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宝麟访谈:再谈“工稳印”与“写意印”

 lj0279 2023-04-03 发布于安徽

印人对“工稳”或“写意”的选择的实质是什么?精工秀雅一路的印风创作难点在哪里?篆刻艺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是什么?近日,本报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一级美术师冯宝麟先生作了采访,今作刊出。

——编者

冯宝麟

文章图片2

冯宝麟


字逸天,别署鉴斋、慧观书屋主人。1964年生于河北沧州。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首批“燕赵文化英才”称号获得者。

文章图片3

冯宝麟著作(部分)

文章图片4

书法报:冯先生您好,请简述一下您的学印之路。

冯宝麟:学印初期,我跟很多人一样,尝试过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段,追求过各种各样的印风效果,齐白石、邓散木都曾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直到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我入展的依然是所谓写意风格的篆刻作品,那可是一个以强调创新、写意而著称的展览呀!但到后来,我又尝试工细一路印风,并在这种风格里找到了能表达自己心意,塑造自己心仪的艺术效果的乐趣,此后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婉约一路的创作中,虽然内心深处时时泛起“写意”的冲动。

从我自己的学印经历,也不难看出:一个人可以兼具两种性情禀赋,一个人也可以同时驾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至于哪一种风格成为作者的代表,真的要看他对哪种风格语言驾驭得更好、技法与境界的契合度更高、对作品意境开掘得更深、实现的个性化更强烈、作品更具有感染欣赏者的独特魅力。

文章图片5

九雅(李侃)


书法报:对于“工稳印”“写意印”的概念大家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工整一点的就是工稳印,粗犷一点的就是写意印,您是如何理解“工稳印”与“写意印”的?

冯宝麟:对“工稳”或“写意”的选择,其实质是对塑造艺术之美手段的选择,为的是让所表达的意境更美,更贴近艺术家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而已。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崇尚对意蕴、意境、意趣的表达,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无论是以粗放的手法,还是以精工的手法,都是对“意”的深度开掘,如果要评论其中高下,只能以作品实现创作理想的程度和效果如何来判断,而不是看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因为技法毕竟只是实现艺术理想的手段而已。

文章图片6

福至心灵(李侃)


文章图片7

千载寿(李侃)


东方艺术有着“尚意”的基因传承,是华夏民族先民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总结萃取出来的美学品质、审美追求,并在后世被人们不断地发扬光大,我们将之称为“写意精神”。之所以将这种作品趣尚表述为“写意精神”,主要在于“写意”并不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更不单单指称表现手法,而重在一种精神的彰显。

文章图片8

采菊东篱下(李侃)


文章图片9

悠然见南山(李侃)


“意”是超然于形式之外的,也是超然于创作技法之上的。“意”是丰富的、丰满的、丰沛的,是富有人的情感温度的,又是因人而生、因人而异的,所以“意”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也应该是非常丰富的,这是“意”得以升华为艺术美感的基础,也是艺术美得以空前丰富的重要前提。

文章图片10

天行健(吴英昌)


“写”是艺术美的表现手段。什么是写?怎样写?写什么?都是艺术家应该深入思考的命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表现手法一定要为独特品质的“意”服务,要与这种“意”的表达相适应。在艺术欣赏与品评中,很多人把目光停留在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而没有理解“意”的本质和“写”的本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一种“意”,一种豪放的“意”;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另一种“意”,是静谧空寂之“意”。从印章审美的角度讲,吴昌硕、齐白石的印表现的是大纛狂舞、山岳巍峨之“意”,而王福庵、陈巨来的圆朱文印则体现出一种春花舞风、轻云出岫之“意”。这些经典作品,都是对独特意蕴的着意追求,只不过,为实现对不同的“意”的表达,采取了不同的或精工或粗放的“写”法而已。

文章图片11

莫等闲(吴英昌)


书法报:您将自己的篆刻风格归为哪一类,为什么?

冯宝麟:我将自己的篆刻风格归为精工秀雅一类,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唯美、含蓄、优雅,具有古典主义美的特征。虽然我自己也刻过粗放、写意一类风格的印章,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精工一路。

文章图片12

不要人夸好颜色(李建隆)


书法报:历代印作中,您觉得哪些印章最能代表工稳印风(或写意印风)?

