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宝麟 | 婉通精舍印话:圆朱文印(一)

 夕妙斋 2023-01-13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婉通之美  晚通之乐

开栏语:壬寅秋冬交替之际,《丰神流动——冯宝麟圆朱文印专集》在经历几度波折后面世了。适值新书首发之际,接到《中国书画报》姜彤编辑的邀约,拟以展示我之篆刻创作、梳理我之艺术观点为主体,在报端辟一栏目。此立意与《丰神流动》一书的体例颇为相近,正可以新书内容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增益生发,将未尽之意、未详之说臻于完备,便慨然应允。

经再三斟酌,将栏目定名为《婉通精舍印话》。婉通精舍,乃吾卜居京华所置书斋之名,亦作“晚通精舍”。婉通者,篆之恒美,亦圆朱文印之奇韵也。唐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云“篆尚婉而通”,乃其纵观书法风格之流变、于古篆秘境探赜索隐之得。余自弱冠之年便与篆结缘,数十载“癖于斯”而痴心未改,虽生性愚钝,但能持之以恒,且于创作中始终追索婉约典雅之奥旨,常以“婉通”自悦,也常以“晚通”自嘲。故壬寅金秋卜居京华,便以“婉通精舍”为斋号。晚通之人痴迷婉通之艺,美谈乎?无奈乎?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无论如何,身居婉通之室而悟谈婉通之艺,可算作一桩风雅事耳!

此专栏分为三部分:前者,我所理解之圆朱文印;中者,对婉通之美的阐发;后者,对具体创作之剖析。有宏观的分析概述,有微观的甄别研判,亦有真切的实操札记。所有这一切,均欲以真知真相示人,虽难免偏执偏见,皆数十载曲径寻幽之所得。但愿能于读者诸君有所启发,或从吾之失误处得到借镜,诚如是,则不枉费字纸,实印苑殊胜之缘也!

壬寅立冬之日于京华寓所灯光下
圆朱文印(一)

圆朱文印是印章艺术领域里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一种风格样式,它在印章发展史的不同阶段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恒定的,那就是追求一种精工唯美、雅静秀润之美。

“圆朱文印”作为印学界都很熟悉的“概念”,是由前代的专家学者对其本质特点归纳总结而成。“圆”是指这一艺术风格的美学特征,当然,这里的“圆”不同于现实中客观物体的“圆”,也不是物理学领域研讨的“圆”,而是一种人们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所能感受、领悟到的温润、典雅、婉约、曼妙之美。“圆”与“朱”组合在一起,其指向也就更为明确:以精工缜密为其外在表现、以秀雅超逸为其内在品质的细线条朱文印。

清代的印论家陈錬在其所著《印说》中,对圆朱文印的定义最为精当,即“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也就是说,细朱文的印章为求生动灵活而呈妩媚之姿,且质感圆润,所以被称为“圆朱文印”。

在以优美和壮美共同构成的印章审美范畴中,圆朱文印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美感隶属于“优美”一系。而按照我们传统文化对艺术美的分类方法,圆朱文印之美当属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对应,成为艺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阴柔之美是支撑印章艺术之美完整存在并与阳刚之美相依相辅的“两极”之一。

阴柔之美近乎女性之美,是艺术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审美不可或缺的要素。古人讲:“形不离乎影,影必依乎形;阳不背乎阴,阴必随乎阳。然形离乎影必至消亡,阳背乎阴必至乖戾。”(见《阴阳斗序》) 其实,这种说法能从道家学说以及道家的阴阳图腾里溯源,是我们先民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天地万物的智慧结晶。

“杏花春雨江南”与“骏马秋风塞北”各有迷人之处,姑苏昆曲或华阴老腔,都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人们可以根据本性喜好而有所选择,但不可以一己之见而刻意地抑此扬彼。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睿智通达的,所以才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高论。

与所有艺术风格的发展方式一样,圆朱文印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其形式特色与风格样式是逐步完备、成熟起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每个发展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近年来,有大量收藏家的旧藏和新出土的古玺印精品面世并结集出版,在当代高精度摄影、印刷技术的助力下,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欣赏到两三千年前先民们的杰出创造。其中,很多古玺印精品其洁净纯粹的线条质感、精工秀雅的审美追求,与我们心目中的圆朱文印高度一致,所呈现出的美学追求以及风格特征,已经高度“圆朱化”。如2020年10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 《日本岩手县立博物馆藏太田梦庵旧藏古代玺印》 一书中,收录在261页的H26号古玺印(见附图下),印面气息之圆融、篆字造型之生动、线条屈伸之优雅,都令我们叹为观止,将其视为圆朱文印的鼻祖或曰圆朱文印祖先的代表之一,绝对是令人信服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1.29厘米×1.3厘米
战国古玺(三晋)

秦汉印大都为阴文,这是当时印章制度和应用方式使然,但从少量汉代私印和吉语印不难看出,汉代的朱文印已经具备了圆朱文印这一风格样式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形式特色还是用篆方式或者所追求的印面效果,都可视为圆朱文印发展早期的典型代表。

隋唐时期是阳文(朱文)印为印章主流的时代,印章使用环境、使用方法的改变,加之印面变大、蟠条印盛行,令古法渐废,印章艺术从工艺层面走向式微:制作手段粗鄙化,入印文字也颇多乖谬,这都是与圆朱文印所崇尚的精美、典雅相背离的。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圆朱文印的理想范式很难出现。

由此也不难看出,以“惟精惟一”为创作原则,以婉约秀雅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工稳一路印章,对文化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很高,当失去了这些方面的有力支撑后,便会出现发展的停滞甚至衰退。正因如此,精美的汉代圆朱文印没能在魏晋以后延续其精进之路,反而湮灭在粗放的潮流之中。

宋元时期,官印的形式趋于单一。而私家用印,特别是收藏、鉴赏印的出现,令圆朱文印的发展有了转机。特别是宋元文人的学术倡导,为后来文人流派印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明清两代的文人篆刻创作,力主复古,追求篆字规范,而且奉秦代玉箸篆为入印篆字的正宗,这都为圆朱文印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做出理论引导,确定了圆朱文印的形式规范和审美特征。

经过历代印人的不断探索,圆朱文印这一艺术形式终于在晚清民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涌现出一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如钟以敬、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韩登安、叶潞渊、顿立夫等,而形式特色、风格语言也臻于完美。而且,这一繁荣态势一直延续至今,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收藏者、使用者的青睐。 


图片
永受嘉福
3.4厘米×3.4厘米
冯宝麟篆刻

图片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5.6厘米×4厘米
冯宝麟篆刻

图片
水浅山浓短棹拟携西子
竹深花好多情更属东君
5.3厘米×5.3厘米
冯宝麟篆刻

冯宝麟,字逸天,号鉴斋、慧观书屋主人,河北沧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