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7.8公里的“北京脊梁”,为什么长达5000年?

 地道风物 2023-01-13 发布于北京

从来没有这样的一条线,在短短7.8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浓缩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

从600余年历史的故宫天坛

到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7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这里璀璨,

它撑起了北京城的脊梁


上古时期的以中为尊,

北魏洛阳的铜驼暮雨、隋唐长安的朱雀大街,

再到北宋的东京梦华,

历代王都的营造智慧在这里凝聚,

它是一首多元民族与文化交融的华章

从车水马龙的地安门大街

到地平线上高达246.8米的奥林匹克塔

个国家的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它更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脉搏


 北京中轴线,串联起15处遗产点位。
地图来源/《中轴线》策划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作者/帝都绘工作室,制图/九阳

这便是北京的中轴线,梁思成先生笔下“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对称,是中国人的专属美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在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中,中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不偏不倚,是一种人人都拥有的秉性。


汉魏洛阳城遗址,贯穿城市的中轴线依稀可辨。
摄影/李文博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古时,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原,是古人们生活的土地。古人认为,这片土地就位于天地的中央。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了我们国家的象征。


何尊,最早的“中国”就出自这里。
摄影/动脉影,制图/九阳

由“中”而产生的中式美学,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对称。其实,类似的对称审美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像是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巴黎的卢浮宫,极致对称的几何外观,带给人一种和谐、庄严的心灵满足感。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却唯有中国,对于对称审美有着一种痴迷到近乎于虔诚的狂热,早已超出了一宫一室单体建筑的范畴。就连整座城市,都围绕着一条统领全局的中轴线铺展开来。


据说这里是夏朝的都城,
大禹的子孙们就在这里统治古老的中国。
摄影/李文博

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据信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距今已有超过3500年历史。二里头遗址核心位置的宫殿区域呈现为一个朝向近似正南正北的长方形区域,其中的绝大部分建筑都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展开。

在这尚未形成系统文字的洪荒时代,以中为贵的思想便已然根植于我国先民的思想观念中,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一条轴线,贯穿中国

中轴线的规划,是对于古人“以中为贵”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提出了一套完备的都城营造手法。书中将帝王居住的宫殿设定为都城规划的基准点,仿佛夜空中岿然不动的北极星,接受着众星的拱卫与朝拜。这是自称为“天子”的帝王从天界向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投影。


历史上中国都城的理想布局,强迫症狂喜。
制图/九阳

宫殿区域向外拓展,整座城市沿着三纵三横的主干道对称展开,被自然地规划为了一系列不同的功能区域,展现出一种整齐划一的礼仪与秩序

这种“象天设都”的理念被历代帝王视为王都营造的理想样式,然而受限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直至三国曹魏时期,这种理想规划才被真正实现。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境内)营建新都,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自邺北城皇宫正殿文昌殿,一直延伸到南城墙的正门永阳门。


邺北城中轴线,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遗存。

制图/九阳


从《周礼》中的理想规划,到曹魏邺城的最初实现,再到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的发展与继承,中轴线的布局理念伴随中华文明从卑微的最初,走向浩瀚的宇宙

这里,是中国的生命线

提起我国古代的建筑营造,有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词汇:风水。所谓风水,即是一种在中国哲学思想框架之内,巧妙借助山脉、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建筑营造手法

如果我们从宏观地理的角度分析,北京北面巍峨的崇山峻岭,是面对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足以扼守辽阔的华北大地。在南方,又有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沟通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

当长安、洛阳的光芒相继黯淡过后,北京,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适合建立都城的所在。

如今在大多数人眼中干燥又灰扑扑的“土北京”,曾经也是历史上的水乡泽国


朱熹认为,北京的位置处在天地正中。
制图/九阳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刘秉忠在北京兴建元大都。蒙古族有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性,虽然没有较大的河流流经北京,但积水潭为北京城提供了巨大宽广的水域面积。

因此,刘秉忠将这座新建城市的中心定在积水潭的东北岸(约在北京鼓楼附近),以此为基准点,确定皇宫、街道与城郭的布局,经由一条纵贯城市南北的轴线依次排列。


钟鼓楼,这里曾是元大都的中心。
摄影/马文晓

位于什刹海附近的万宁桥,与故宫武英殿旁的断虹桥,是这座元大都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讲究坐北朝南,尊贵的天子在大殿上面南而坐,迎着太阳的方向接受群臣的朝拜。然而元大都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谜题:为什么北京的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相较于子午线有着约2°的偏移?


