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站在摊子旁,左手拿着早餐,右手玩着手机,他的妈妈示意他坐下安心吃饭,但男孩却无动于衷。甚至他还对妈妈恶言相向:“你好烦,别管我!吃你的饭!”这下妈妈怎么能忍,一把夺下男孩手机,顺手还打掉了他手里的早餐:“不想吃就不要吃了!”男孩情绪变得非常激动:“我就要吃!你凭什么抢我手机!”说罢便把手举了起来。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打妈妈时,却不料男孩的手落在了自己身上,不停拍打着自己的身体。 所有图源:头条新闻、百度图片
情绪饥饿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孩子生气时为什么会自我伤害】的话题。很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里留言,讲到孩子"一生气就打自己"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一位家长的留言得到了高赞:当愤怒和悲伤无处释放时,那就对自己动手好了,因为生气时伤害自己最容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饥饿”,是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消极保护,也是对抑郁情绪的发泄。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的心理压抑。 当一个人内在有很多情绪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很多能量。当这个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没办法处理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一种致伤致残的行为。小一点的孩子会啃指甲、啃手;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就会揪自己头发,撞门、撞墙,或者出现其他自残行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他已经经历了很多次自我感觉不好,觉得自己不可爱、不聪明、不够好,自己很糟糕。所以说,作为父母,平时真的要从更多的小处去入手,去肯定孩子,去赞美他,去欣赏他,真的去关心他,给他这种心理营养。而不是说平时我们给孩子做好吃的、买好吃的就行了,同样他的心理需要被滋养,那就是父母的爱、肯定、赞美、认同。 负面情绪的发泄都有一个适量的度,在适当的范围内的发泄,并不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恰当发泄还有利于身心舒畅,也不用担心诱发什么心理疾病。但是,孩子把自己掐青、咬疼已经对身体造成了危害,超过了恰当的情绪发泄范围。因此,"情绪饥饿"就变成了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凶手。 家庭是成长的摇篮 要说"情绪饥饿"的第一道防线,就非家庭莫属了,我不是说常说,家庭永远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可是很多家庭氛围却是冰冷严肃的,不但没有给孩子带来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还让孩子失去了耐心信心,这才导致了他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家庭不和睦,父母的关系紧张,或者亲子之间常常起冲突,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会因此情绪不稳定,常常大哭大闹,最后演变为自残自虐的极端行为。而这些小时候的经历,对孩子影响深远。幼年时期的所看所感都深深沉积于孩子的内在,甚至能够驱动他余生的感觉和行为。若孩子的情绪在童年早期阶段受到损害,那么他就可能终身在情绪上都会存在问题。 但是光有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就够了吗?这还只是第一步。我们会发现,有些小孩子小时候很乖巧,长大后却性格大变,变得暴戾乖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多有心理疾病的成人,小时候都曾出现过"情绪饥饿"。只是父母太过粗心,没有发现,就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对于孩子反常的行为,家长需要多留个心眼,在给孩子爱的同时,也别忘了细心观察留意孩子的行为。发现有"情绪饥饿"的行为,就要及时干预,最终让其淡化。就比如优家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总会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这时孩子的情绪都会很激动。而老师们既不能逼着孩子马上道歉,更不能动用暴力,她们选择给孩子一个冷静、反省的时间,给孩子留出喘息的空间。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孩子稳定情绪的过程,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愿意听进去大人的建议。 自虐行为的低龄化 “不知道为什么,五岁的大宝这几个月脾气越来越暴躁。今天把小宝的婴儿车弄坏了,我责备他几句,他就大声哭起来,还使劲揪自己的耳朵,越制止他,他揪得越厉害,最后居然抱着头往墙上撞。急得我这个当妈的也大声哭出来,他才安静下来。”“问了周围几个宝妈,人家的孩子都不这么拗。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 “我女儿才4岁,在幼儿园她不喜欢别的小朋友碰她,别人动了她的东西就不高兴,但又不跟人家说,只是使劲咬自己的手,回家后她的手上还有两道红印子。”“XX两岁的时候脾气很大,稍微不顺心便紧握双拳,做出极度不满的表情,有时还使劲地拽自己的头发,想要把自己弄伤似的。”孩子的自虐行为越发的低龄化,这同时也说明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家长们更多的注重孩子的才艺培养、能力提升,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情绪的表达,没有创建一个轻松的情绪发泄的出口。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长以及不同阶段的情感诉求,才能保证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