冯宝麟:在整个印章发展史中,造成印章风格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地域的因素,这都是宏观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微观的因素,如创作(制作)人员的素质、技能水平等。

文章图片13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李建隆)


文章图片14

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建隆)


在众多的古玺印中,三晋古玺是工稳印风的代表,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篆字生动、线条优雅,很多印章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湛然如新,精工之美,令人叹服。而汉印总体上来讲,也应归到工稳一类,无论是汉官印、汉私印,还是颇具特色的鸟虫篆印、无边圆朱文印,都有着“工稳”的审美倾向。

具有粗放(或曰写意)属性的印章,如先秦时代的楚玺、燕玺、齐玺、秦玺等。而秦统一六国后,印章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时代性”改变,通过现存秦印或秦封泥不难做出判断:秦代的印章,一改先秦时代的恣肆、奇诡、随性,向着装饰美、秩序美、平和美的方向过渡,是介于粗放与工稳之间的。魏晋将军印是粗放一路印风的代表,这类印作凿刻而成者居多,大都率真自然,随机变化。南北朝以后,印章的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制作方法改变,风格也随之而变,大都在工、放之间游弋。

文章图片15

夕阳西下(毕博)


文章图片16

人间有味是清欢(刘思彤)


明清流派印则以流派特点区分,工、放很容易分类,特别是到清末民国时期,以吴昌硕、齐白石、赵古泥为代表的“放”与以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为代表的“工”,都有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二者界阈分明。

文章图片17

福寿安康,长宜子孙(李建隆)


书法报:在篆刻创作上,您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在您的篆刻创作生涯中,有没有自己认可的代表作,请作简要介绍?

冯宝麟:我自己是以刻所谓“工稳印”见长的,这类作品,创作时往往是要遵守很多规则的。正因为有这种潜在因素的影响,所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作品对奇情妙趣的表现,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些折扣。

很多工稳一路的印章创作,印面布局有着教条化的倾向,最能在欣赏者那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线条排布的整齐划一。其实,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一旦构成元素都被按比例运用,成为可以计算、可以测量、不再具有机动性而是异化为工具性,艺术家受制于习惯、规范、法则而禁锢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其作品便肯定是刻板的、僵化的。没有了鲜活的生命美感,也就会失去艺术的魅力。

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讲,最能代表其心智,最能反映其审美追求的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而这种代表作的风格,如能与传统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又能被欣赏者认可,便是创作的成功。我的作品中那些能够凸显圆朱文印本质精神的作品,便可视为代表作,以婉约、唯美而又力求鲜活生动为基本特征。

文章图片18

润物细无声(宋玉磊)


文章图片19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宋玉磊)


书法报:您这类篆刻风格,创作难点在哪?

冯宝麟:作为“方寸艺术”的篆刻,让小小的印面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丰富的艺术美信息、诠释作者的审美追求及作品风格,对创作手法、表现技巧的严格要求是可想而知的。仅仅一根线条的刻画,要想让其正确地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愿望,实现作品的完美无憾,也绝非轻易就能实现,无论是狂放的写意印,还是以精工秀雅著称的圆朱文印,都是如此。匠心经营、刀工精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然要求。

文章图片20

清泉石上流(邓少剑)


文章图片21

白日依山尽(鹿梦嘉)


线条是抽象的艺术语言,篆刻线条又是最具东方文化特质、最具美学个性的抽象语言。而圆朱文印的线条,不但是抽象的,而且是纯粹的、凝练的,是具有独特品质的,是能独立构建篆刻作品形式与风格的,是圆朱文印创作的核心元素。圆朱文印的线条,围绕着篆字的结构展开,在营造典雅、和谐、生动的篆字形象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美感,将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品质表达出来。

文章图片22

清风半夜鸣蝉(李建隆)


圆朱文印线条的变化幅度很小,这与圆朱文印的美学品质密切相关,也与这一艺术风格对艺术语言的要求密不可分。然而,变化幅度小,不等于线条的形态单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圆朱文印作品,其线条都是具有个性品质的,是风格化的,而且这种线条的品质和风格化是印章品质与印章风格的决定因素。

总而言之,工稳印的作者,要能在“工稳”中体现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之美,是这一风格印章创作的最大难点所在。

文章图片23

一蓑烟雨任平生(李明亮)


书法报:篆刻圈有“刻工稳印的与刻写意印的相互看不起”的说法,这点您怎么看?

冯宝麟:不同的人,受自身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作品时,会做出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判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都是有“艺术立场”和审美取向的,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偏执”,这是艺术作品风格多样、诸美并存的基础。但“偏执”会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对“不入法眼”的作品风格的偏见,这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很常见的现象。由对作品的不理解,再到对作品作者(艺术理念、创作水平)的“相互看不上”,是顺理成章的。

文章图片24

九曲黄河万里沙(路阳)


文章图片25

唯见长江天际流(路阳)


在篆刻领域,刻工稳印的有时会认为写意印“离经叛道”、粗鄙怪诞;而刻写意印的又认为工稳印呆板僵化、缺乏个性的发挥。其实,这些观点在针对具体作品时,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都有某种程度的“偏执”。认真理解对方的“偏执”,能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提高各自的审美境界,乃至对艺术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文章图片26

江船火独明(毕博)


在艺术审美中,包容是繁荣的基础,你可以对某种风格不喜欢,但固执己见,对他人作品风格一味否定,显然是非理性的。因为作品好不好是一回事,你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以喜欢与否来判定作品的好坏,是不可取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才是最值得赞赏的。

文章图片27

无事小神仙(刘思彤)


