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根珍贵的缝衣针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3-01-13 发布于山东

编前   针,一根二号缝衣针,粗不到半毫米,长不到3厘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缝缝补补的小工具。现在买这样的一根针用不了几分钱,但在抗日战争反扫荡反封锁的大青山根据地,八路军却把这样的针视为珍宝,常常用这样的针千补百衲。而作者就是因为在那时不慎丢失了一根针,受到八路军绥察独立二支队参谋长宁德青的严厉批评。时至今日,在他的脑海里依然清晰地铭记着这件事。

1941年,日伪军在连续遭受大青山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沉重打击后,便把主要目标对准根据地的军民。这年春季,日伪军集中了大量的兵力,采取毒辣的手段,对根据地一面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一面实行残酷的军事扫荡。日寇所到之处,见人杀光,见房烧光,见东西抢光,实行“三光”政策。处在根据地附近的国民党自卫军、土匪、反动地方武装,则与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气,互相勾结,也趁风扬沙地不断骚扰、侵害根据地军民。但根据地军民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机动灵活地与敌人打“蘑菇战”。

由于根据地处于大青山的深山密林之中,是晋绥根据地的西北边缘地区。日、伪、顽、匪的侵扰、扫荡、封锁确实给军民带来重重困难。大后方和南平川的补给线被敌人切断了,根据地为数不多的人民群众,虽然和八路军、游击队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但这时连他们自身的生活也很难维持,哪里还能拿出多余的东西支援根据地呢!在这种情况下,新衣服根本没有,而旧衣服因战士们整天钻树林、爬陡崖,没多久就挂得磨得七零八碎,破烂不堪,需要及时缝补。但当时的针线又非常缺乏,怎么办呢?大家就动脑筋想办法,没线,就想出了拣羊毛搓成细毛线代用的办法,但针却很难找到。

这年秋天,八路军绥察独立二支队参谋长宁德青带着司令部的电台工作人员以及通讯员等十几个人与敌人周旋,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根二号缝衣针。一天,他把我招呼到跟前,一只手牢牢捏着钢针,另一只手扶摸着我的头说:“小鬼!”那时我给宁参谋长当警卫员才15岁,个子也长得不高,因此宁参谋长经常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他稍作停顿后接着用严肃而又郑重的口气说:“现在敌人封锁正紧,我费了很多周折才搞到这根针,供我们这十几个人共同缝补衣服用。你要妥善保管好,可千万不要丢了啊!”“是!”我高兴地接过这根针,仔细地端详起来。这根针虽和我以前使用过的二号缝衣针一模一样,但好像针尖更加尖锐,针身异常明亮光滑,针冠小孔也非常通畅。我心想,这下可好啦,我们缝补衣帽鞋袜又有工具了。于是我拿着这根针像拿着珍贵的宝贝似地走到同志们中间,当众一字一顿地郑重宣布:“同志们,现在敌人封锁正紧,宁参谋长好不容易给我们找到一根针,让我们十几个人共同使用,由我负责保管。大家谁用,向我来拿,用后要立即交还,千万不能弄丢啊!”

大家听说有了针,高兴地一拥而上,争着要用这根针缝补早已破烂不堪的衣帽鞋袜,互不相让。我急了,又连忙补充说:“大家不要争了,一个一个挨着来,小心把这宝贝针给弄丢了!”

同志们听我说得又严肃又认真,立即安静了下来,依照我的吩咐,依序一个缝完另一个缝。不管是谁拿到针,我都要再三叮嘱:“可千万别把这宝贝针弄丢了!用后马上交回来!”

从此,习惯养成了自然。同志们每当宿营或利用战斗间隙向我借针缝补完衣帽鞋袜,就立即把针交还于我。而我每当接过这根针来,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它牢牢别在我的帽子顶上。每次别完针我还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看是否别得牢固,生怕别不牢丢掉了。

宁参谋长是山西省稷山县人,从小就追求真理,好学上进。1935年,他从北师大毕业后,回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战争。1938年秋天,他随八路军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5月,他奉命潜入归绥开展地下工作,建立抗日救国会,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筹集了不少物资,输送了许多人才。19407月,因叛徒告密地下组织遭到破坏,他返回大青山根据地,任八路军绥察独立二支队参谋长,工作担子非常重,既要指挥部队作战,又要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整天没明没夜,忙得不可开交。他的大衣烂了也顾不上缝补,我发现后就悄悄抽时间用这根针给他缝补好。

宁参谋长对下级和蔼可亲,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尤为关心。他像严格的教师一样,每天抽时间教我认字、写字、学习文化。他像慈祥的父亲,见我的衬衣烂得不能穿了,就把他的衬衣脱下来给我穿上,天冷见我冻得发抖,就把自己的毛衣脱下来给我穿上。

秋去冬来,天逐渐变冷,我脚上的草鞋眼看破得穿不成了,正巧行军时捡到一双已经大张口的破旧布鞋。一天黄昏宿营后,我照例用心做好了应做的工作后就抽空从帽子上取下宝贝针,纫上自己搓制的羊毛线,开始缝补这双破布鞋。由于连续几天的行军打仗休息不好,我当时又困又乏,补着补着就打起盹来,一不小心将这根宝贝针掉在了堆满柴草的地下,我发觉后急出了一身冷汗。宁参谋长发现我丢了宝贝针非常生气,他严肃地说:“董栓宝同志!”我从小家贫念不起书,一直连个“大名”也没有起,这个名字是我参加革命后宁参谋长专门给起的。但他平时也多是叫我“小鬼”或“三来宝”(我的小名,因为我在弟兄中排行第三),很少叫我这个名字。今天在这个场合叫我这个“大名”,更增加了严肃和郑重的气氛,使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接着说:“那根针来得不容易啊!十几个人共同使用的一根宝贝针你给丢了,太可惜了!要好好找一找!”说着,他首先低头猫腰,一手端灯,一手拨拉柴禾,仔细寻找起来。

“嗯。”我低低答应一声,也借着微弱的灯光,仔细寻找起来。但找了半天,翻遍了地下的柴草,累出了满身大汗也没有找到。我心里十分难过,责怪自己不该疏忽大意。晚上,我躺在炕上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思考着寻找这根针的办法,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早晨,天刚刚亮我便起了床,正要继续去寻找这根针,由于发现敌情,我们立即进行转移,这根针始终没有找到。

自那天丢失了宝贝针以后,看着同志们的衣服被挂扯得破烂不堪而无法缝补时,而我穿着那双张着大口的烂布鞋常常把脚趾碰得生疼,心情格外沉重,眼眶里噙满泪水,头脑里琢磨起该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天,我捡到一截细钢丝棍,心想:加加工这不就能代替针使用吗?于是我就将这根细钢丝棍的顶端在石头上磨得又细又尖,把底端窝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圈,纫上线缝缝补补,虽不如针那样好使,但也能凑合着用。后来我又拣到个长铁钉,用同样的办法磨尖顶端,钉鞋时当锥子用也能解决问题。就这样直到1942年春季,我随宁参谋长到晋西北根据地参加整风时,上级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针线包,我们缝补衣服才又有针线用了。

从此,我对针线包格外珍惜,妥善保管,慎重使用,再没有丢失过。

作者:董栓宝回忆   史银唐整理

摘自《内蒙古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