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继业‖西堡子

 微美陇西 2023-01-13 发布于甘肃

西堡子拆了!

西堡子历史很早,它还有个乳名叫镇羌堡……

但真正称呼它为西堡子而是同治五年失城之后的事了。杨凌霄在“陇西乱后情形一”中记载:同治“延至七年招集流亡,编查保甲,大城并北关三堡(破城后兵勇抢掠,民无所归,将关厢东、北、西月城斩修为堡寨)户口仅三百余家,半皆零丁独户,其有子女者甚寥寥也。”

又如同治八年刊立的《王得胜军门功德碑铭》中记载“爰于翊秦门(何家城门)瓮城内,饬集残黎,创立堡寨,按抑且相其势,按其地题名太极堡”。这是记载了修东堡子一段历史。屠城后:“且城垣寥阔,人烟稀少,有变则防守维难。欲为聚居比处,风鹤无警者,咸苦于计无计所出,徒唤奈何耳!″

可见,同治五年屠城后,所剩人口稀少,人力不足以守城。于是,为了方便布防,将人口集中于镇羌门、保昌门、翊秦门的月城(瓮城)内,加固成堡塞,以防不虞。因此,镇羌门月城也就成了西堡子。原镇羌门的门额亦在这次筑修中更替为“镇羌堡”,这也是最初的西堡子。后来,西堡子成为地名,所称范围越来越大,在民国地图上,西堡子包括整个今园艺一、二队广大的面积。


西堡子有个陇西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名称为天竺寺,孟家栋《重修天竺寺碑》:"有唐观音院……后元帅汪公奉敕命于僧雪庵时易今额曰'敕建西天竺寺’"。所以,天竺寺也叫西天竺寺,即取西方之意。天竺寺在唐代为"观音院",元代敕建易额,大约于明永乐七年皇上下诏再次重建,清代也给该寺赐有贴文。天竺寺经过历代多次修葺,楼阁殿堂一院套一院,"亭台廊房多达百栋以上",其规模"不仅为陇西寺庙之冠,也堪与国内著名寺庙并提"。

照片上前方为天竺寺旧址


安维峻的字画以前在西堡子留有很多,听说天竺寺也曾是"陇上铁汉"安维峻常光顾的地方……

西堡子天竺寺又是提督曹克忠驻扎过的地方。

同治三年三月,狄河乱回杀入陇西西乡,所过之处,伏尸数千,一片焦土。三月“初三日午刻,(乱回)迳至城西将军堡,大故堆坪屯扎……“四年十月“提督曹克忠率大营来巩,”城被解围。“曹克忠遂于十月初七日进城驻北关天竺寺,所带十三营分屯西郊一带。”杨凌霄《曹军门克忠抚剿甘南回匪》。

民国30年至33年,第十二军粮库除了县城内其它地方储粮外,仅西堡子的仓储就有天竺寺庙宇,碧玉宫,药王庙三处。

1959年在天竺寺建立机械化的陇西县面粉厂,那时候马车运粮,70年代大拖拉机运粮,80年代汽车运粮。

后来改名粮油加工厂,面粉除了供应本县外,还承担甘南四县和渭源的面粉加工……

图中粮库修建于1958 年


在那个吃不饱七十年代,这个仓库门口等着买粮的人总排着很长很长的队列,那时候我也算其中一个……

天竺寺以北是碧玉宫(园艺小学有部分占地),碧玉宫在四十多年前曾当过村诊所。

碧玉宫毗西是喇嘛池,冬天喇嘛池结冰,西堡子人又去隔河相望的李家坪挑水,因为那里有的是暖水泉,冬不冰,旱不涸,

碧玉宫东面还有一个地方是曾经的雷坛 ……

下面这张图前方又是西堡子药王庙的旧址,光绪二十五年赵家人重修,当时花费一千数百缗,清代杨凌霄有记。

西堡子赵氏世家,人才辈出。从巩昌府道纪司赵斗三到赵运昌、赵家楹、赵丙淮、赵心柏、赵应平,真可谓儒学风范,诗书世家。药王庙的修成,验证了杨凌霄所谓的"近报则在己身,远报则在儿孙也"。

