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在北京南城长大的,南城古迹众多,什么辽代密檐式天宁寺砖塔、丘处机居住和羽化之处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白云观、在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建造的滨河公园……那可都是我小时候经常出没的地方 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 八角实心密檐式砖塔,13层,57.8米。辽代实行五京制,天宁寺塔属于辽南京(陪都)析津府的地界。天宁寺塔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地上建筑,它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浮雕活泼生动、呼之欲出,塔檐层层收迭、卷杀丰富,整座塔弧线柔和优美、节奏感强,梁思成先生说它是最富有音乐韵律的古代建筑杰作 白云观,始建于唐代 有唐一代李氏皇族以老子李耳为祖先,信奉道教,玄宗皇帝为奉祀老子敕建白云观,当时的名字叫做长春观。金代扩建后更名为太极宫。元代丘处机居住于此。明清两朝均有修建。白云观之名始于明代。白云观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代石雕老子坐像、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如今我工作的地方仍在北京南城。南临唐悯忠寺(法源寺)、东有纪晓岚故居、西有金中都的长安街——南横街、北为琉璃厂。 南城文化自成一体,南城建筑独具特色,会馆就是北京南城的一首独特而动人的建筑乐章。 会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帝京景物略》载:“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明嘉靖、隆庆)间,盖都中流寓十土著,游闲屣士绅,爰隶城坊而五之。……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这是目前有关会馆的最早的记载。 这本《帝京景物略》是明代刘侗、于奕正所作,文中所说的会馆,便是北京南城前门大栅栏东边草厂胡同里的芜湖会馆,由安徽芜湖人俞谟出资建立。只不过,这座载入史册的中国第一家会馆,经考证,实际建造时间应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比书上说的嘉隆年间早了100至150年。 中国第一家会馆——芜湖会馆所在胡同 北京南城草场一带的胡同里,几乎十来步便是一个曾经的会馆,其中包括由安徽芜湖人俞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立的中国第一家会馆——芜湖会馆。只可惜,这些举子和商客曾经的家,早已变成工厂、仓库或大杂院,破败凋零,不忍目睹。就是这些残迹,这两年也是飞速消失的节奏 虽然第一家会馆建在北京,但不是只有北京才有会馆,全国各地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商贸集中的地区甚至一些偏远的地方都建有会馆,北京、河南、四川、江浙、湖南、福建等地都是会馆比较多的地方。北京南城商人举子云集,曾有会馆一百多座。四川物产丰富,更是几乎每个市县都有会馆,普及之广为全国之首。江浙鱼米之乡,大运河之要路即是会馆建造的路线图。 会馆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和传统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抑制。直到唐宋时代商业才繁荣兴盛起来。 唐代长安城实行里坊制,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个街区,也就是东市、西市。西市的货物主要是来自西域的珠宝、马匹、牲畜、皮毛、织毯之类;东市的货多为中土的粮谷、果蔬、丝绸、木器、文玩之属。当时人们去东市购物简称买东,去西市购物简称买西,“东西”代物,由此而来。 东市、西市中,又各有二百二十行。行,是商业区内经营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组成的组织。官府为了管理和课税方便,设置了“行”。后来,商人为了避免行业内部竞争,实行协作经营,利益均沾,抵制外来人员切蛋糕,保护本地区本行业利益,同时抵制官府过分剥削,将“行”发展成更紧密的自主或半自主管理的经济型联合组织。在这些“行”中,每行都有自己的首领,叫做“行头”、“行首”或“行老”。有趣的是,那时每行人员也都有自己的“职业装”,走到街上一看就知道是哪一行的。这种既为官府服务又带有自我保护性的商人自己的组织叫做商业行会。 