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史》——公元1175年鹅湖之会:朱陆思辨

 梦想童年594 2023-01-13 发布于江西

前因

寒泉之会:1175年2月,南宋理学家朱熹、吕祖谦在前者的寒泉精舍相聚,并合力编纂了《近思录》。寒泉之会后,即将离开的吕祖谦在江西鹅湖寺组织了一场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辩论会。

1175年6月,在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的组织下,程朱理学派的代表朱熹与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江西的鹅湖寺,围绕如何成为圣人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

鹅湖之会成为南宋新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节点,明晰了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的基本观念,更是开启了两派之间的长期争论,构成中国思想史绵延数百年的一大公案。

在当时,这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战争”,其实也吸引了郡县官吏、学者近百人列席观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辩之后,辩手陆九渊在言语上占了上风,朱熹愤然离去,双方都未能说服对方,胜负未明。

那么,鹅湖之会的经过到底是怎样的呢?

当主办方吕祖谦发出辩论会的邀请信之后,朱、陆“对决”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甚至江西以外的浙江、福建许多官员、学者都慕名而来。

此刻,在江西铅山的这座小小的鹅湖寺里,一百多个现场群众已经坐定,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于是主持人吕祖谦开始发表他的开场词。

鹅湖寺遗址

根据当时在场的陆九渊门徒朱亨道记载,吕祖谦先声明了此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和朱、陆两派的观点分歧,归于融合统一,这个开场词无非是“友谊第一,辩论第二”的场面话而已。

这时,陆氏兄弟率先站了出来,各自朗诵了一首前一天晚上准备的诗,他们通过诗歌暗讽朱熹的理学只会鼓励人博览群书,却没有建立自己内心的志向,是“支离”破碎的事业,没办法自圆其说。

听了二陆的诗之后,朱熹当场就非常不高兴。于是,在尴尬的气氛下,辩论会进入中场休息。

既然是平等辩论,朱熹为什么上来就黑脸呢?我们要从当时朱、陆二人的资质和社会地位考虑一下。朱熹五岁读《孝经》,十九岁中进士,被公认是天才。而且,他还师承儒家大学者李侗,专门学习“二程”程颢、程颐之学,可以说一直走的就是儒学正统之路。

朱熹像

与此相反,陆九渊30多岁才进士及第,既没有显要的官位,也学无师承,凭着自己的悟性开创了宋明两代儒学的重要分支“心学”。所以,陆九渊相对于学术权威朱熹来说,更像是一个挑战者,朱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然大不悦。

尴尬的休息过后,辩论会继续进行。双方拿到了一个核心议题:教人之法,也就是成为圣人的途径。

朱熹沉稳地站起来,率先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要先博览群书,根据先贤的经验,再分析归纳,提高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格物致知的道理。

陆氏兄弟交替着出来反驳,他们抛出了一个“发明本心”的主张,认为没必要多读书外求,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本心,先立志,然后“六经皆我注脚”。

朱熹听到这个观点,激愤地指出二陆观点的幼稚可笑,甚至直接抨击他们“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他们的学问属非主流,还不自知。

善辩的陆九渊非常聪明地举了一个先贤的例子来反问朱熹,他说“尧、舜之前可曾读过什么书么?”他们不也照样能成为后世称颂的先贤。

陆九渊像

极端愤懑的朱熹当下想不起更有力的反驳之语,于是辩论会进行三天之后,朱熹愤然离席,鹅湖之会也因此不欢而散。

对于这次辩论会,朱熹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在给好友吕祖谦的书信中说道,鹅湖之会让他痛苦地需要“深山静坐数月”,才能消解心中的怒气。

甚至直到三年后,他还在写诗回应鹅湖之会上陆九渊的观点,他仍然质疑陆九渊只重视不能言说的本心,甚至不相信古今有别;朱熹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客观。

鹅湖之会虽然结束了,可朱、陆二人的分歧和争论仍在继续。几年之后,另一场鹅湖之会一一皇极之辩再次展开。

后果

皇极之辩:鹅湖之辩过程中,朱熹与陆九渊两相争辩,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于是,几年之后,两人又针对“无极”、“太极”、“皇极”的概念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名为皇极之辩。

结论

鹅湖之会是宋代两大学派理学和心学的一次思想交锋,它成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心学转向的一个预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