此认识,虽然可以解释为受到了先天,后天的影响而被确定了相应的水平。 但是选择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人的个人努力很重要,对于个人的改变与成长还是会发挥不一样的影响。 我们对于基因有着一种普遍的误解,似乎基因掌控着我们的命运。然而最新的基因学方面的发现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尽管不同基因的不同性质的确会对不同的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能削弱我们真正的自由意志。基因决定论只是在一些医学背景下才起作用,主要是一些精神病综合征。 本书指出,我们不是基因的奴隶。基因作为决定论只是作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层面上,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基因。对我们行为具有更大影响的是在科学之外的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世界观,它们将会对我们如何思考以及应用最近的基因发现产生重要影响。 ---引自《值得看的电子书:《我们是基因的奴隶吗?》作者丹尼斯·亚历山大》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09A097LV00 宿命论有时表现为历史决定论,常常沦为教条主义: 三、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基于“系统由各种互相作用的组件构成”的思想; 权变理论意味着某些事物是“由情况决定的或取决于情况”。 因此,个人能否成为创业者,取决于他所遇到的情况和经历。 领导行为理论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模式) 领导行为理论丨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式)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结构四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领导效能则是以上变量的函数。 可以看到,权变理论提倡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情境的变化,分析所处情境的特点再采取相适应的领导策略。这个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的风险管理工作非常有意义,风险管理能力同样可以看成是“领导(管理)者”、“被管理风险事项”、“所处环境”、“业务结构”的变量的函数,而对“所处环境”的变量“求偏导数”所得到的就是风险感知系数,这个系数越大,说明当情景改变时的感知力越高,也代表着对风险管控的能力越强。 具体来说,就是需要管理者时刻关注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从而针对不同环境建立不同的管控系统,特别是注重在环境出现差异化时带来的新的风险和冲突,做好“边界”管理。 ---引自《建立权变思维 规避风险感知误区》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262991 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成完全不同的创业过程和创业者成为可能。 创业的过程并不是由同一位创业者一次又一次地走过的一条老路。建立新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创业者及其公司千差万别。(Gartner, 1985) 最著名的创业权变理论是加特纳提出的模型,他认为创业过程可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个人 2,组织 3,过程 4,环境 这一理论概述了创业发挥作用的机制,专注于某些结构或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将创业者主题视为外部因素。 在该模型中,新企业创业主要有四个维度: (1)创立新企业的个人即创业者。 加特纳认为创业者个人需要具有诸如获取成就感的渴望、善于冒险以及有丰富的经历等特质。 (2)所创建的新企业的类型即组织。 该维度包括了内部的机构以及组织战略的选择等多项变量。 (3)新企业所面临的环境。 主要指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技术因素、供应商因素、政府因素、大学因素、交通因素、人口因素等。 (4)新企业创立的过程。 主要包括发现商业机会、集聚资源、开始产品的生产、创业者建立组织以及对政府和社会作出回应等步骤。 Gartner模型认为任何新企业的创立都是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只有充分研究这四个变量,并深入探究每个变量的维度与其他各个变量的维度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充分诠释新企业创建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该模型主要回答了新企业如何创建这一问题,为新创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一个动态发展模型。 ----引自百度百科 ---------------------------- 其实这一理论对于宏观范围蛮有说服力的: 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机会层出不穷,人们充满希望的时候, 创业热情自然高涨; 而如果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行业受到政策打压,法律不健全,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人们的健康,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时候, 保守一些,及时行乐; 甚至躺平摆烂的想法就会大行其道。 创业者是谁之所以不重要,是因为人都会趋利避害; 在一个群体中总会有一些愿意冒险,敢为天下先的人; 如果看到这些人获取利益,成为榜样,那么更多人就会学习与跟上。 最后,回到创业这件事上,我想到的最贴切的是《为学》里的寓言故事。 我觉得为学与创业类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