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瘟败毒饮大佬”李振华:开药没赚一分钱,却成了国医赢了人生

 经方之道 2023-01-13 发布于山东

1956 年,河南伊川“春瘟”大流行,一个月死 70 余人,孩子居多。

那时的西医办法不多,疫情还在蔓延。诊治小组只好让中医师李振华试试。

哪成想,他开出一副“清瘟败毒饮”,配以安宫牛黄,就把疫情控制住了。

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凭什么中医能派上大用场,顺利控制住疫情呢?

这要从李振华的家传中医说起。

文章图片1

1.“伺诊”

李振华的父亲李景堂是河南洛阳闻名遐迩的中医,擅长诊治各种内科杂症。

一开始,父亲却并没有直接让李振华“望闻问切”,治病救人。

起初是“伺诊”。李景堂找来《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凭借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讲授中医要义,兼授文化知识,为少年李振华打下了古文、中医的理论基本功。

李景堂在自己开的“广济堂”诊所看病抓药,李振华自然整天身处于药香弥漫的地方,侍立父亲一旁,边观察父亲怎么看病,边按照父亲的诊断开方抓药。

文章图片2

看病间隙,李景堂就把儿子叫到旁边,把自己的看病经验,结合当地温病名医,比如叶天士、吴鞠通他们的实操著录,翻到第几页,指给儿子看,对他说,看,这就是刚才这种病的诊疗方法。

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后来李振华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中医师。

2.“试方”

这样“伺诊”了两年,李振华凭借过人悟性,对各种内科病的诊疗,早就烂熟于心。他早就跃跃欲试,但父亲说,现在还不能让你坐堂看病,还得要“试方”。

文章图片3

李振华虽然内心有些遗憾,本来已经撸起的袖子只好重新放下来。让李振华欣慰的是,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父亲同意让他坐下来“实习”了。

如果说“伺诊”解决的是“望闻问切”里的前两个字,那么“试方”就是实习阶段,可以把把病人的脉象,还可以通过“问”和“切”,开出方子,让父亲过目,看符不符合诊治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切脉”见习,李振华的把脉功夫也大有长进。

一天,“广济堂”诊所来了一位病恹恹的女病人,李景堂先坐下来为她把脉,号了脉后,他却目无表情、一言不发。父亲把李振华叫过来,让他也来号脉,看看他的“功力”。

李振华专心致志地把脉,一开始双眉紧锁,一会儿恍然有悟,对着父亲说,这是“濡脉”。听到这两个字,李景堂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文章图片4

呈现“濡脉”这种脉象特征的,以妇女居多。一个人气血两亏,时间长了,会对五脏六腑、经络形体造成伤害,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血虚。而切脉的时候,按重了不明显,轻按反倒可切出“浮而细软的脉象特点。

李景堂觉得可以放手让李振华做进一步的诊疗了。

3.“试诊”

这样的“试方”又过了三年,李振华想,这下总可以自己诊治行医了吧?跟父亲一说自己的想法,父亲却说,你还需要历练,但可以“试诊”了,几里路开外的地方,为父腿脚不便,就由你去诊疗,有什么疑难,可以随时问我。

那时的李振华20出头,腿脚勤快,渐渐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李家父子从医的名声在外,但有一位和顺镇的杂货店店主却心存芥蒂。

这位店主自己得了伤寒,明知道李家只要出手,就能看好自己的病。但是,这店主与李家有旧怨,担心自己“被下药”而一命呜呼,一直不敢声张,直到久病不治、奄奄一息。

情急之下,店主只好委托李振华的私塾先生上门求救。私塾先生讲明原委,李父抚须一笑,摇摇头说,他想多了,救人哪管旧怨。

文章图片5

从李氏父子那里看病抓药后,杂货店主的病自然很快就好了。店主大喜,备了厚礼:一顶礼帽、一身礼服加上100元钢洋,前来感谢。

李父只说了一句: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再三推脱,只肯收下一顶礼帽,其余悉数退还。从此两家成为好友。

