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史》——公元1065年濮议事件:宋英宗的帝后之争

 梦想童年594 2023-01-13 发布于江西

前因

宋仁宗驾崩:1063年,宋仁宗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由于他死后无子,于是过继濮(pú)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这才有了英宗尊生父为皇考的濮议事件。

1065年,宋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发布了一道诏令,想让自己的生父濮王赵允让,享受皇家的待遇和名义。这道诏令引起了朝堂上韩琦与司马光两党之间的激烈争论,双方的焦点正是赵允让能否被称为皇帝才能享有的称呼“皇考”,这就是英宗朝发生的“濮议”事件。

这场朝堂争论将北宋朝中原来的权力格局彻底打破,一大堆前朝旧臣被贬谪出京,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自英宗之后,宋朝皇帝的权力受士大夫的制约越来越小。

如果我们分析宋英宗发起这场濮议的动机时,会发现背后藏着英宗与曹太后两宫剑拔弩张的矛盾,而帝后不和的矛盾种子是从英宗入宫时就种下了。

宋英宗像

1062年,英宗做为仁宗过继的儿子,正式被立为皇子。因为仁宗和皇后曹氏都对他非常冷淡,甚至任由这个小皇子被太监责骂,太监还经常不给他吃饭。

英宗在这样惶恐的环境中长大,自然和仁宗夫妇不会亲近,反而是更依恋亲生父母,这就为他长大后的认“亲”埋下伏笔。

即位后的英宗生病了,于是能干的曹太后垂帘听政,可当皇帝病好了之后,大臣多次奏请太后放权,她始终不肯。英宗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愿,但又心有不满,经常对宰执大臣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

正是因为帝后之间的这种嫌隙日积月累,最终在濮议爆发后,两宫关系彻底破裂。

曹太后像

曹太后直接写了一封手诏,斥责韩琦等人不应该跟着皇帝胡闹,称生父为“皇考”,这不和礼法。

要知道,“皇考”的称呼只有先皇才配有的皇家尊称,如果给英宗生父赵允让这样的名号,等于是认生父为父皇。

可曹太后的这封手书并没有阻止朝堂上大臣们对这件事的争论,甚至分出了明显的台谏派和宰执派。

台谏派以司马光为首,从礼法出发坚决反对称皇考,而以韩琦、欧阳修等人为首的宰执派从人情出发,说所有的礼仪都是彰显人性本质的,应该认亲。

这场争论前后持续了十八个月,两派仍然互不相让,争锋相对。当时的争论有多激烈呢?一个叫做贾黯的御史中丞因为太过耿直,将朝堂之上的宰执怼了个遍。他先是和韩琦、欧阳修争辩,骂他们无视礼法,是谄媚君王的“乱臣贼子”,然后他又骂曾公亮等中间派不作为、玩沉默。

吵着吵着,韩琦等人对他这种“顽固之人”采取不理会的态度,气得贾黯不到仨月竟然病死了。

这时,翰林学士王珪出了一个主意,有点和稀泥的意思,他建议称英宗的生父为“皇伯”,这样既抬高了生父的地位,又不会让死去的仁宗难堪。

王珪的建议似乎达成了双方的妥协。于是,韩琦主动找曹太后谈判,他表示可以放弃“皇考”,改称“皇伯”,而曹太后竟然也同意了,还亲自写下第二封手书,从而彻底改变了濮议之争的方向。

在这封手书里,太后允诺赵允让称“皇伯”,不过是尊称为“濮安懿皇”,而他的三位夫人也被称为“后”。

对于曹太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妥协,后世一直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帝后力量发生逆转的表现。

英宗利用这场争论,打击了曹后的朝中势力,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帝后之争以英宗的胜利而结束。

后果

王安石与司马光新旧党争:英宗朝的濮议事件导致宋朝结党成风,相互打压,甚至直接演变为后来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派与守旧党之争。

结论

濮议之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广,造成朝堂上结党成风,无法将朝政重点集中在社会改革上,从而导致整个宋朝从英宗时期出现了颓废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