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青龙汤——伤寒论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3-01-11 发布于福建
大青龙汤
(来源、类型、药方、药材、功效、主治、现代治疗、现代研究、制法、用量、用法、禁忌、加减、原条文、方歌、辩证、配伍、方解、综合参考)
来源
《伤寒论》
类型
解表剂(辛温解表)。
药方
麻黄(六两≈90克/去节),桂枝(二两≈30克/去皮),
生姜(三两≈45克/切片),炙甘草(二两≈30克),
大枣(十枚≈40克/掰开),石膏(如鸡子大≈45克/打碎),
杏仁(四十个≈15克/去掉皮尖),
药材
(7味中药材/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石膏、杏仁)
麻黄》——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微苦,辛),入经(肺,膀胱),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甘,辛),入经(心,肺,膀胱),功效(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生姜》——药类(辛温解表),药性(微温),药味(辛),入经(脾,肺,胃),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炙甘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肺,胃),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大枣》——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胃),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石膏》——药类(清热泻火),药性(大寒),药味(甘,辛),入经(肺,胃),功效(清热,降火,止渴,除烦)。
苦杏仁》——药类(止咳平喘),药性(微温),药味(苦),入经(肺,大肠),功效(止咳,平喘,降气,润肠,通便)。
功效
具有辛温解表发汗,疏通清除里热之功效。
主治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喘咳,面浮,四肢浮肿者。
现代治疗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小儿夏季外感高热、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肾炎、瘾疹等病症。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作用。
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痤疮、湿疹、无汗症,以及闭经、口渴、高热、急性肾炎、环形红斑、过敏性鼻炎等症属外寒里热者。
制法
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
用量
每次温服一升(约200ml左右),以获得微微汗出。
用法
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
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
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禁忌
本方应用虽广,但不可滥用,应始终坚持辨证用药法则,按“外束风寒,里有郁热”的病机和“不汗出而烦躁”的主证特征处方,则用之多验。
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
凡属阳虚者忌服;
表虚者忌服;
有汗而烦者忌服;
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
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
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
本方/加减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表寒不甚——酌减麻黄用量;
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
兼见喘咳——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本方/原条文
《伤寒论》38、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伤寒论》39、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金匮要略》: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治疗,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主治。
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辩证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
应始终坚持辨证用药法则,按“外束风寒,里有郁热”的病机和“不汗出而烦躁”的主证特征处方,则用之多验。
本方临床诊断应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配伍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方解
本方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
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
麻黄辛温发汗,解在表之风寒;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
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
石膏甘寒清解里热,而除烦躁,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
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综合参考
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