《木兰辞》,南北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唐代以前的城市居民居住的里坊内是没有商店的,逛街只能去“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大街小巷遍设商店,勾栏瓦肆灯火通明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尽显汴京商业繁荣之景象 到了明代,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商业地区性分工越发突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流动性行旅商人。于是,早有的社会组织类型——商业行会迅速蓬勃发展壮大起来。 会馆是伴随商业行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商业行会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组织。会馆最初大约由异地流动的商人集资建造,最初主要是作为商业行会的驻地,可联谊聚会,可商务洽谈,可文化娱乐,可居住歇脚。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家族宗族,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基本社会单位,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组建“同乡会”一类的组织。由于此时商业行会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所以行旅的商人、赶考的学子、迁徙的移民、流动的人员……凡流寓他乡的人们,同籍商会的会馆都是他们异乡的家,于是会馆便成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中国游子的精神家园。 会馆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最晚兴起的一种,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性格的类型。 北京湖南会馆,清代 位于北京南城宣武区烂漫胡同,外观朴素,与民居相仿佛——像家,其实是商会的初心所在 会馆大致包括行业性会馆和地域性会馆两类。 地域性会馆由旅居外地的同乡人士共同营建,比如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湖南会馆等等。 天津广东会馆,清代 由广东商人在天津建造。这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一个地方的商人在外地经商,抱团一起,互相帮助,显示实力。这个会馆大门为三开间,开一门,门两侧有石狮一对,类似贝勒府,已有僭越之嫌 行业性会馆由同行业的商人们集资兴建,比如盐业会馆、布业会馆、钱业会馆等等。 宁波钱业会馆,清代 这个看起来就比较豪华气派了。宁波钱庄业始于清初。兴盛时,资金在6万元以上的大同行有36家,1万元以上的小同行有30余家,几百元以上的兑换庄有4000多家。民国20年(1931年)全县钱庄业已发展到160家,资金总额计3866万元,而且首创了不用现金支付的“过帐制”。当时曾有“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的说法 由于性质上的特殊和功能上的综合性,会馆在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类型中独树一帜,无论是功能布局还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说,会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典型。 ——鲜明的地域特色。 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会馆建筑艺术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从平面布局来看,会馆基本都采用院落式布局。北方气候凉爽雨水少,庭院宽阔空地多,会馆往往建成开阔的四合院。而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大,建筑相连防雨晒,会馆往往建成典型的“肥水不外流”的天井院。 北京湖南会馆庭院 虽为湖南人所建,但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和居住方式,也要建成北京四合院的形式,而未建成南方的天井院。北方雨水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在宽阔的院子里闲看白云刍狗,细辩河汉星辰 从外观造型来看,北方是厚重大气,多采用宫殿式造型。而南方是轻巧灵动,多采用民居式造型。这一点在中国古建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屋顶上体现的十分充分,北方会馆的屋顶曲线平缓,而南方则是大弧度的翘脚飞檐。 天津广东会馆 北方建筑起源于“土”,厚重、敦实、粗犷。