西堡子除了赵家重修药王庙外,还有西河龙王庙,据说为杨十万族人所修。

西堡子是涵盖文武双星的地方,少林寺第三十三代法师释永寿,(俗名马廷祥),他就是西堡子人。其弟子范世卿在全国各大武林比赛多次获奖,他也是西堡子人,范之女儿范晓星毕业于秦腔最高学府西安易俗社,她还是国家一级演员。

西堡子还有个三官庙,三官者:天官、地官、水官。此庙在乾隆时期称为三元庙,即上元为天官,中元为地官,下元为水官。其建庙时间可能很早,今已无考。庙的旧址就在这个巷里中部以东地区……

下面这是西堡子镇羌门瓮城内的一条老街,图片阴面为关帝庙旧址,关帝庙在陇西有好几处,修筑时间或迟或早,但镇羌门翁城的关帝庙,在乾隆之前就有。关帝庙为什么都在城外或者瓮城内,这与 其历史故事有关。

庙北原有一棵几人合抱不住的榆树,被奉之为神树,树常流水,邑人有眼疾者取用树水疗之。

下面这张图片告诉你,右边的大树生长在由"西门渠"析出的大阳沟渠上,此渠离镇羌门瓮城一米多,这条渠经西天竺寺、热水巷、水渠沿、东街台子、翊秦门、直到柴、汪家门……陇西之急莫大于水,以前的人都知这条渠多么重要。这条渠的上游叫“西门渠”,从出土的明代水口城砖浮雕文字上可知,中游的大阳沟渠早在明朝万历六年就有,所以,“西门渠”不是九O版《陇西县志》上所载的掘于清朝。

这张图片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左边路囗即是镇羌门月城门处。 正是这个城门,挡住了1952 年7 月31日西河发生的一场百年洪水。当时河床高于县城,洪水齐城腰,人们用毛囗袋装土、沙堵拥城门。据灾后统计,全县死亡65 人,重伤千人,毁房581 间,冲走牲畜129 头,羊61 只,猪229 头,毁田3500 余亩……由于堵门及时,西堡子免受水灾,镇羌门功高无比,上天佑我西堡子………

下图中,这是镇羌门的瓮城残留城墙,去年还有今己不见。树下有条通往鸭池的渠,穿城而过。

这张图片上的房后墙是西关城墙连接处……西关城墙离鸭池渠中隔三米左右的一个旱台,这个连接点在9O版《陇西县志》上被写在了西顺门,屁股上抓胡子,整整错了一大截。

西关城夷平的很早,它已变成老人的记忆了……

镇羌门瓮城是陇西瓮城中最大的一个瓮城,且人家居多。

电杆的地方是正是镇羌门的位置。据说“镇羌堡”门额被埋在马路南边张宅墙外水阳沟处,不知在不?

瓮城下的百年老宅,今年已变成水泥楼房,水泥楼房又面临拆迁……一切都顺应了历史。

皇明断碑躺在路边晒着太阳……

路边躺着的还有训导碑。

沿街两边石头很多,碑座、石礳、石条、石槽、石柱顶石、石缸、石座……几乎家家门前都有,拆迁后它们的归宿又往哪里?

这是水房边的一个大石头,人们常常坐在上面,被礳得光溜溜的。傍边巷子也被称大石头巷。

下面是个石缸,很少见吧!

这个石臼很大,虽然用广告布遮羞,但石屁股还是露在外面。

这是镇羌门的一个门墩,明代的,也算有些历史了…… 其实它就是𐄘托镇羌门门扇轴纽的石墩。

这是镇羌门的城砖,支援成了水利建设,砌成了西泉提灌。

这是镇羌门(小西门)的月城门的城墙,目前陇西仅存的一点门洞墙,也是唯一能够看到的红粘土墙。红粘土最近处只有河浦山有。

这点红城墙看不见夯层,红粘土混合白灰、石子,非常坚硬。据老人讲,城门洞的土是热蒸处理过的熟土,是杀死了草籽与虫卵的土……城门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城门洞上方砖缝里灌有铸铁,墙体糯米汁白灰泥砖砌,连墙土都是混合土,非常坚硬……

图片上两层楼的地方正是鸭池的地方,鸭池可不是死水,水源上进下出,大柳树围池一周,夏天清凉,池边洗菜洗衣,冬天村民在池边浇灌冰冻菠菜。那时候没有塑料大棚,运输也不便,冬天能够吃到的蔬菜没有几样。西堡子是菜农,到了冬天,柳条扎两个井字框,上面把菠菜一层层叠压上,布方形,根朝外,然后浇水冻结,压至半米多高上面再放一井字框,绳拉四角冰冻就好了,到市场随切随卖……