  莫衷一是的北京中轴线倾斜之谜,你怎么看呢?
地图来源/《中轴线》策划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作者/帝都绘工作室,制图/九阳

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短暂地在南京定都,之后明成祖朱棣再度将都城迁回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都,这便是如今北京城的基础。随着嘉靖皇帝兴建外郭城,一条全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最终成型。


  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都,
北京中轴线至今已经走过了超过750个年份。
地图来源/《中轴线》策划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作者/帝都绘工作室,制图/九阳

最北端的钟楼与鼓楼,在750年前就已经成为城中最具繁华的“CBD”,至今仍是最“地道”的胡同汇聚之所在,氤氲着属于市井百姓们的烟火气

由此向南,松柏丸丸的景山是故宫的后花园。登临中轴线的最高点,秩序森然的帝都气象在脚下一览无余,这是旧时帝王们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

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沿着这条轴线对称分列在左右两侧。古人将“敬天法祖”的哲学观念融入都城营造,这种敬畏自然、尊敬祖先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整个中国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瑰宝在北京中轴线上集中,它代表着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最高成就。以中轴线为载体,750年的历史积淀被串联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北京这座古都历史风貌的集中体现。

1267年,

蒙古族与后继的汉族、满族统治者在这里统治中国,

它亲历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1912年,

隆裕太后在这里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宣布退位,

它见证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

1949年,

毛主席在这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它代表着一个古老国家由沉沦到觉醒的涅槃之路。

无数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在这条中轴线上发生,北京中轴线,也是七百年来中国的生命线。

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

中轴线的意义,不仅在于凸显皇帝的权威,更应该平等地属于城市中的每一位公民。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在遥远的欧洲与美洲,巴黎、华盛顿等一系列西方城市也具有着与北京类似的中轴线布局,由一条轴线连接起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块。人文主义的萌芽,在这条轴线上生长。


  西方城市,也有着与中国类似的中轴线设计。
地图来源/《中轴线》策划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作者/帝都绘工作室,制图/九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番现代化的大规模改造。在天安门前,宽阔笔直的长安街落成,成为贯通城市东西的一条新轴线。原本是为彰显皇权而建的千步廊,对普通人来说是一辈子也无缘涉足的禁地。如今,这里被改建为了天安门广场,北京的两条轴线在这里交汇。

整座城市的重心,由专属于皇帝的紫禁城,转向象征着古老文明新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属于当家做主的人民。

历史,赋予了中轴线厚重的价值积淀,却也为古老的中轴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进程中,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导致那些旧时代的古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轴线本身,也从一个有机的整体,被切割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建筑点位。

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身,其实就是一轮新的价值阐述,也是保护理念的更新。平衡过去与未来,成为了这条古老中轴线延续生命力的关键。


鸟巢,向北延伸的中轴线新貌。
摄影/刘树逸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那些承载着北京中轴线精神文化的核心建筑,早已不再是过去刻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历史遗存。

作为一处几乎涵盖了整座城市范围的超大型文化遗产,中轴线所浓缩的历史、建筑与思想信息,是整个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内涵。在中轴线所辐射的北京老城区中,包含了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占北京总数的57%。

“人类文化遗产”的界定,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已经从单纯的文物保护,转向更立体、更纵深、更生动的文化表达。


钟鼓楼,古老与现代交融。
摄影/刘树逸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量,我们以游客身份看待中轴线的视角却又极为受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数字化,无疑为这个命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更加生动、经济且实用的方式,它也让文化遗产的价值阐述,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数字中轴·小宇宙。

1月13日,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举办。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正式发布了“数字中轴·小宇宙”项目,计划综合运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技术、云游戏等前沿技术,在数字世界里,再现北京中轴线

与一般的线上导览不同,数字中轴将要打造的是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为了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他们不仅将对7.8公里的核心遗产区进行完整建模,同时还会精细再现先农坛、钟鼓楼、万宁桥等核心遗产点


太庙,代表着中国人敬奉祖先的传统思想。

为了打造可交互、高仿真的沉浸体验,生动还原中轴线上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祭祀礼仪、乃至市民生活,他们将使用包括全局光照、几何渲染、实时渲染在内的游戏引擎技术对数字资产进行深加工。

 

为了进一步降低体验门槛,让每个人都能自由探索和了解中轴线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云游戏技术以及多种交互体验设计也会得到全方位运用。


先农坛观耕台,缠枝莲纹的浮雕寓意着“步步生莲”。

无论是在朝代更迭的历史纵轴,还是大国土观念的空间横轴,北京中轴线都代表着中国都城营造的至高水平。

古人道法宇宙,以“象天设都”的浪漫与理性规划出这样一条极致秩序的轴线。它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那个文明初开的洪荒时代向我们走来,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源泉。


数字技术,再现中轴线。

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样一条数字的中轴,能够超脱7.8公里的空间尺度,串联起中华文明5000年的厚重积淀,让中轴线的意义,能够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

中国历史的古老与现代,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在这条轴线上交织。这是北京的中轴线——属于世界、属于我们每个人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字编辑 | 赵逃飞

图片编辑 | 奈福

制图 | 九阳

文章首图 | 马文晓

封图 | 马文晓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