广东会馆地处天津,大门的瓦顶和墙体为青砖灰瓦的厚重北方风格 四川省自贡市西秦会馆的戏台,清代 南方建筑起源于“木”,轻巧、精细、灵动。西秦会馆的戏台屋顶为三重檐六角盔顶,典型的南派风格,其繁复精巧在中国古建中十分少见。翘脚高高飞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颇具形式美 南方建筑最具代表性艺术特色的部分当属马头墙。马头墙也叫封火墙,墙体高大挺拔,造型富于变化,成群耸立时蔚为壮观,也成为会馆建筑艺术造型的主要亮点。平直的、山形的、人字的、凹曲波浪的、连续圆弧的、几何直线的……样式繁多的马头墙撑起了黛瓦粉墙、如波涛般起伏的天际线。 宁波庆安会馆,清代 庆安会馆是北洋船商的会馆,被行内称为“北号”,是祭祀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妈祖的。“龙背兽脊,傲首向天”。白白的粉墙,经过雨水的洗刷,留下条条块块丝丝水痕,任意参差间,俨然造化偶成的水墨写意 从装饰艺术来看,北方会馆的装饰题材似乎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场面中的人物形象为主,装饰风格古朴厚重粗狂,线条豪放有力。而南方会馆的装饰题材以花草植物、动物形象、山水风景为主,装饰风格精巧纤细秀丽,线条复杂精致。 上海三山会馆,清代 由福建商人集资兴建。三山指福州市内的乌山、于山和屏山,是福州的代称。主要建筑均采用福建燕尾脊式的造型。建筑构件上的装饰是典型的福建式样 北京湖广会馆,清代 北方惯用的人物故事做装饰 会馆建筑的地方特色根植于漂泊异乡的人们的内心精神需要,坐在家乡风格的建筑中,与乡亲念叨着家乡往事,此情此景,有如置身本乡故土。 因此许多会馆甚至连匾额楹联都是浓浓的家乡味儿。北京南城虎坊桥往南有一条名叫福州馆街的老街,是当年福州老馆所在地。福州老馆建有一个乡情味浓厚的“麦饭亭”,楹联为“满目蓬蒿孤客泪,一盂麦饭故乡情”。福州老馆虽已不再,但因它命名的街名和“麦饭亭”的乡情却留在了人们心里。近人追述至此,仍不免感慨:“一盂麦饭,故乡之谊犹敦,满目蓬蒿,孤客之泪犹湿。” 山东烟台的福建会馆(天后宫),清代 福建商人在山东烟台建造的会馆。福建的建筑工匠、福建的建筑材料、福建的建筑风格,一水儿的家乡味儿。在一片山东本地建筑中,风格迥异,很是打眼,让人一望便知这是福建游子的家 会馆建筑不仅是地方性建筑艺术的体现者,同时还具有地方之间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特征,是各地建筑特色与文化艺术交融的作品。一地的商人到了其他地方经商,也把家乡的文化艺术一同带了去。流动的商人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使者和建筑艺术融合发展的推动者。 天津广东会馆 外北内南设计风。砖石大门与周围建筑风格统一,营造整体感。但进门之后,满目岭南风格,别具匠心,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独有的布局特色。 会馆作为小型公共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小而全。小,它只为小团体、小社会(同乡或同行)服务,不对全社会开放。全,它集祭祀、聚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住宿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功能上具有综合性。 因功能上的综合性,会馆的建筑布局形成了“主轴线+次轴线”的基本模式。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戏台、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厢房,这是主体部分。次轴线上是由生活用房组成的院落,单独开门进出,和主体部分隔开,同时又有小门和主体部分相通。主次建筑互不干扰,使用方便,布局合理。 会馆建筑的一般布局模式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综合性,会馆建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布局模式。主轴线上有大门、戏台、庭院、殿堂,为祭祀、聚会、娱乐活动的公共空间。两侧的厢房一般为办事、会客等活动所用。旁边轴线上另外布置接待住宿的生活用房 河南周口关帝庙,清代 山西陕西敬奉关羽,山陕商人在全国各地建造的会馆都是“关帝庙”。河南周口关帝庙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戏台不按一般规则在大门背面,而在前殿之后。大殿前的庭院中建一露台,中央立有一座牌坊,牌坊两侧各有一座碑亭,碑亭两侧各树一根铸铁旗杆 河南周口关帝庙铁旗杆 旗杆高20余米,整根浇铸而成,上有蟠龙、云斗,可谓“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每当举行祭祀或大型活动时,旗杆上悬挂彩旗灯笼,气派威风。