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孩子放假了,平常周末也是这样,总想着要玩手机(游戏),给还是不给? 答:给啊,只要是孩子愿意约定,有条件玩的。 问:这样子行吗?万一小孩子玩上瘾了,怎么办? 答:扁担亦曾是竹笋。想想当年自己臭屁小孩的时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图文来自网络截图,谨致谢意] 看官可曾留意,有一种熟视无睹的焦虑是—— 为人父母的大多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头脑中定义好的模版去活着去长大,尤其是处在第二第三个叛逆期的孩子[第一是2到3岁左右的婴幼儿叛逆期,第二是7到9岁从幼儿过度到少年的准大人叛逆期,第三是12到15岁左右的青少年叛逆期],家长其实都害怕孩子们真的在“做自己”? 反观当下小孩子不听长辈劝说,一有空闲就想要玩手机(游戏)的事儿,往往在家长们口中立马嘣出来的标签,莫不都是叫[叛逆]。 常听心理学老师说,其实小孩子叛逆,顺着来的不可怕,可怕的是逆着来。 也就是说,小孩子在叛逆期,有些叛逆言行,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她)逆着来,在不该叛逆的时期再来叛逆,没有分寸也没了自控,那才是真的可怕。 众所周知,如今男女老少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要想让孩子们与手机完全隔绝开来,既不现实也难操控。何况,小孩子天性使然,坊间还有“学习不玩耍,人都会变傻”之说? [图文来自网络截图,谨致谢意] 老话说,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除了上学和补课,当下小孩子玩耍的乐趣,刷屏玩手机无疑是一个标配。 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说过,孩子最怕的问题在于缺失。 个中就有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营养缺失与否,具体包含有安全感、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自尊自信的自我价值感…… 假若完全堵塞孩子玩手机的念头与空间,即便小孩子在完成学业之余也予以禁止的话,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叛逆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将难以得到满足,孩子成长期的玩耍心理营养也会有所缺失,孩子玩耍的童真童趣或将留下空白。 或如导演李安在与龙应台对谈“这一路走来的我”时提到的父亲,李安父亲是长子,是没有童年的,五岁起就要有大人的样子。 毋庸置疑的,没有童年的孩子,无疑会在健康成长路上留下有缺失与遗憾。 还有,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协商约定,在有前置条件下玩手机,其实也不失为一种育儿妙招。 细细想想看,父子母女可以平等协商,在约定的时间段让孩子适当玩手机,其实不也就在引导孩子与父母学习博弈,自幼学习预期目标自我管理,从小学习养成契约意识与自律习惯,让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慢慢地也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而这些不都是为人父母者梦寐以求的养育期望目标吗? 回过头来细看,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类似给不给孩子玩手机的事儿其实还有好多,究竟要往哪儿走,是堵还是疏,实际上都在看掌握主导权的为人父母者之选择智慧。 因为,心理学老师说过,每一个父母,其实都是孩子最佳的心理咨询师。 放假了,看官可会与孩子博弈一下,让孩子好好玩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