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的思考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12 发布于广东

最近一两年冒出了很多名词

——比如“大概念”、“大单元”、“深度学习”……无论多么新、多么高大上的概念,要想落地、取得成功,都必然要落到“学习科学/学习理论”上。

就“深度学习”这个理念来说,各种表述多如牛毛,当然很多表述也很有道理,比如:

  •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 度学习有5个基本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

美国卓越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如下界定:

  • 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强调深度学习将标准化测试与掌握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相连接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深度学习:

  • “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深度学习来自于四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三种“深度”:

文章图片1

一、深度学习方式

学生中明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文章主题上,尝试理解和反思;我认为这是深度学习。有的学生则把关注焦点放在有可能作为测试题目出现的碎片化信息上,尝试记忆全文;我认为这是表层学习

二者的核心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 表层学习方式是以反复“非反思”式的记忆方法、形式性的问题解决为特征。
  • 深度学习方式则更多地采用“高阶知能”(如反思、联系原理、问题解决等)来处理问题。

(关于“高阶知能”,可以理解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分析”、“评价”、“创造”)

文章图片2

深度学习方式追求的是知识的“意义”,因此我将其称为“意义学习”,表层学习方式追求的是知识的“事实”——也就是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

“意义学习”的内容,都是:将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经验建立关联。但只有这一点还不够,王珏老师认为至少还需要加上“知识之间的(全部)关联性”,以及“大观念/大概念”所提倡的:专家思维方式/学科思想方法

二、深度理解

  • 深度学习必须要以“迁移”为学习的目的!

而一旦以“迁移”为目的,学习就会相当复杂。因为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无穷无尽,而且有的与学生学习到的形态完全一样,有的比较接近,有的看起来似乎完全不相干——这就是“近迁移”或“远迁移”

学生要想对知识建立“深度理解”,就必须要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迁移的“距离”越远,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就越深刻

事实上,很多老师所反映的“一学就会、一用就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问题情境发生变化,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与情境建立起关联性而导致的!——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实质的理解深度不足!从这一点来看,“深度理解”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实践指导价值的!

学习环理论是描述学习活动的过程的,由6个环节构成:

文章图片3

其中,“动机”是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与既有知识经验产生的矛盾“内化”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外化”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外化既包括与他人的口头交流,也包括解题、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在外化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对知识进行重构(“批判”)。

由于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以及语言对于思维的承载作用,显然,“外化/输出”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要高于“内化/输入”的深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多开展“外化/输出”,显然有助于达成“深度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合理地设计和搭配“内化/输入”与“外化/输出”活动——而非单一强调“外化”,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深度参与

关于学生的深度参与,有两种描述角度:

  • 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开展学习”,也就是“动机”
  • 二是学生“努力理解内容的意义/努力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也就是“主动性”。

说明:

本文中对“深度学习”的理论解读,来自于《深度学习》一书。本书全面、简明地介绍了“深度学习”、“主动学习”的各种理论研究,并提供了一线教学实践案例,甚是易读、也很通透。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