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宋真宗驾崩:1022年,真宗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皇太子赵祯登基,太后刘娥垂帘听政。 公元1024年(天圣二年),宋朝章献明肃皇后刘娥身穿衮[gǔn]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出席册封大典,受尊号上皇太后。 《宋史》记载,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暗示请奉刘娥为帝,刘娥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郑于地上,表态说:不作此负祖宗事! 刘娥虽然名义上未称帝,但地位已经形同皇帝,甚至比此时真正的皇帝、十五岁的宋仁宗赵祯权力更大、威严更盛。 刘娥本是蜀地孤女,早年跟着她第一任丈夫流浪至开封,十五岁被卖入三皇子赵恒王府,出身卑微的她如何走向权力巅峰的呢? 先从她和赵恒的关系说起:其实买下她的并非赵恒,而是赵恒府内的指挥使张旻[min],张旻知道赵恒一向喜欢南方女子,认为南方女子更加玲珑雅致,其中又以川蜀女最好,所以见刘娥颇有姿色,就送给赵恒。 刘娥狡黠聪慧,还真获得了赵恒的宠爱,宋太宗在世时,刘娥曾当着太宗面大骂赵恒沉迷女色,太宗很愤怒,下令将刘娥赶出王府,以绝后患,但赵恒根本不舍得将刘娥送走,而是金屋藏娇,把她藏到了张旻府中。 而刘娥利用借住在张旻府中这段时间,遍览府中书籍,竟然自学成才,颇通经史术数。 宋真宗登基之后,立即将刘娥接入皇宫,但碍于出身,以及皇后郭氏嫉妒她受宠,刘娥做了七年四品美人,她入宫时已不算年轻,更要命的是,跟着赵恒这么多年,竟然未有一子半嗣。 而刘娥后来的命运证明了,只要有皇帝的宠爱,儿子会有的,身份也会有的。 1010年,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出生了,不管外人如何议论,赵恒一口咬定这就是刘娥为他生的儿子,母凭子贵,两年后,刘娥被册立为皇后。六年后,赵受益册封皇太子,改名赵祯,也就是后来的仁宗。 有了名分,有了儿子,刘娥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原因很简单,有人看她不爽,为首的是宰相寇准。 宋真宗执政晚期沉迷佛道,对政务不太上心,真宗阅览奏折至深夜,刘娥常陪伴左右,参与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真宗倚重信任。后来,真宗卧病在床,干脆将政事一股脑交托给刘娥。 宰相寇准得知这个情况,找机会进宫,与真宗密议“太子监国”之事,出宫后,寇准马上让翰林学士杨亿连夜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不料事情还是败露,摇摆不定的宋真宗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为由,把事情全部推给了寇准,刘娥又联系寇准的政敌丁谓等人,对真宗施压,最后寇准被罢相,贬黜出京,而丁谓取代寇准,成了宰相。 1022年,宋真宗驾崩。临死前,丁谓守侍身边,拳拳发誓,说了一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绝不欺负孤儿寡母”。话说得漂亮,宋真宗前脚刚走,丁谓就成了刘娥面前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丁谓以皇帝年少、不能劳累为由,定下皇太后刘娥与小皇帝每月只需上朝朔、望两日的规矩,其余时间政事交到中书省,由诸宰执共同商议,将结果呈上,太后与皇上盖章即可,所谓诸宰执又都受他压制,相当于国事皆由他拿主意。 刘娥不爽,但没有办法,此时人心不稳,她不好贸然行动,需要等待一个机会。 几个月后,该到每月两次的皇帝上朝日了,小皇帝却没有出现在朝堂之上,一问之下说是太后传旨,皇帝身体不适,有事至太后宫前禀报,当天丁谓恰好休假,众臣当然明白其中深意,太后想独自听政,这是在试探众臣反应。 结果丁谓直接入宫,义正词严地给刘娥上了一课:“若移大政于他处,则社稷之理不顾,难敢遵禀。” 此事原本是丁谓大胜,但是嚣张跋扈的丁谓教训了太后,不禁有些飘飘然,回到政事堂之后,又把等在那里的同僚一顿贬损:这种事还要我来,各位早应众口反驳,逞了口舌之快,丁谓爽了,拂袖而去。被骂的宰执们坐不住了,枢密使冯拯对参知政事鲁宗道和王曾耳语:这人只想自己做周公,却想让我们去做董卓、王莽,凭什么? 丁谓的跋扈终于换来了恶果,冯拯、王曾、鲁宗道等都自动自觉站到了刘娥身边。 次年,机会来了,丁谓身为宰相,兼任山陵使,主管一应皇家宫殿、陵墓建造。这一年,要给赵恒修坟,好好的一个皇陵,挖着挖着挖出了地下水,破了龙脉风水,事情可大可小,在王曾等人和刘娥的共同努力下,事儿大了。不久,刘娥下旨重办丁谓,发配到宋朝最远端的区域一一崖州,就是现在的海南三亚。 送走了丁谓,身边的皇帝儿子年仅十四,刘娥终于成了当仁不让的大权在握者。 后果: 嘉祐之治:1033年,刘娥逝世,仁宗开始亲政,他任期内是宋朝最富足安稳的时期。 结论 刘娥称制十余年,期间朝局稳定,海内升平,使得宋仁宗能够平稳接掌政权,但刘娥擅权,至死不肯还政于仁宗,以至于宋廷重臣均忧虑其“行武后故事”,在群臣的阻力面前,刘娥压制欲望,最终并未走出这一步,故刘娥死后,还是在正史中保留了正面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