下图马家大院,前街铺面进门过厅,入四合院,再过厅,再入四合院,往后花园,园中一西房。前后整个院子全是青瓦高脊,板门板窗,尤其中间的过厅房台凸显,面积很大。曾经的房主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身位荣居县长……此院解放后私改为集体财产,七十年代开设为园艺村诊所。

除了马家大院,还有陈家老宅……现在只能看到这个侧门……侧门前面在六十年代为蓝球场,还举行过比赛……

下图是个丁字路口,村民叫前街上。路口有太阳能热水器的这家人以前有个老人,我们都叫她杜家奶,杜家奶手上的老茧都成了死皮,酸刺之类的柴火她都赤手去拔,她一生吃苦勤劳,到了冬天,老人每天出门从野外拔来很高的一背斗柴草。她是我们整个村学习的榜样……

也正是在太阳能热水器位置的地下有一口自流井,六十年代埋绿皮陶管引李家坪雷家寺的泉水入城,其中一流进入此井……

下图右边是后城壕,后城壕中间有一条三至五米高的沙带,南北贯通,筑城时在沙带两边取土,所以成了双城壕。

这条沙带很有可能是条古河道……

后城壕里有个池,池是农业社时期的,鸭池水流经西堡子,最后退入城壕池中……

七十年代池里浮水的人很多,前后夺走了几条人命……

七十年代末后城壕池中还养过鱼,鱼是生产队的,焦爷看管,谁都偷不走一条……

城壕的北头转角处及城的北壕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园,六月接杏赛桃大,八月苹果满树挂……

我们的班主任赵应琛家就居住在苹果园西台地上,记得他家大门上贴着的对子上联就写着:"居城郭桃红柳绿鱼击浪……"

西堡子属园艺村,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本人为园艺村写的一个牌子,写完后当时拍摄了照片,所以字看上去很新。

园艺村有四个生产队,村民全是菜农。

西园,位于西周遗址东(关于西周遗址在此省略),自古名园,西、渭两河地下潜水相汇,即使悉年无雨,井永不涸,得天独厚,土地肥沃的西园,无非就是种菜之良园。


西园上头有一眼陇西最有名的泉叫西泉。乾隆版巜陇西县志》:"西泉……味甘而冽,冬夏不涸,陇西第一泉也,……康熙十五年,靖逆矦张勇修筑桥梁,架河引流入城,居民赖之,后河水横溢,桥遂𑉏"。可见那个时期西泉水自然外溢。

八十年代,西泉上下千米之内,有机井十余口,其密度之大,于陇中旱塬可叹为观止。

西园地势平坦且低,可以得到西河、西泉水的自流灌溉(2012 年每亩以二万八被桥南市场征用,地势比以前垫起了好多)。

从1968年起,西园成了陇西县蔬菜基地,成为惠及民生的"菜篮子"

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全县人民吃的蔬菜全是园艺村菜农种的,我们何不记住在困难时期,曾为全县人民生活做出过实实在在贡献的西园、西泉、园艺蔬菜基地,园艺人……他们才是那个年代的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

在陇西的秧歌界,以前最负名气的要算西堡子的秧歌了。西堡子秧歌每次演出必有一折外县没有陇西独有的财神图,财神图的主角财神是黑虎朝爷赵公明,这折戏全是武术套路,无对白,不歌唱,全以哑剧形式,以武术套路配火面伴乐鼓进行,伴奏的乐器为唢呐、钹、锣、鼓,曲调为“将军令”。

据传西堡子的秧歌武术套路源自天竺寺的王和尚,王和尚身怀少林绝技,曾保护过康熙王爷。王和尚的事迹除了传说已无证可查,但只要是西堡子耍秧歌的人都知道财神图已经在汪家传了好几代,传至汪家三太爷时,还有一大一小两条先人手上传下来的青岗木财神鞭,其中一条是铁芯龙头鞭,文革时期埋藏于窑窝中,后来挖出时已腐朽,现在还剩一条。鞭杆是财神爷的武器,它在民间也叫做“缠海神鞭”。