李振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父亲那里,他习得了精湛的医术,更学到了高尚的医德。

4.“自救”

27岁那年夏天,李振华正在王范镇的家里坐诊。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医生,求诊问药的人很多。但是,正当他帮病人号完脉准备写病历、开方的时候,一阵剧痛袭来,然后整个人软塌塌,从凳子上滑落下来,瘫在地上。

文章图片6

众人七手八脚,把李振华抬上双轮车,拉到镇上的卫生院。解放初期,诊疗条件很差,卫生院的医生也大多学的是西医。

一个年轻医生,拿着听诊器在李振华胸口听了听,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就找来针筒为李振华验血。不料,针是扎进去了,但血却抽不出来。这个医生没见过这阵势,就再也没出现。

这时的李振华人虽然动弹不得,但意识还是清楚的,他知道自己得了叫“绞肠痧”的急病。他想起清代名医沈金鳌的一句话:急刺委中穴,出血再不施

他吃力地用手示意一位拉他来卫生院的乡民,让他马上回村里,请一位会做兰州拉面的邻居到卫生院救他。

那人将信将疑地把那位邻居火速请到卫生院。李振华请邻居帮帮他,邻居一脸懵,说我只会做拉面,哪会看病啊?

李振华说,你虽然不会看病,但你会放血的。邻居点点头,这倒可以试试。

文章图片7

当时卫生院器械短缺,没有三菱针,李振华就让邻居找来一口碗,让他往地上摔,邻居很是狐疑,但照做了。从碎片里找一片锐利的碗尖,然后教邻居哪里是“委中穴”,再用碗尖划过去,这时,又浓又黑的血才流了出来。

大约10分钟,左右胳膊和腿脚就开始慢慢回暖,整个人也渐渐有了力气,李振华就可以自己走路回家了。

这次“自救”,让李振华声名大噪,更多的人愿意找他看病,直到引起县医院的关注。

5.“抗疫”

1953年,29岁的李振华调入洛宁县医院,成为那里头一个中医大夫。次年,他到洛阳进修。那个时候,中医不像后来那么被人重视,培训学习的基本也是西医方面知识,但因为成绩好,李振华被留下来当教师。

文章图片8

1956年,洛阳地区爆发了乙型脑炎大流行,重灾区在伊川县,一个月里,死亡70多人,大多还是孩子。洛阳迅速成立了诊疗小组,派往重灾区。这个诊疗小组里,只有李振华是中医师。

那个时候的乙型脑炎,学名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初期表现与流感差不多,然后会加重,变成脑炎,再进一步会使大脑受损,甚至导致死亡。

西医诊疗的方法也甚为有限,不是打“盘尼西林”,就是用“输液”维持生命。

那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病人又越来越多,疫情开始蔓延,诊疗小组似乎没有更多的办法。

文章图片9

这时,李振华站出来,说可以用他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试。诊疗小组一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同意让李振华的中医诊疗法试一试。

伊川县医院里,有一个三口之家都得了脑炎,其中30多岁的女病人已经昏迷三天三夜,期间高烧不退,生命垂危。

李振华拿出少年“功夫”,曾经熟读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按照季节划分,把春天发病的归为“春瘟”;又根据病例记载、其他医生的介绍和家属发病经过的描述,亲手调制出“清瘟败毒饮”,再配以安宫牛黄,起到清热、解毒、凉血、通窍的功效。

结果,一副药下去,女病人次日早上就苏醒了。之后,用同样的方法,一周就治好了14人。

“清瘟败毒饮”成了当时乙型脑炎的克星,越来越多的人服用李振华开出的药后,奇迹般好起来,直到康复出院。这一次疫情也很快得到了控制。

文章图片10

结语

在李振华94年的生命里,近80年身处从医诊疗的前线,即使后来他成了河南中医学院的院长。

在80年里,每逢假期和闲暇,他都要回家乡,免费为乡亲看病诊治。

2006年,他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纪百伦说,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贯彻了生命至深的秘密。这说的大概就是李振华的一生写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