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白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传统的最后守望者和新世纪创新的前行者。 在文人画脉中,宋代的米氏云山代表了泼墨和破墨山水的最高境界,后世无人超越。黄宾虹认为泼墨“未易猝造”,刘知白也认为“米氏云山最不易学”,但刘知白在耄耋变法后,却将大泼墨推到了最后的极端,消融笔踪的跨度和幅度远远越出了二米的雷池,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刘知白(1915—2003)。1920年随外祖父学习书法、经史,1925年由《芥子园画谱》学习中国画。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1935年拜顾彦平为师学习吴门画法,同时入住苏州怡园,潜心研习“过云楼”所藏历代名画,其间又随师拜访苏吴藏家,得览更多历代名家书画剧迹。耳濡目染,由此奠定坚实传统山水画学基础。 他于1915年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一个富商之家,自幼痴迷书画,一生不慕名利,远离画坛,潜心艺术世界70余载,2003年8月14日辞世于贵州省贵阳市,享年89岁。 刘知白曾说,“作为一个画人,一要老老实实学传统,二要广师造化,三要经得起寂寞,四要敢于不断超越自己,五要不畏艰难险阻,不畏老之将至”。他所言“学时有他无我,画时有我无他”的治学思想,要求学习传统时踏踏实实,苦心追摹,再从师造化中去领悟传统,最后以我法画出自家山水。 他对自己习画历程总结归纳为“法、守、功、化”4个字,纵观老人70载的艺术人生,正是从这4个字一步步走过来的。他学米芾、石涛、石蹊、徐渭、黄宾虹等,一学就是60多年,不仅是学他们的笔墨之法,更是从中领悟传统艺术的意境和大师们的精神思想。 他作画从不打铅稿,无论大幅小幅,只讲求一个“快”字,而且章法层出不穷。他认为画前打稿笔墨易受约束,难得天真活泼;若是边想边画,板结在所难免,也失去笔墨意趣,这些都是胸无丘壑,心手功夫未到之故。故此他说:“画者须从古之大家处得法,了解传统之流变,了悟我国文化之精神,于造化之中得自然之涵毓,胸存万千气象至神游造化方可随心所欲。”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学者冯其庸看了刘知白先生的画后,惊叹不已,主动提出为先生的画集写序,仅从其中几句,就可看出他对先生画风画格的倾慕:“刘老的画,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笔墨之高,已入化境。从山水画的渊源来说,刘老画里呈现出来的是石涛、石溪等人的气派,而且其高处,决不在二石之下。 合作 | 联系我们:微信号15025188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