上面说关于西堡子秧歌武术套路与天竺寺有关,还是有点根据的。再据西堡子的老人们讲,天竺寺和尚有个早晨练武的习惯,并且练武时不保密,专门公开让大家观看,所以后来留下了一句“天竺寺门前没俗人”的传言,是说西堡子人受过天竺寺和尚练武熏陶,个个出来都身手不凡。

到了民国时期,陇西财神图已有两家,一家是西堡子汪家,另一家是北门外梁家,汪家梁家是亲戚,据说西关刘家与北关梁家又是亲戚,于是后来西关又有了刘家财神图。

西堡子财神图耍全共有七十二环子,二百八十八个架口,每个架口都有相应的口诀,如"朝天一柱香"等等。可是有些现已失传,流传下来的也只有一部分了。

西堡子的财神图在演出上与解放前还是有些区别。解放前,西堡子耍财神图的人从正月十三晩上开始,每晚单身要上十方山,去一座小庙黑虎洞前敬神,直到十七晚上卸驾为止。现在不用上山,只是每晚化妆后,先将鞭杆、胡须、头箍供桌,烧香五柱,茶酒各一杯,化表叩拜,仪式完毕后才方可穿衣戴头箍束装,每当戴上胡须,表示就已成了神身,再不能与人通话。演完卸妆,用宣纸拓个面像留着,继续焚香叩拜。财神图所有的拓面纸及化妆、卸妆用过的废纸都不能糟蹋,另置留存,也不能丢进垃圾或混入其他演员用过的纸中,这些废纸,一直等至十七晚上,敬完西河龙王之后,统一焚烧于西河滩,以表示对财神的尊敬!

财神爷的脸谱最早也是汪家自画,一九七八年秧歌再次兴起,本人按汪师傅指导画过一次,再后来多年轮流换人画脸,各有千秋,各有不同。财神图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卸驾,每天的脸谱色调要有变化,脸色是从黑色多变至红色多再变至白色多。十五晚红色最多,表示已开杀戒,十七晚白色多,表示气数己到。

这些年西堡子秧歌后继有人,陶根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派脸谱传承人,秧歌戏曲,专业内行,财神图脸谱(现为耿系)又一次得到发扬光大。

陇西杨十万的老宅曾在西堡子。据伙子里三哥说,西堡子杨氏老宅还不是最老的院子,更老的院子在东巷。据先人说,因东巷院子失火之后才将家搬迁至西堡子的。老宅这里有条街叫迁家巷,是否因这次搬迁而得名?谁也不知道。但杨宅占了迁家巷约十分之七的距离。

西堡子杨氏所占面积有多大,东至西顺门官道,北至迁家巷及东面巷口以北部分地方,南至城墙,西至赵宅。这么大的地方,民国时期当过教场。

以前西顺门官道边本家有半截用做房后檐墙的厚墙,正是利用了“杨家场”的车门墙。从车门墙向西有条路,直通一个叫“后头圈圈儿”的地方,以前本家南房廊檐上的一些大柱顶石,就是太太年轻时从后头圈圈儿拉来的。父亲还说,以前还有用红砂岩石凿成的排成几十米长的水沟。解放后,后头圈圈儿成了多户人家的院子。迁家巷毛家邻居说他盖房子时总挖出许多瓦渣。陆爷说在他大门附近的地方挖出过一窖碗碟,除了上面两个完好无损,其余全都碎了。

太太说的“后头圈圈儿”其实就是杨十万家在清同治五年被焚毁后的院落废墟。

姬克昌老人在《寸草心》一书中记录了流行于陇西民间的一句谚语:“杨十万,缺个担水担"。并注解为相传陇西一大富豪。这句名谚真正的意思不是缺少那条担水担,而是说再富有的人也有一时的不便。

下面1图为杨十万废墟上的石水沟。2、3图为陆爷在杨十万老宅废墟上出土的、一窖碗碟当中的最后一个鱼盘。

下图: 西堡子迁家巷大门上的对联:“千年造就西堡子;如今拆迁永消失。横批:实在可惜”,这是在诉说着住户的心声。


下图为迁家巷1号门牌,还是不用了的简体字。

西堡子被拆了,拆毁的不仅仅是个千年古村,更有千年的文化、乡情、民风。

西堡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木易四知的美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