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宋太宗继位: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公元995年(宋至道元年)八月,宋太宗正式下诏,诏告天下子民,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宋朝大赦天下,诏皇太子兼判开封府。中原汉统自从唐哀帝天祐年间(公元904年一907年)以后,至此近百年,第一次重现皇太子之册立。 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十二年前受封韩王,因为前面有两位长兄一一大哥赵元佐,二哥赵元僖,皇位本来没他什么事的。 那难道是赵恒聪明伶俐,尤其受太宗宠爱?也不是,太宗最宠爱的是大儿子赵元佐,据说元佐是身形相貌最像宋太宗的,而且年少英武,很早就跟着父亲征战沙场,父子俩感情非常好。 其次是赵元僖,赵元僖做了十年开封府尹,宋初不立太子,谁都知道开封府尹加上亲王头衔,就等于皇储,而赵元僖在开封府尹任上时间最长,工作做得最出色,如果不出意外,他是非常有可能得到皇位的。 问题是这两个儿子一个疯了,一个死了,都没能挺到最后。 先说赵元佐,他的疯还是拜他老爹所赐,982年,宋太宗因害怕弟弟秦王赵廷美继承皇位,便诬陷赵廷美与卢多逊密谋造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迁居涪陵,赵廷美被无端陷害时,元佐极力为之辩白、挽救,当然,他的辩白没有任何用处。 两年后,赵廷美抑郁而终,年仅三十八岁,赵光义松了一口气,却发现大事不妙,最钟爱、也是最有希望继承自己争来天下的长子赵元佐——疯了。 赵元佐见人举刀就砍,有人经过他的府门,他会突然张弓射箭,变得无法克制地狂暴,他的老师、他的属下,甚至连赵光义本人的规劝都不起作用。 赵元佐的确是用行动表明了,他不愿意接过他爹手里沾着亲族鲜血的皇冠。 赵元佐不愿意接,有的是人愿意,比如老二赵元僖,赵元僖为了打击赵元佐,他还做了一件“小事”,把赵元佐的疯狂推向了极致。 985年的重阳节,赵光义举行家宴,几个儿子都来宫中相聚,除了赵元佐,其实这个时候他的疯病已经好转了,赵光义不知道是出于体恤还是惧怕,总之没有通知他。 家宴结束后,赵元僖提议,去看望大哥,赵元佐还蒙在鼓里,压根不知道有家宴,想到宫中父子同欢,元佐非常难过一一“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父亲摆家宴,而我不能参与,我已经被父亲抛弃了吗! 史书记载,元佐悲愤交集,当天夜里,他把妻妾都关了起来,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烧了,大火直到天亮都没能扑灭。次日,赵光义直接命人把他押到了中书省,派御史去审问,他全盘招认,不辩一言。 从此,元佐被幽禁起来,派专使监护,不通外事,如此终老,而赵元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准皇储+开封府尹,不得不说,相比于老大赵元佐,老二赵元僖内在里更像赵光义。 然而,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公元992年冬,开封府尹赵元僖暴毙,年仅二十七岁,从正常上班,感觉不舒服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到被抬回家很快咽气,只用了多半天的时间。 对他的死,后世有很多猜测。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他有个宠妾张氏,平时恃宠而骄、心地歹毒,一直想取代元配夫人李氏。这一天,张氏准备了毒酒,准备毒死李氏,不想毒酒被赵元僖误饮了,结果可想而知,张氏的结局极惨,她和部分亲信被处以极刑一一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最后暴尸示众。 老大疯了,老二死了,赵光义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到老三赵元侃身上。 赵元侃这一年24岁,年纪不小了,但是对军政着实没有什么实操经验,接下来两年,他被安排到开封府,开始时连个官衔都没有,赵光义只是让他来看,来学习。但即便如此,在开封府内,他还是实际上的主事人。 994年,大概是对他这两年的表现还算满意,赵光义终于为他加封太傅、开封府尹,准皇储的位置算是坐上了。 次年,赵光义旧疾复发,深感自己时日无多,第一大事就是把继承人人选凿实,凿实地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无法更改,怎么做?立太子。立了太子,继承皇位则顺其自然,以开封府尹之身份继位,虽已成惯例,但难免被误读为“先皇心意不明、态度暧昧”,这就容易多生事端。 就这样,赵元侃成了百年来首位被命运选中的幸运儿。 后果: 真宗御驾亲征: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与辽军会战于澶渊。 结论 赵恒被册立为太子和他的运气有关,也和他的个性不无关系,他外表温和,韬光养晦,但也能有所担当,他在位初期的咸平之治也让大宋得以休养生息、提升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