书法报:您认为篆刻在当代还有实用性吗?如果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宝麟:篆刻的实用性会越来越弱,这是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递进的必然结果。而其“无用”的成分,也就是它的审美功能却会不断增强。当然,更宏观地讲,用于欣赏也是一种“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艺术之美便是作品的另一种“实用性”。

另外,作为传统艺术的书画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印章的实用功能,也就是它最原始的的凭信功能,在书画印的组合形式中,依然会得以彰显。只不过,这种对凭信功能的彰显,是与其独立的审美功能紧密契合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代大量的斋号印、姓名印,都是具有审美与凭信双重功能的。

文章图片28

江山如此多娇(杨沆)


文章图片29

万物生光辉(杨沆)


书法报:篆刻艺术创作是单纯的情感宣泄吗?

冯宝麟: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是所谓的情感宣泄,下这样的结论,当然不是否定艺术作品能够承载艺术家的情感,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越丰沛、艺术作品承载的艺术家情感越丰满,越需要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是理性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中追求心灵的解脱,可以追求作品风貌的个性、表现手段的自由,这都是正确的,但创作的绝对自由却是不可能的,无前提、无目的的一味“宣泄”是不可能实现艺术理想的,有些人只是以此来“虚张声势”罢了!

文章图片30

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明亮)


书法报:“笔墨当随时代”,您认为当代篆刻名家的作品体现了当今篆刻的最高水平吗?和历代名家相较又如何?

冯宝麟:虽然“不薄今人爱古人”这样的观点,在一个“崇古”的学术环境里非常受欢迎,但我们还是要坚定“社会在进步,艺术在发展”的信心。所有“后无来者”的结论,都往往会被后来的发展事实证伪。

我想,“笔墨当随时代”的学术主张,就是强调每一个时代造就的艺术风格,要有别于前人,要有“时代特征”,而这样的“时代特征”肯定是独到的,与时代精神相表里的,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探索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优秀印人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多作品都会成为经典之作,丰富篆刻艺术的宝库。

文章图片31

溪上青青草(张诗宇)


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大繁荣、大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篆刻作为传统文人艺术的一种,是最后“发生”的。被誉为文人篆刻鼻祖的文彭,是明代人,而且只是开了先河,篆刻真正步入发展正路,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前贤还没有像在书画领域那样做出全面的探索,这为当代印人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当代篆刻的发展成就要远高于书法。

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发展或曰创新,都是在传统经典搭就的舞台上表演,所有想拆毁脚下舞台的行为,都等同于自我葬送,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并不难理解。所以说,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依旧是传统经典基础上的升腾变化,而不应成为对传统经典的颠覆。而且,所谓“创新”,“创”和“新”只是其外在表现,其实质在于难和美的升华。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更美的作品,而且创造这种美的手段更难也更高明,才是令人赞叹的。

文章图片32

野渡无人舟自横(张诗宇)


书法报:有人认为在国展中,篆刻创作呈现极工、极写的两极化趋势,您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

冯宝麟:在当代的展览中,篆刻风格呈现工、放“两极分化”的趋势,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发展到当代,发展环境、展示方式、评价标准发生巨变之后的一种必然选择。

篆刻,曾是文人案头把玩的方寸艺术,如今,要在现代化的展厅里展示,又要面对评委遴选标准的考验,所以,如何能够在外在形式上征服欣赏者,能够在现代展厅的大环境里脱颖而出,便成为印人们努力的目标。而工、放“两极”的作品,形式感是最强烈的,最容易征服欣赏者、评选者的眼睛,受到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印面越来越大、入印篆字的结构方式越来越“构成化”,强调外在形式的新奇和师法样本的偏远,都是基于上述的原因。

文章图片33

云横秦岭(蔡尧)


文章图片34

居高声自远(蔡尧)


书法报:您认为当代篆刻应如何传承和发展?

冯宝麟:“法古思变,创新能典”是篆刻艺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

“法古”就是要让自己的创作筑基于传统经典之上,这是一门艺术形式获取优秀的遗传基因、丰富作品文化内涵的不二法门。

“思变”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让自己的人性光辉在作品中得以呈现,并让作品从传统的“共性”中走出来,让“个性”的创作丰富艺术的宝藏。

文章图片35

进步(陈珺瑶)


“创新”是一个经久不衰、常辩常新的话题,而其核心的宗旨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从立意构思到表现形式、表现手段都能与时代的精神气息相融合,这样就不会使创作成为对前人创作样式、风格语言的机械复制,便能赋予作品以时代精神的阳光雨露。

“能典”是确保创新的作品不是故弄玄虚,创新的路径选择不是对传统发展脉络的割裂,也不是对传统精神的刻意颠覆,而是对传统经典的不断丰富。

文章图片36

白驹过隙(陈珺瑶)

各位书友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本文原载《书法报》2023年3月8日(第9期)第20、21两版,【篆刻大家谈】第六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