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后周大臣王朴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战略:后周重臣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来这一战略,后被后周世宗在其统一战中所采用,这一战略为赵匡胤和赵普提供了参考。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 宋朝建立初期的一个冬夜,宋太祖赵匡胤冒雪出宫,前往宰相赵普家中探访。赵普看到太祖来访,惶恐迎驾,将太祖请到自家厅堂之上,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不久,太祖的皇弟、晋王赵光义也到了赵普家,三人围炉边吃边谈国事。 三人谈话的主要议题是如何统一全国。 这一时期,赵匡胤刚刚平定了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使得宋王朝在原本后周的领土上局势稳定下来。 但是在宋朝的辖区外,南方还有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北方有势力强盛的辽国和北汉正处在兴盛时期,地广兵强,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 因此,赵匡胤想要统一全国,就必须要确定一个战略规划,既能在长远上收复南北领地,又能在短期内避免让宋朝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在这个冬日,赵匡胤漏夜走访赵普,就是要和他与赵光义共同确定一个一统全国的战略规划。 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己接受后周禅位后,宋朝一直边患不断,尤其是太原一路常来侵扰,赵普听了他这么说,便知道赵匡胤有意先攻取太原。果然,赵匡胤接着就问道:我先把太原拿下,然后再削平其他地方,你觉得怎么样? 赵普沉吟许久,他知道宋初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禁不起长时间大规模的对战。因此,赵普并不支持宋军先攻强大的北方。 他对赵匡胤说,攻下并守住太原这个地方,需要由我们单独抵挡来自西、北两方面的威胁,现在南方未定,若受到南北夹击,宋军的攻取压力会很大;如今南方各割据势力都已衰落,更易攻取,不如先削平南方,南方平定后再攻太原,更容易成功。 其实不仅是赵普,满朝文武都不赞成赵匡胤想要先收服北汉。因为,北汉处在辽国的控制之下,如果宋军攻击北汉,辽国一定不会置之不理,宋朝初期曾几次派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军出兵援助而中途撤退。 赵匡胤自己也知道,若辽汉联手攻宋,那么刚刚建立起来的宋王朝是难以对抗的。因此,他听了赵普这么说,十分地高兴,赵普所讲的规划,正好就是赵匡胤心中所想。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原本是后周大臣王朴向后周世宗柴荣提出的统一战争思想,同时也给后继者赵匡胤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雪夜拜访赵普之后,赵匡胤与诸大臣一起确定了宋朝“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 考虑到统一战争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要求,赵匡胤决定率先攻取富饶的蜀地与广南、江南地区,将这些地方的财富收归宋军后续战争所用。“先南后北”战略确定后的大约十年的时间,赵匡胤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和南汉。 后果 宋朝灭南唐:975年(宋开宝八年)宋兵攻占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结论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是赵匡胤与赵普定下的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的,南方各国力量弱小,较易攻取。宋朝统一南方后,充分利用了江南、巴蜀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顺利地取得了阻击辽军、迫降北汉的胜利,统一了全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