这种旗杆目前只见于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山陕会馆中,是一种地方性的特殊做法 宁波庆安会馆的戏台 庆安会馆前后院各有一座戏台,分别为祭祀妈祖和行业聚会时演戏所用。一座会馆,两座戏台,非常少见 ——攀比的建造心理。 纵观全国各地的会馆建筑,用材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不同,但是其建造的背后,却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相互攀比。会馆建造的攀比心理和祠堂建筑如出一辙。祠堂是家族氏族间的攀比,会馆则是商人集团或地方势力间的攀比。为表现财富和雄厚的经济势力,提高社会地位,很多会馆都不惜耗费巨资,务求其建筑的宏伟华丽:崇垣高阁、亭廊相连、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装饰繁缛……以至于在一个地方城镇中,除了享受皇家礼仪等级的文庙建筑外,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就是会馆。而会馆又比皇家、官府、庙宇建筑少了一些规矩与刻板,多了许多奇思妙想、活泼生动,体现了更高的建筑艺术水准。 攀比,就是要显示给众人看。大门临街,自然成为装修装饰的首选,也成为会馆形象的代表。会馆的大门,建筑样式活泼有趣,建筑造型别出心裁。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大门,清代 造型独特,结构复杂,装饰华美,十分罕见。大门正面为四重檐歇山顶,下面三层从中间断开,往下逐层加宽向两旁伸出,层层翼角高高翘起,像几只展翅的大鹏列阵欲飞。三层屋檐的断开处分别露出立柱,向上逐层收进,本来横向发展的檐口被竖向发展的立柱打破,构图更加活泼。最上一层屋顶下悬挑出两根垂花柱,中间嵌入一个圆形花窗,形成一个小亭阁架于屋顶上。大门后面是三重檐盔顶戏台,原本一进的院落组成为四重檐歇山+三重檐歇山+三重檐盔顶的三个相互连接的屋顶。随着观看视角的变化,建筑的正面、侧面、里面呈现各不相同的样貌 湖南湘潭鲁班殿大门上方的泥塑 鲁班殿虽规模不大,但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大门上方的长幅泥塑塑造了湘潭古城街道商业繁荣的景象,被称为“湘潭的《清明上河图》” 河南山陕甘会馆,清代 彩绘木雕和照壁砖雕,极其精美华丽 从全国各地保存下来的会馆建筑来看,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会馆几乎都是山西、陕西的商人出资建造的。大多数地方只要有山陕会馆,它往往就是当地会馆中冠绝群雄的那座。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清代 西秦会馆是一座行业性会馆,由陕西盐商集资建造,因此又叫“盐业会馆” 河南洛阳潞泽会馆,清代 潞泽会馆是洛阳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由山西商人集资兴建,宫殿式建筑宏伟华丽,重檐歇山顶高高耸起,檐下立柱高达七米。两旁延伸的围墙好似城墙,左右各耸立一座钟鼓楼,好似城墙角楼。威武雄壮,气派十足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清代 重檐歇山顶大气雄伟,黄绿琉璃瓦彰显实力,菱形装饰图陕西风格 戏台几乎是每个会馆都要营建的,一般建在大门背面,面向殿堂。演戏给神看,其实也是给自己看。人们聚集在会馆中最为宽阔的庭院中,前殿台基逐级而上的台阶恰巧就是“阶梯座位”,两端的厢房走廊成了观众席,设计可谓精妙之极。戏台,这个会馆中最富有艺术色彩的功能区间,其本身也因式样特别装饰华美而成为整座会馆建筑群中最漂亮最抢眼的。 上海三山会馆戏台和两端厢房走廊 戏台背靠大门,两端厢房走廊形成二层观众席。福建燕尾脊的屋顶造型精巧别致 河南周口关帝庙戏台木雕 戏台装饰是整座会馆内部装饰的重点部位,华彩夺目,热闹欢乐。关帝庙的戏台木雕由整块木料高浮雕、透雕而成,精美绝伦 天津广东会馆戏院舞台藻井 舞台顶部的藻井外方内圆,涂金漆绿,金碧辉煌,是由数以千计的异型斗拱堆砌接榫,似螺旋花纹向上堆叠组合,形成一个直径足有六米的穹顶,由于其纹路酷似菠萝外形,俗称'菠萝藻井'。它能够把舞台内演员演唱的声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顶内,经异型斗拱的折射,削弱噪音,再将声音清晰地传送到戏楼的每个角落,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听到演员原汁原味的演唱 有意思的是,山西、陕西本省内的会馆却极少。从历史上看,山陕两省地处黄土高原,生产力不发达,战乱频仍,自唐代以后,相对穷困,商人较少涉足。而山陕人又极善商贸,大量人口外出经商,于是便形成了山陕人在外地的会馆多,外地人在山陕的会馆少的局面。而醇厚浓烈的家乡情结、不甘示弱的要强精神、雄厚有力的资金保障,又让山陕人将会馆——这个流寓他乡的人们的家,营建的煊赫一方。 |
|
来自: 公司总裁 > 《古/建筑/路/桥/家具/图纸/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